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08年高考语文的天津卷和江西卷都考到了“咸与维新”的“与”的注音,天津卷注为“yú”,答案是“正确”;江西卷注为“yǔ”,答案为“不正确”。  相似文献   

2.
婉约派代表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对“处”字,课文未作注释。翻阅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和《辞源》,皆有chǔ、chù两个音,前者多作动词用,有“停留”“居住”“退隐”“安顿”“对待、安排”“处理、制治”及“定、常”等义项,后者作名词用,解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处”是这样解释的:“处,止也,得几而止也。”其本义为“止息”,作动词,念作chǔ。根据语境,柳词中“留恋处”的“处”,当为名词,但若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解,似又…  相似文献   

3.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周处的“处”应读何音?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周处》一文,编者也许认为周处的“处”字是个常用字,比较简单,所以课文没有注音。殊不知,由于“处”字是个多音字,教师们无所适从,有的将之读为chù,有的又将之读为chǔ,不能确定。那么,该“处”字应读何音呢?查《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版),读chù时,有两个意思,即①地方,如住处;②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也指某些机关,如办事处。而读chǔ时,有五个意思,即①居住,如穴居野处;②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如处得来;③存,居,如设身处地;④处置,办理,如处理;⑤处罚,如处以徒刑。而《现…  相似文献   

5.
“不可或缺”这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很广,而且也不会用错,但是其中的“或”字是什么意思各种词典的解释却并不一致。有的将其解释为“稍微”,有的解释为“倘若”,作副词。  相似文献   

6.
“父”字的读音无外乎两种:①fù,②fǔ。虽说只有两种读音,但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读准它,还真让人感到头痛。比如说“夸父”的“父”字,许多人把它读成fù。殊不知这里应该读作fǔ。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吕谦 《四川教育》2000,(4):42-42
南部县三清小学邓昌满:我一直没弄清楚多音字“尾”和“壳”的用法,来信请求解答。主持人(特级教师吕谦):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叫多音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多音多义,二是多音同义。“尾”字属多音多义,基本读音为wěi;读作yǐ时,特指马尾  相似文献   

8.
说“贾”     
李玉良 《学语文》2005,(5):47-47
高中语文第三册《琵琶行》诗前小序“委身为贾人妇”句,课文注“贾人”:商人;贾读gǔ。“贾”人们熟知它作姓氏时的读音“jiǎ”,可只要索本求源,就会发现在古代“gǔ”是“贾”的常用音,这又为何?  相似文献   

9.
《诗经·采薇》中"雨雪霏霏"中的"雨"字的读音和意义历来颇受争议。有人认为读为[yù],用如动词,意思为"落"、"降下";又有人认为读为[yǔ],用如名词。前者为历来教材通用,但是笔者从《十三经注疏》对其的训释,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则以及《诗经》的体例特点考察,认为此处"雨"字读为[yǔ],作名词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0.
“者”有转指和自指功能,“所”有转指功能,古汉语教学中,如此处理转指的“者”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自指的“者”为自指代词,构成的“者”字结构,有的具有名词性,有的仍具谓词性,特殊分布的“者”是自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转指的“所”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11.
对于“迎”字的读音,《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都只有一个,即“yíng”。而《辞海》和《中华大字典》都还有另外一个注音,即“yìng”。具体说,《辞海》:“迎:yìng,迎娶。《诗·大雅·大明》亲迎于渭。”《中华大字典》:“迎:鱼庆切,敬韵。〔洪武正韵云:凡  相似文献   

12.
《家教世界》2011,(9):48-48
魏晋以前的汉字中,是没有“脸”字的,当时表示“脸”意的字是“面”、“颜”等等。 其实,人的面部除了耳鼻口眼、额颊腮颔,还哪有脸可言。“脸”字最早出现时,也没有“颜”“面”之意,只是“颜面”上的某个部位。有的指眼皮,有的是指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  相似文献   

13.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解.  相似文献   

14.
子晨 《中文自修》2006,(1):56-56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两句绝佳的写景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弃官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尘网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其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那么,对全诗的意境而言,究竟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呢宁我们不妨结合这两个字的本义采加以剖析,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5.
笔者发现有的人写文章常把“涉及”“波及”“提及”“谈及”写成“涉及到”“波及到”“提及到”“谈及到”。此外,把“必须”写成“必须要”的也屡见不鲜。还有的把“是否”写成了“是否是”。我以为,这些词后分别所用的“到”字、“要”字和“是”字,实属画蛇添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声乐训练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中“字”与“声”的关系作了初步探索分析,对声乐学习中出现的“字包声”和“声包字”两种不良发声提出了纠正办法,指出了在不同风格的歌曲体中“字”与“声”在运用上应有所调整变化。  相似文献   

17.
把“解”类字的韵母读成“椰”类字和“叶”类字的韵母,即读为“ie”音,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是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上看还是从音理上看,“解”类字的韵母都应该是“ia,”音。“解”类字韵母读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来自“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不完善则又导源于“注音字母”。  相似文献   

18.
近日,笔者遇到一道考查“曲尽其妙”一词中“曲”字读音的题,答案注为“qū”。笔者查了几种辞书,结果发现有注为“qǔ”的,有注为“qū”的,而释义则大体相同,作“委婉细致”解,全词意为“委婉细致,能把它的妙处充分展示出来,形容表达的技巧很高明。”  相似文献   

19.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以“非”为声符的字,有的具有“飞”义;有的具有“违背”义;有的具有“交错”义;有的具有“成双成对”义;有的具有“隐藏”义;有的具有“赤色”义.本文首先引用《说文解字》系列文献解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含有“赤色”义的“非”声符字“翡、痱、菲、绯”.其次,引用梁启超、沈兼士、张舜徽等学者的论述,探析了“非”声符字含有“赤色”义的来源应是:“其语根当为火,语转为燬,本书火部‘燬,火也.’非毁古声通.火之色赤,故翡从非声,训赤羽雀也.”又,“勿”具有“杂色”义,非、勿读音相近,音转,同音假借义,非、勿共有“赤色”义.最后,解析了《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的《说文》以外的含有“赤色”义的“非”声符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