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用独特的解读,巧妙整合课堂《孔子游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这篇课文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的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崧舟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从“老师”这样一个角色,看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于是,这一主题的高格决定了这堂课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孔子游春》是大家熟悉的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绿草如茵的河畔,绿波荡漾的泗水,意味深长的话语,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上教研课,我执教了《孔子游春》一课。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内容。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和弟子们一起看水、议水、谈论志向,巧借河水诱导弟子、实施教育的故事,表现了孔子  相似文献   

5.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说的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和弟子们一起看水、议水谈论志向的故事。每次读这篇课文,我总是感慨万分,情不自禁地发出几声叹息。一叹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小。课文一开始写道:"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这让我羡慕不已。因为孔子不需要向谁请示,也不需要谁的批  相似文献   

6.
<正>谈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教育史,有一个人无法绕开,有一本书不容回避。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本书,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孔子与《论语》,铸成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识读《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纂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以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在基督教世界,有一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圣经》;在伊斯兰世界,有一本书人人必读,那就是《古兰经》;那么在中国也有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的浓浓情谊。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以”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随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惰浓至极。文童辞童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旷玉妍 《考试周刊》2011,(73):29-30
《论语》是一本集合了孔子及其门下弟子言行的智慧语录,它所体现的儒家先贤思想流传至今影响后世。其中“仁”的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全过程.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仁”不仅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关注.而且展示了孔子仁爱、博大的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第一册第五单元21课选了《论语》的十则短文,《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论语》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足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约1.1万字。每篇都从文中第一句话里节取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理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军 《上海教育》2013,(31):66-68
从知识论上看,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贡献就是他的“述”与“作”。他对“六经”的整理,首先表现了他对中国先贤思想的敬重,以先人之“知”为“知”,这是了不起的。墨家教弟子只习墨经,只注重自家一家之言,养成自家的学者。而孔子教弟子遍学六经,以天下“知”为“知”,所以其弟子各有成就,绝不一律。其次,表现了他对中国先贤思想的应用。孔子的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2.
《孔子游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就地取材巧借河水给弟子们阐述“真君子”的品质.让我们感受到了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与弟子其乐融融的游学情景。  相似文献   

13.
《侍坐》是《论语·先进篇》最后一章.它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等四人申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文章通篇都是对话,话题是各言其志.间或有一些关于孔子及其四徒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征的描写.表现了孔子对弟子重视人生理想的教育,重视礼、乐教育即道德修养教育的教育思想.文章简短,精炼、语言委婉生动,用意深远.在整.部《论语》中是极为有名的一章.  相似文献   

14.
《孔子游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的育人智慧和对弟子的关爱以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课文不但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春天到来时泗水河  相似文献   

15.
马小华 《现代语文》2007,(11):38-39
这是我第二次执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面对的是整个年级学习成绩最好的一班学生。一节课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意,讨论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了解子路四人不同的性格、志向及孔子对于弟子们"各言其志"时的不同态度,按照既定程序,《侍坐》一文  相似文献   

16.
赵传兵 《成人教育》2011,31(9):66-68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其中,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闻过则喜”、“过则勿惮改”、“过则内自讼”等过错教育思想,以及孔子对弟子们“既往不咎”、“与其自洁、不保其往”、“毁亦有所试”等因人而批、因人施批的批评方式,对成人惩罚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语录体散文。这篇散文选编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中。这篇散文,记述了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在这次对话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孔子循循善诱,方法灵活,气氛活跃,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8.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把他尊称为“圣人”。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至今仍有其光辉价值。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  相似文献   

19.
杨广收  周平 《现代语文》2006,(11):89-89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吉行的记录,共20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是人们了解儒家化的重要资料。作为“四书”之一,它又是儒家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建国前,《论语》都是以整本书的形式进入教育领域的;或被列入精读书目,或被列入略读书目;建国后,《论语》是以选的形式进入语教科书的。这就会产生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选和选多少的问题:二是对选如何安排的问艇。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门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称为儒家。”顾颌刚在这里所说的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其论断也是恰切的。 孔子的弟子,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依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有生平事迹的有三十多人。 孔子于公元之前479年去世后,据《史记·儒林传》记载:“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居楚,子夏居西河……。”孔子弟子分散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