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箕子东渡考索朱亚非箕子是商末贵族,子姓,名须臾,纣王时,曾官居太师。因其封国为箕,故称箕子。关于箕子在商朝末年的活动,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有一段比较完整的记载: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  相似文献   

2.
正宋国在春秋五霸时代最有特色的是,宋国并非一流强国,而能号称大国,称霸于春秋时代。从公元前1022年微子启建国到公元前286年齐、楚灭宋,历32代,享国736年,几乎与周朝相始终,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周初分封的诸侯当中,宋国在国力上仅能算是个二流国家,但其政治影响力却非同一般,春秋时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宋国都有参与并发挥作用,在政治上俨然具有大国风范。古人是如此评价宋国的:"中国唯宋爵尊国大"(《东周列国志》),"宋虽灭,本大国"(《汉书·地理志》)。  相似文献   

3.
"狼烟"考     
李正宇 《寻根》2006,(2):92-99
“狼烟”一词的出现及流行燃烽火以报警,西周时期已有。《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烽火”是个统名,分指烟焰及火光,即《墨子·号令篇》所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火”又称为“烽燧”,《史记集解》引《纂要》云:“烽主昼,燧主夜。”《昭明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李善注引曹魏张揖说:“昼举烽,夜燔燧。”说明白天燃烟为号称为“烽”,夜间燃火为号称做“燧”。唐代《烽式》规定,警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行烽》条引)。在电讯尚未发明的…  相似文献   

4.
石砚溯源     
石砚溯源吴梓林一般人认为,砚始于黄帝。东汉兰台今史李尤《墨研铭》载:“书契既造,砚墨乃陈,则是兹二物者,与文字同兴于黄帝之代也。”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三《砚谱》也载:“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宋李之彦《砚谱》、宋唐彦...  相似文献   

5.
赵健 《寻根》2021,(2):99-104
国图藏宋椠本《清波杂志》付梓于嘉泰前后(1201-1207)国家图书馆藏宋椠本《清波杂志》中并未注明成书年代,但根据文本中遗留的蛛丝马迹,可推定大致刊刻于宋宁宗嘉泰前后。该书后有天台徐似道于"庆元戊午(庆元四年,1198年)立秋前一日"所书跋文:"余来中都,闻有所谓周处士昭礼《清波志》,急祈借传录,洪益处最多。"可见彼时尚无刻本流传。  相似文献   

6.
刘汉忠 《寻根》2013,(1):27-28
《荔子碑》以首句“荔子丹兮蕉黄”而得名,文字是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结末的《迎享送神诗》,故又称“迎享送神诗碑”。两百多年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书写了这段文字,而在罗池庙(今柳州市柳侯祠)刻碑,则在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荔子碑》上石后,  相似文献   

7.
诗与议论     
我国传统诗论,是尊唐抑宋的。北宋范仲淹就说过:“本朝……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才力,或逞博弁,要皆文之有韵者尔,非古人之诗也。”黄庭坚也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非谏诤于庭,怨詈于道,怒伶骂坐之所为也。”(引自宋黄?《溪诗话》卷十)上述范  相似文献   

8.
郑金洪 《寻根》2011,(1):135-139
杨姓溯源杨姓出白姬姓,来源有二:一是以国为氏。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封为杨(今山西洪洞县)侯,春秋时杨国为晋所灭,尚父的子孙遂以国姓杨。  相似文献   

9.
正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黄袍加身",为使赵宋不重蹈五代短命的覆辙,建国伊始就开科取士,注重对武人的抑制。杨砺是第一批通过科举进入宋政府的人,史载"太祖建隆元年取进士十九人,榜首杨砺"(《文献通考·选举五》)。其仕宦从最初"禄不足养母"的凤州团练推官,到临终的枢密副使,真宗为其"废朝,赠兵部尚书,中使护葬"(《宋史·杨砺传》),可谓荣显。细考其原因,累世璎珞成为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流氓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唐朝的钉梢》,他所根据的“钉梢”事实,是张泌的一首《浣溪沙》词:“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轻,慢辶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张泌,字子澄,淮南人,随南唐后主李煜归宋。严格地说,他应该是五代...  相似文献   

11.
杨蕤 《寻根》2022,(2):19-25
古典名著《水浒传》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成书于明代初期的文学巨著,吸收了《大宋宣和遗事》《东都事略》等宋代笔记中的创作素材,展现了北宋末年众豪杰在梁山水泊起事抗宋、降宋、助宋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虽然《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晚期社会为创作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存留了不少真实的历史信息,不仅为文...  相似文献   

12.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13.
民间玩具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宝诚 《寻根》2002,(6):64-69
“玩具”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中:“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四时玩具,沙戏儿。”关于逗小孩玩的东西,最早见记于汉朝王“玩具”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中:“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四时玩具,沙戏儿。”关于逗小孩玩的东西,最早见记于汉朝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中:“或做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从中可知,在汉代,为儿童烧制玩具之风已经盛行。玩具在中国民间,俗称“耍货”,又称“玩意儿”,专供儿童娱乐、玩耍之用。按玩具的娱乐性质可分为:观赏型(毛猴、…  相似文献   

14.
曹春茹 《华夏文化》2010,(1):39-40,25
<正>朝鲜宋相琦(1657—1723)有一首《次副使箕子墓韵》诗,曰:"浿江何似一清河,圣人来辟檀王都。先将九法叙彝伦,一派东渐画井区。山无盗贼女贞信,八条历落民风敷。"诗里的圣人就是箕子。箕子是中国殷商末年的三贤之一,与其他二贤微子、比干共佐纣王。据现存的中国、朝鲜—韩国的一些史料记载,周灭殷商以后箕子到了朝鲜(在古代,  相似文献   

15.
學人寄語     
正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和源頭是經學,亦即馬一浮先生所說六藝之學,此乃客觀事實判斷,而非主觀價値判斷。夫子筆削《春秋》,游夏莫敢贊詞,而三傳解經,各呈己見;韋編絕《易》,二三子旣承謦咳,而《易傳》猶有複重;至於《詩》《書》執禮,伯魚子張趨庭書紳,出質乖違:是六藝之學,雖有七十子發揚鼓蕩,其義已一源十流,天水違行。西漢建立官學以還,其經本字體隨古篆隷楷之變而變,書寫因俗別)誤之亂而亂,歷朝頒正字、立碑石、刊定本,猶未能一統文字;其經說更因漢代今古文之異同、漢魏經師之歧讀、六朝隋唐義疏之發揮而各成面目,復衍化成趙宋理學、朱明心學,又融入天竺佛學,百人千面,漸行漸遠,乃有清代凌唐轢漢、冀溯孔學諦義之考據學興。今觀浩浩經解,旁搜遠討,  相似文献   

16.
清代编《四库全书》引发的大焚书宋运科《四库全书》是我国清朝乾隆时由政府主持编修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共收录清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16种,共79309卷,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编辑这样一部大型丛书,对于保存古代历史文化典籍,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峰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为什么是“新宋学”——陈寅恪文化学术理想》一文,结合陈寅恪的著述和治学经历,主要探讨了陈寅恪“新宋学”的内涵与意义。他认为陈寅恪首倡“新宋学”的概念,其内涵是指“宋学的规模和成就、宋儒的解经方法、宋贤的史学‘考据之学’(长编考异之法)乃至宋代的民族主义”。此文不乏...  相似文献   

18.
自从楹联成为一种习俗以来,历代学者和民间常常用它作为传播道德思想的载体,其中包括一定的荣辱观。在江苏省江宁县钟山书院,清道光举人、经学家陈澧题写了一副楹联:“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博学于文”出自《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相似文献   

19.
张秉伦 《寻根》2003,(6):86-90
秦永艳先生在《寻根》2003年第2期上发表的《浅谈商代的刑罚》一文,读之受益匪浅。秦先生将商代刑罚分为徒刑、肉刑和死刑三类。其中徒刑包括“骨靡”(相当于战国时的“城旦”,即服劳役)和囚刑;肉刑只有墨刑和刖刑,而无劓刑和宫刑;死刑包括辟刑、剖刑和族诛。本文仅就商代的劓刑、宫刑与“劓殄”进行讨论。一、商代应有劓刑据《甲骨文合集》载,至少有四片甲骨上的文字与劓刑有关(附图1—4):1.贞 《甲骨文合集》5996片2.于 《甲骨文合集》5997片3. 《甲骨文合集》5998片4. 《甲骨文合集》5999片图1图2图3以上四片甲骨中的“”系鼻梁…  相似文献   

20.
柴氏探源     
祝治平  柴存才 《寻根》2006,(2):114-116
柴氏源流柴氏源于三支,其一始于祝融之孙会人。史载,黄帝之孙颛顼帝有两个曾孙,名重黎和吴回。帝喾时重黎在轩辕之墟(今河南省新郑市)任火正,称谓祝融。祝融食邑于新郑一带,《左传》云:“郑,祝融之墟也。”共工氏作乱,帝喾命重黎诛之而不尽,被诛,以其弟吴回为火正。吴回死,子陆终继为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