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庹震 《新闻与写作》2008,(10):54-54
关于“笨功夫”的不同认识.源于人们对“笨功夫”概念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误以为记者要下“笨功夫”.就是要完全重复昨天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同志认为:现代社会的记者.不同于过去了.交通条件变了.通讯条件变了.写稿都用上电脑了,还说什么“笨功夫”?  相似文献   

2.
认真总结过去科学规划未来本刊评论员载着丰收,载着成熟,共和国的车轮将要驶入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即“九五”结束之时,我们又将跨入21世纪。因此可以说,“九五”规划是一项世纪“对接”工程。认真总结“八五”,科学规划“九五”,是年内一项必...  相似文献   

3.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近百年来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且与社会科学不断结合的总趋势,证明了马克思的伟大预见。当  相似文献   

4.
关于“媒介审判”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郭赫男 《新闻界》2004,(6):42-43
自“夹江打假案”和“张金柱案”后,关于“媒介审判”的话题在新闻界和司法界一再频频被提起,这也是关心和研究新闻与法制关系的人无能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术语。近几年来,比较著名的案例还有:“张军案”、“张二江案”、“蒋艳萍案”、“綦江虹桥垮塌案”、“足球黑哨风波”、“抚顺幼女小兰受残害案”、“刘涌案”、“哈尔滨宝马撞人案”等等。  相似文献   

5.
新闻阅评     
《新经济遭遇“春寒”》一文很讲辩证法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3月19日刊登《新经济遭遇“春寒”》一文说:“过去一周,许多关注‘新经济’的人感受到了丝丝寒意。周一,视为‘新经济’象征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遭受重创,跌破2000点大关,周五以1890.74点的新低收盘。”“于是,有人以‘新经济’遭遇料峭‘春寒’来形容这一切。其实,这倒未必是件坏事。这至少能使我们一度跟着‘新经济’一起发热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更科学辩证地看待‘新经济’与‘旧经济’。”“由于国情不同,一些在发达国家被视为‘旧经济’的夕阳产业,在我国恰恰是新兴…  相似文献   

6.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7.
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是以叙事的方式对历史的重构与解读。对于“历史”这一概念,人们往往将过去了的、已经发生过的视为历史。“新历史主义”1973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其对历史史实的研究中提出了“元历史”的概念。怀特的历史观,首先包括对于所谓“历史”的重新定义。他认为一般人们将历史视为关于过去的事情是偏颇的,历史学家真正关心的是某种“能够有意义地加以讨论”的“过去”,而关于过去的资料本身并不是历史的知识,它只是所谓“档案性”  相似文献   

8.
陈尔泰同志所写的关于广播电视物本存现理论的文章,对以往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读后,觉得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值得商榷. 一、科学的广播电视理论不必拘泥于“物本”“人本”视阈科学和实践发展说明,确立恰当的理论研究对象十分重要,它关系理论建构的科学性问题。广播  相似文献   

9.
编辑学是关于编辑的科学。创建科学的编辑学,不能不对“编辑”概念作出科学的规定,制定一个科学的定义。汉语中的“编辑”既可以指编辑活动,也可以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编辑学作为编辑的科学,研究的是编辑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因此,“编辑学”的“编辑”指的是编辑活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编辑和编辑活动看作同一概念。关于编辑的定义,目前已经看到的有二三十种。其中虽不乏科学思考的结晶,但作为一个科学定义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缺乏应有的高度概括性。有的定义采用形式逻辑中的全举法,列举了编辑活动的主要环节,或主要类…  相似文献   

10.
袁薇佳 《新闻知识》2004,(10):29-30
日本学黑田鹏信说,“求真的知识欲的对象有科学,求善的道德欲的对象有道德,求美的审美欲的对象有艺术。追求真善美这一人类的其同的原始本质,既关注科学,又关注人,科学与人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与人的融合是时代性和人类性的追求,将他们各自的精华提升便成为“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科学精神体现着“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重在获取真知,实现最大功效等等价值和观念体系,而人精神则体现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觉智、重在达就良善、实现最大功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初见兴送名片。书和人初见也有“名片”,我指的是书封面封底的介绍语。这“名片”用于介绍作者、书的内容、评论者和出版人对书的评语等等。它不是简单地把过去的“内容简介”移出印到封面来,它带有鲜明的广告意图。名片这东西是有个性的。读不同人的名片,感觉有时会有很大差异,读不同的书的“名片”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12.
蒋文博 《视听界》2007,(2):56-57
“真实再现”是纪录片制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再现”是对某一特定人物过去有意义的经历由本人或演员重新演示拍摄。这种对于过去发生事件的溯源表现一般限于一个人的行为,前后相隔时间不长,周围环境没有变化。“再现”的内容与整个作品内容没有明显视觉差异,即是对象“自身”的重演。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要尊重“弱势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曾经采访一所盲童学校,天真烂漫的孩子对我们的摄像机充满了好奇,我们向校长建议:“可以让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摄像机是什么样子。”校长高兴地召集孩子们说:“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摄像机是什么样子。”不同的用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一个“摸”字说明我们对失明儿童的无知,一个“认识”饱含着一个特殊教育者对失明儿童慈母般的深情厚爱,这里没有“黑暗”、“瞎”、“盲”之类的词语,只有挚爱、平等和尊重。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如何尊重弱者。 关于失学儿童、孤寡老人、贫困学生、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4.
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于1931年问世。当时是“图书禁锢”、“书是为特定少数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书是为了用的”,要使所有的人都享有利用图书馆的平等权利的主张。这的确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该书问世后。75年过去了。岁月的流逝,世界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新科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阮氏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并没有因此而泯灭,反而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其思想之光变得更加光彩夺目。本文拟谈谈对该书的一些粗浅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01年的到来,辉煌的“九五”已经成为过去,在新世纪的头五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为中国  相似文献   

16.
过去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年必读书目”,今天又在一些高校实行了。抛开鲁迅、胡适、梁启超他们争论的“语境”,在今天不仅仅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汲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对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当下世界“机器人”与“人机器”的交替运作中,“重理工,轻人文”已经积重难返,“人有病,天知否?”这已不是危言耸听的新闻了。  相似文献   

17.
“四人帮”横行无忌的年代早巳过去,但“四人帮”留下的种种劣迹,至今仍令人深思。其中一件就是他们妄图毁灭文化。一时间,他们否定心理学,棍打逻辑学,任意糟塌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然而,毁灭文化的人,终于受到了人类文明的惩罚,蔑视科学的人自身也受到了科学的嘲弄!  相似文献   

18.
杨伟 《新闻前哨》2001,(6):19-19
过去,人们认为对类似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不易进行量化考核,认为它不像工矿企业那样容易找到比较科学的考核方法,所以就形成了“摸脑袋”考核模式,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论资排辈,这些单位到底能不能进行量化考核呢?实践证明是完全可以进行量化考核的。 将哪些内容进行具体量化,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肯定会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最后还是要归结到量化的具体内容上来。 湖北日报社对采编人员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的完善,已经摸索出一条可行的办法,首先,对稿件性质进行细化分类,按采写难易程度及质量好…  相似文献   

19.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今世可以知古,后世可以知今”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20.
创建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管理理论沿着由“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决策人”和“复杂人”这样的进程发展,企业管理理念也从“以物为本”到“以市场为本”,再到“以人为本”。人本管理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为资源管理思想,它把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