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12,(18):42-43
艾萨克·辛格在《庄园》和《傻瓜吉姆佩尔》中塑造了两位极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克拉拉和艾尔卡。她们都背叛了自身信仰,成为背叛者的化身和魔鬼的使者,然而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进行批判、否定。克拉拉和艾尔卡通过忏悔、救赎,重新回归了上帝怀抱。这些女性形象揭示了辛格的犹太特性,展示辛格对被同化的犹太人的不认同,对日益淡薄的犹太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担忧,并借此来唤醒犹太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回归犹太传统。  相似文献   

2.
《湖畔女郎》塑造了具有犹太母性的少女伊莎贝拉和对自己身份困惑的犹太青年弗里曼形象,小说超出爱情悲剧的囿限而突出了犹太文化品性。犹太女性的民族身份对男性有着特殊意义:犹太女性促使男性道德意识成长、寻求新生活的文化含义,是男性精神追寻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美国犹太裔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1921-2006)的前期理论,对小说<赫索格>中生活在"女性的奥秘"中的黛西、菲比、丹妮以及莎拉等四传统犹太女性角色进行了女性主义解读,揭示贝娄在创作中对传统女性角色所寄予的深刻同情以及在女性问题上所持的进步观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反体制、反主流文化传统的青年激进文化在美国演为时代大潮.它的出现在对传统社会文化产生严重冲击的同时,又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更新和重构提供了契机和思路.从根源上考察,犹太文化背景在其中占有突出位置.犹太家庭和社区宗教与政治文化氛围以及犹太知识分子群体的共同熏陶造就了一代青年文化反叛者.反物质至上主义、对社会正义的执着、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对和平变革与理想社会信念的坚守等激进青年文化的基本诉求,无一不与犹太文化和政治传统相关联.左翼犹太知识分子群体则在为激进青年提供变革理论的同时,通过参与其中起着引领和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5.
犹太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四千年历史。在犹太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男性一直居于主导而女性往往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并不仅是"附属品",更是"救赎者",在男性世界面临崩塌之际,女性起着拯救男性的作用。本文首先从传统的角度对犹太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探讨,进而通过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以及《死而复生的人》深入分析女性在犹太社会中所扮演的"救赎者"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6.
辛格代表作《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中的犹太少女燕特尔,为了学习犹太教法典,女扮男装,但最终迷失自我,被迫放弃了理想和爱情。以拉康的"镜像阶段"论解读,燕特尔荒诞行为表层之下所遮掩的是悲剧性心理冲突和精神异变。《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在犹太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处境,也折射出犹太传统文化的男性特色。  相似文献   

7.
吴静 《考试周刊》2009,(9):39-40
本文采用美国犹太裔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的理论,对贝娄小说《赫索格》中抗争"女性的奥秘"的波琳娜与马德琳两位犹太女性进行了女性主义解读,表现了贝娄对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两性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揭示了他对女权主义激进分子的强烈贬谪。  相似文献   

8.
叶齐尔斯卡作为美国早期犹太文学中的代表作家,其塑造的年轻女性犹太移民形象生动立体。本文尝试通过对小说《孤独的孩子们》中三个层面上的边缘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瑞秋作为犹太移民,在走向新世界过程中的挣扎与彷徨。  相似文献   

9.
犹裔美籍作家文学作品中对各类女性形象的描写和塑造包含着从性别、种族及历史的变迁等角度探讨女性生存境况的大量内容,其中内容丰富的女性生存意识,表达了历经民族苦难与性别压迫的犹太女性面对移民生活生存状况的融入、抗争和追求,也体现了更有生活自觉和觉醒意识的犹裔美籍作家群体对于犹太女性现实生活的设计。因而,不论是就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而言,这些生存意识的表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犹太定居点问题是巴以冲突及中东和平进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该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关系到中东地区能否和平与安宁,关系到中东和平进程的推进.文章试从早期犹太定居点政策、犹太定居点的建设与扩张、犹太定居点的出路三个方面对该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程红泽 《考试周刊》2007,(19):96-97
犹太性在犹太文学中的演绎揭示了犹太民族的根本特质。以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为代表的早期苏联犹太裔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以不同的方式对犹太性进行了演绎。他们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犹太性不仅体现了犹太民族贯有的思考,同时也显示出其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月乔国强教授所著的《美国犹太文学》一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美国犹太文学,探讨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并阐述了其与犹太文化、宗教和美国现实的关系。全书紧密结合文本,注重对文学内在规律的揭示,蕴含了作者的文化批判精神。乔国强教授在书中对"犹太性"的界定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的出版在帮助中国读者了解美国犹太文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犹太文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3.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犹太思想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互动。犹太思想被人文主义者以古代神学之名补充进入了人文主义思潮中,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文主义思潮也塑造着此时的犹太思想,犹太人文主义者主张采用人文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来圣经,努力将人文学科纳入犹太思想体系,力图探寻古典理性、异教文化与犹太教真理之间的和谐。人文主义与犹太思想的互动,植根于文艺复兴时期犹太社会和基督教社会独特的环境和文化需求,两个群体中人文学者的交流也为这种互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他的小说在世界各地具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对其作品也进行各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菲利普·罗斯的《再见了,哥伦布》、《波特诺的诉怨》、《鬼作家》和《人性的污点》四部小说,分析他小说中人物犹太性的变迁.也论述了罗斯从一个热切为犹太人呐喊的犹太作家最终成长为一个关注美国社会闷题的美国作家。  相似文献   

15.
代丽春 《考试周刊》2010,(26):34-35
《银冠》是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本文旨在通过阐释阿尔伯特和拉比的犹太身份和独特的犹太式的精神变化历程进一步分析小说中隐含的犹太主题和犹太身份的特点,并揭示了新时期的犹太移民在回归民族精神时所面临的怀疑和困惑。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自身的犹太身份以及布罗德的神学诠释使得学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与犹太教的联系上,遮蔽了犹太传统衰落以及卡夫卡自身古老记忆遗忘的现实表征。通过梳理《审判》中约瑟夫·K.由审判感知罪恶、由罪恶走向救赎的逻辑线索,分析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的有关种族/身份、圣言/法律、神圣/世俗三对矛盾的复杂关联,或能窥见卡夫卡隐藏在“犹太性”中的“非犹太”特征及其以“非犹太”为参照的“犹太性”内涵,并由此进一步揭示卡夫卡寻找文化记忆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7.
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创作与其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他早期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受难的犹太女性.另一类是美艳的美国WASP女性。在其后期作品中,作家对女性道德评判的意味逐渐减少,侧重描写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互相交流和逐渐融合的过程,苦难的犹太女性逐渐摆脱了暗沉的生活,美艳的美国WASP女性也逐渐体现出了独立自信的新式女性风采,《上帝之城》中犹太女拉比的形象尤其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完美融合。女性人物在多克托罗小说中成为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载体,她们之间从对立疏离到碰撞交流,再到融合超越的关系表现了作家逐渐融入美国社会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8.
犹太定居点问题是巴以冲突及中东和平进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该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关系到中东地区能否和平与安宁,关系到中东和平进程的推进。文章试从早期犹太定居点政策、犹太定居点的建设与扩张、犹太定居点的出路三个方面对该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犹太文化是世界上一种既古老又独特的文化。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交流较少导致国内出现了很多关于犹太文化理解和翻译方面的问题。本文探讨了犹太文化及其翻译方法,希望能对促进中犹乃至中西文化交流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军  肖永贺 《考试周刊》2012,(38):12-13
辛格是美国现代著名犹太作家,他一生创作颇丰,作品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作为一个犹太裔美国作家,辛格的作品处处充满了犹太性,这也是他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辛格作品中的犹太性主要体现在创作时选择的语言——意第绪语,他对犹太人日常生活、历史的细致描述,以及对犹太宗教问题的表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