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   

2.
霍桑在其成名作《红字》中所进行的作者介入,实际上是将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作为异教徒的典型进行责罚。在这个意义上,霍桑的这部小说并非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只是对清教的不近人情进行了温和的批评。事实上,霍桑恰恰是站在清教卫道士的立场上说话的。他的这一做法,也是对于美国1739年后出现的宗教复兴的一种逆动。  相似文献   

3.
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是美国犹太小说深刻的文化根源。索尔&;#183;贝娄作为20实际美国杰出的犹太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探讨人类的精神危机之外,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主流文化与作为亚文化的犹太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论述了文化融合与冲突在其小说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小伙子布朗》是霍桑的一部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布朗一次黑夜林中之旅的记叙,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本文从主人公布朗、小说本身、作者霍桑三个层面对对人性的善恶界限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红字》乃美国浪漫主义作家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因霍桑的小说常以英格兰清教思想文化为背景,且以原罪赎罪为表现主题,从而使得人们往往从宗教的角度解读他的小说。对于他的代表作《红字》,国内学者也大多数以宗教的视野进行审视,诸如爱情与宗教的矛盾、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主人公的原罪与救赎等此类相关研究,而其它理论的观照则相对较少。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试从狂欢化理论层面解读《红字》。  相似文献   

6.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被尊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品.小说中的孤独主题主要体现着四位主人公身上:海斯特在生活中没有同伴,无人帮忙解决问题的孤独;受人敬仰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不敢承认犯错而独自忍受心理惩罚;复仇者齐灵沃斯的孤独以及珍珠在成长中没有伙伴、没有父爱的孤独.这些孤独因素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人性扭曲.此外,霍桑本人的经历也是小说充满孤独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都是描述小说主人公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经历苦难和挣扎的作品,小说表现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意识和巨大的悲剧力量。这种审美效应的产生,主要在于文本中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城市与农村、离乡与恋土的诸种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8.
恐怖的心理历程——简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是心理罗曼史的小说大师,他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学家。我们可以通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心理人格理论来解读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的主人公布朗的故事在心理学上隐晦的意义与作者霍桑从宗教层面上去探讨的人的内心世界的隐秘之“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留学生文学的定义,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原因是划分界限的多样化。留学生身份的独特性在于他们的越境行为,所以界定留学生文学应该以他们身上有无中外文化的冲突为标准。陈铨的《冲突》鲜明地反映了留学生身上两种民族文化融合和冲突的情况,是当之无愧的留学生小说代表作。留学生身上的陋习与社团中的宗派主义,与他们新潮时尚的外表构成了反讽;留学生摆脱传统婚姻伦理观念,转而倾向于自由恋爱,并在其间感受到矛盾与困惑,这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除此之外,小说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多地体现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纳撒尼尔·霍桑一生深受清教主义和民主思想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影响,这使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霍桑的内心冲突充分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红字》的人物创作上。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小说主要人物海丝特·白兰、阿瑟·丁梅斯代尔以及罗杰·齐灵渥斯进行矛盾性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矛盾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绘四对母女关系,深刻地揭示出美国华裔的"边缘心态"。分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探析小说中母女关系所代表的文化冲突以及通过母女的互相认同而实现的文化融合,从而突出消除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这个多民族、多种族的移民国家,存在盎格鲁主流文化和其他亚文化。长期以来,美国华裔一直在寻找自己在美国社会的位置。汤亭亭通过自己的作品,描述了美国华裔从文化冲突、文化调和到文化共存的内容,反映了她成长的多元文化环境和她倡导的和谐、融合、包容、和平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变迁与文化守成的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民族所面临的文化诀择与生存选择的叙事符号。我国的乡土文艺也在这种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中成为当下文学艺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普遍把地方色彩、风俗人情、农村农民等题材或风格特征视为乡土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而以文艺的题材、风格、表现形式等形式特征,来取代乡土社会的文化形态特征,这样研究和界定乡土文化,势必背离了乡土文艺的文化本质。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内涵来界定乡土文艺的内容与特征,为当下的乡土文艺研究提供学理建构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4.
表现非白人移民的自我文化身份认同和他者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是诸多非白人移民文学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通过探讨造成这种文化认同困境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表明具有不同族裔身份的人在多元文化景观中应该互为主体,才能真正实现族裔文化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学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学的文化研究,即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它不仅在理论层面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科视角的支持和论证,而且在实践层面有助于诠释教学场域中呈现的新问题。目前国内关于教学的文化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文化的意涵、文化传统与教学、文化变迁与教学、教学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多元文化与教学及网络文化与教学等六个方面。教学的文化研究今后尚要注意厘清教学文化的基本概念,集中和深化研究主题,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整合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降,农家女进城的身体修辞并非个案。基于空间迁徙与审美间距,农家女身体意象的疾患、死亡、异化、灵肉分离、道德崇高、性本自然等叙述,表征的是城乡社会发展失衡、文化拒斥、文化怀旧等审美现代性批判主题。在农家女肉身意象的城市美学构想中,形成了空间化的农耕文化与工商业文化的在场冲突,体现的是社会现代化与审美现代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田汉的戏剧创作和翻译多有研究,而对其根据外国文学名著改编剧本的创作行为研究则涉猎较少。笔者认为,田汉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卡门》、《母亲》和《复活》等五部戏剧作品,在文学形式、主题思想和形象塑造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作家的创造性叛逆。并从译介学、传播学和翻译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这种创造性叛逆的深层文化根源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这种行为是特殊时代语境下作家自觉的创作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第三世界知识分子面临文化认同的两难.V·S·奈保尔在<大河湾>中立体式地展现了处于文化失重状态的他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深邃思考其一是一味坚守民族文化,最终却悲哀地滑入极权民族主义的泥潭;再者,摒弃本土文化,追求西方文化认同,但结果是始终在其边缘徘徊.此外,在尴尬的生存境遇中,他认为存在着无奈的第三种选择,即"去中心"式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建立在“文化惰性”理论之上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一个手段,是面对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文化建设道路的选择。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即以“极端”全盘西化的手段实现“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