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同学少年》2012,(11):52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常常会有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那么,古人为何要选择在"午时三刻"行刑呢?原来,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地面上阴影最短,这在古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辰。依古人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  相似文献   

2.
刘秀兰 《历史学习》2007,(11):30-30
古代一昼夜划为12个时辰,又划为100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100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11点至13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12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在旧小说和戏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在处决犯人时,那些朝廷命官总会这样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当犯人被押送到法场时,如果时辰不到"午时三刻",还得等,等时辰一到才开刀问斩。为什么当时行刑总是选在"午时三刻"?其实这是有一定讲究的。  相似文献   

4.
石冬梅 《保定师专学报》2007,20(3):64-65,81
唐代规定的死刑执行时间是未时,不是"黄昏时分",其法律规定与实际案例都证实了这一点。之所以这样规定,是由古代的刑罚理论决定的,只有在白昼公开行刑,才能达到"与众弃之"的刑罚目的。宋元时期基本沿袭了唐代的规定。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以后,死刑执行时间定在午时后,"近代戏文"中常说的"午时三刻"行刑,有现实根据,并非艺人一时兴之所至的凭空想像。  相似文献   

5.
阅读古代典籍时,常常碰到“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慨念如《水价》第四十回中,就写了江州知府蔡九要于“午时三刻”处决宋江和戴宗,梁山好汉劫法场的故事。那末,‘今时三刻”究竟相当于现代的什么时间?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记时活,有一种是用十二地支表示一天十二个时辰的,即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一昼夜分为二一I一四小时。如“子时”相当于今天的23点至凌晨1点之间,“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之间,“午时”相当于11点至13点之间,等等。可是,“午时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小说受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和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影响,多数作品教化意味浓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从名称中就可见作者所赋予的深层含义。《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和“三言”不仅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教化思想,还具有轻松、诙谐、幽默的娱乐特点。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出师     
今天我要考考你们:从现在到午时三刻,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算出师了。午时三刻后,自便。母亲病重,请允许我回家看看。少年时期的诸葛亮拜水镜先生为师三年后,老师想出题来考考大家。先生,我实在想不出来,请允许我到庄外走一走,可能会想出好办法。诸葛亮出师$粹介动漫工作室  相似文献   

8.
陈松 《小读者》2010,(6):48-49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农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相似文献   

9.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那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相似文献   

10.
时: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一时为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合现在计时单位的两个小时。子时,从夜间11时起,到凌晨1时止。余此类推。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现在的14分24秒。戏剧中常用到的“午时三刻”,即在中午12时到下  相似文献   

11.
太阳之子     
太阳古称日。古人说日是“太阳之精”。甲骨文“日”字不圆,因为弧线不好刻,多作方形、菱形甚至五角形,到金文始有圆形的“日”。  相似文献   

12.
臧旭辉 《早期教育》2007,(9):30-32,F0003
什么是面塑啊?面塑也叫“面人儿”,做“面人儿”,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柔软的面团,结实的泥团,用双手揉、捏、揪、压、搓、滚、碾、剁、拔、按、切、削、刻,弹指之间,  相似文献   

13.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百年来,在不同的历史坐标和时空方位中,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推进经历了四个阶段:救亡图存中的初步探寻、兴国安邦中的艰辛探索、富国强民中的深入推进和强国伟业中的创新发展。随着时代嬗变、晷刻渐移,中国共产党在认识、路径和价值的三重“应变之维”中,凝结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改革发展的内生力量这四个“不变之轴”,实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为新的伟大征程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明清世情小说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三言” “二拍”可谓“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其中对商人的心理刻化尤为透彻。本文试图透过“三言”、“二拍”众多的商人形象,阐释他们作为新旧生产关系交替时期的特殊阶层的微妙心理,及其形成这种心理状态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5.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也称《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话本、拟话本总集之一。“二拍”反映的内容贴近市民生活,语言通俗形象,包含着丰富的俗语。基于“二拍”目前唯一的全译本,该文对其中的俗语翻译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俗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节气对联     
“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这副对联饶有情趣。三“午”与三“春”相对。从内容上看,“端午”和“立春”的气氛与特色也一览无余。“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  相似文献   

17.
与普通话相比,闽语有一个特殊的时间表达方式,即用“字”表示“五分钟”。这个“字”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即刻与刻之间的两个特殊符号,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字”具有了“五分钟”的新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字”的功能仍然在不断扩展,含义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8.
幽默     
《教师博览》2011,(9):33-33
专家没错午时三刻,烈日当空,监斩官下令:"斩!"突然,死囚一阵哈哈大笑,监斩官问:"你为何发笑?"死囚迟疑片刻道:"专家果然没说错,每次大笑可以延长寿命5秒!"爸爸跟不上了  相似文献   

19.
本在李晓琪(1994)章的基础上,讨论了3个问题,一是关于“给”“替”歧义句以及“为”引进给予对象的问题;二是关于“给”“为”“替”三词与二价不及物动词共现的问题;三是“给”、“为”、“替”三词互换时的语用区别。  相似文献   

20.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