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对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中李益这一形象的传统研究中,"负心"说一直占据主流,然而现代学者关四平先生提出的"负约"说则认为,李益受社会婚姻制度和家庭的双重压迫,加之其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原因才导致他未能履约,而非主观意愿上的"负心"。针对"负约"说提出三点疑问,认为李益"负约"说因缺乏对李益"博求名妓"这一动机的分析,过度夸大了李益对霍小玉的感情,回避了李益应有的对来自社会家庭的客观压力的认知和预判,因而存在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
李益是中唐前期著名的诗人,诸多诗体中,李益最擅长的七言绝句。本文具体分析李益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从而肯定李益被称为“开元下,七绝第一”是当之无愧 的。  相似文献   

3.
边塞诗是李益全部诗歌的最大亮点。与盛唐和中唐其他诗人的同类诗作相比,李益的边塞诗体现出显而易见的数量优势、慷慨悲凉的感情基调和刚柔相济阴柔偏胜的美学风貌等三大特征。这既体现了李益边塞诗创作的独特成就,同时也传递出中唐以降整个边塞诗创作开始走下坡路的诗史信息。  相似文献   

4.
李益是中唐前期的著名诗人,近20年来李益研究逐渐深入。学界在李益生平事迹的考证、诗集的整理、作品真伪考辨以及李益诗歌的题材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李益研究也存在着考证结论缺乏确凿证据,部分研究建立在前人颇多瑕疵的结论之上,选题立论及论述单一重复,部分领域无人涉及等问题。李益研究拥有广阔的前景,有待于学者去挖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中唐诗人李益三首边塞诗代表作中胡乐器与"月"意象交相运用的艺术特色。笛、角、芦管三种唐代胡乐器与"月"意象集中表达了中唐安史之乱后,征人群体的思乡、苦难、孤独、厌战、哀怨之情,李益边塞诗在初唐、盛唐边塞诗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又有了更细微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伤心不独为悲秋"--试论李益诗歌的感伤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杰出的诗人。感伤作为李益诗歌的基调,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文章从我国古代的感伤文学传统以及李益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遭际、个性气质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李诗中感伤基调的成因和表现,以期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李益诗歌的整体特色。  相似文献   

7.
李益是中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前期生活较为坎坷,晚年则较显达。两《唐书》皆有传,另有其它史料载有李益传记材料及遗闻逸事。这些史料虽有助于了解李益生平,毕竟语焉不详,况且漏载及讹误亦所难免,因而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 近年来,对李益生平的研究取得了不小成绩。卞孝萱先生《李益年谱稿》(载《中华文  相似文献   

8.
李益的绝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李益算不得名家;在新编的文学史上,甚至找不到他的名字。但是,李益的绝句,历来评价很高,颇负盛名。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也说:“益七言绝,开、宝以下,足称独步。”清代一些著名学者、诗人,大多也持此观点。例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刘宾客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至于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更是说:“若论绝句,则李十郎之雄浑高奇,不特冠冕十子(指大历十才子),即太白、龙标,亦当退让。”把李益绝句说成连李白、王昌龄“亦当退让”,这仅是一家之言,未必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但李益的绝句,确实具有极高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为大多数人公认的是,唐代绝句(特别是七言绝),盛唐首推李白、王昌龄,中唐则以李益、刘禹锡为胜,晚唐之冠是杜牧、李商隐。总之,李益为中唐绝句的代表作家,这是毫无疑问的,已早有定论。  相似文献   

9.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李益送别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是中唐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著称当时,是中唐杰出的边塞诗人,而他的送别诗在当时也广为流传。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益送别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写征戍使边的,主要反映诗人立志于抵御外患,安国保民的豪迈情怀,另一类是写思乡送远的,这类诗在李益的送别诗中占的比重较大,它反映了诗人细腻诚挚的情感。李益送别诗情因景生,景由情出,含蓄蕴藉,意境深邃,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当时独标一格,罕有其匹。  相似文献   

11.
两《唐书》中《李邕传》对李邕的记载不尽相同,存有谬误.参考两传及其它文献确定了李邕的籍贯和生卒年.根据这些线索,进一步对李邕的两个碑版书迹中存在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唐的文坛上,柳宗元诗文自成一格别具风韵。本文试图从柳宗元的生活经历、诗文创作出发,管窥其大致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轨迹,即从盛唐诗人的自信到中唐诗人的自适再到晚唐诗人的自伤,并由此揭示从盛唐到晚唐文人心态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王绩以其疏野质朴,清新自然的诗风卓立于初唐诗坛。历经隋唐两朝的王绩,诗文创作不论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以及其表现手法,在当时都自成格局,独树一帜。王绩在创作上对唐初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情景进一步的交融、对诗歌律化的推动及语言的口语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酷爱唐诗、唐文,从唐代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使他的思想锦上添花,更富有魅力。他一生从未离开过唐诗,不但读、诵、吟、赏,而且还亲自批阅评论,时有独到见解;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引用唐代文学典故和词汇;他的文风也深受唐代散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的唐诗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创作宗旨上,提出"以唐人为指归"之论;2.从雅正原则出发,表现出趋尚古雅的唐诗观;3.崇尚壮美、天然的盛唐风格,贬抑柔弱、巧饰与险怪的晚唐作派。在选编实践上,其《唐诗鼓吹》表现、引导了元代诗坛宗尚"唐音"近体的风气,沟通了宋金两朝学唐、崇唐间的差异,为元代诗坛"宗唐得古"开启了先声。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崔颢现存诗歌四十二首,其诗歌用韵特征与王力先生考证的隋——中唐音系基本相吻合,偶有出韵之处。崔颢诗歌用韵情况对于考察隋——中唐音系,特别是盛唐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纵囚新论     
比较唐宋两代录囚制度和赦免制度 ,可知 :唐太宗贞观六年的录囚尚存理狱之意 ,还是不同于宋代类似纵囚的录囚的 ,太宗此举也不是为邀名 ;欧阳修《纵囚论》一文只是欲借太宗录囚之题来反对宋代的大赦而已  相似文献   

18.
袁郊与《甘泽谣》── 一位音乐家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唐代传奇小说家袁郊及其作品集《甘泽谣》遗篇的论析,揭示了有唐一代小说家及其小说中富于音乐素养的篇什,都反映出盛唐时代文化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9.
中唐诗论家、诗评家皎然在《诗式》等著作中对大历诗坛有独特的评价,对初唐诗人陈子昂、沈拴期、宋之间有鲜明的褒贬。其明显的局限是有过重的南朝情结,对唐诗的特质缺乏认识,而摘句评诗也存在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