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国教育学:从"漂泊"到"寻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亮 《教育学报》2008,(3):21-26
世纪初的中国教育学在激进的“超越”意识下,正处在“漂泊”的状态之中。这种“漂泊”的状态突出地表现为“去学科感”、“去科学感”、“去历史感”、“去实践感”。要走出这种状态,就需要站在自主的立场上,秉承历史的意识,采取实验的态度,运用整合的思维,为中国教育学“寻根”。  相似文献   

2.
“漂泊”:中国教育学的现实困境 中国教育学始终在本土与外来的冲突中、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在与其他学科的砥砺中、在与教育实践的对话中艰难行进,谋求教育学的本土化、现代化、自主化、实践化。但是,由于这些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各种颇具颠覆性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激进的“超越”意识的驱动下.中国教育学似乎陷入了一种“无根”的“漂泊”状态。具体来说,这种“漂泊”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去学科感”、“去科学感”、“去历史感”、“去实践感”。  相似文献   

3.
“虚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古典美学范畴之一,“去知去欲、去物去我、追求无限”是其审美内核.“虚静”并非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封闭,而是审美之心脱离种种私心杂虑和世俗世界的束缚而进入无限自由世界的基石.“虚静”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为中国历代士子文人所钟爱,其原因在于“虚静”与中国传统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脉相承,“虚静”中渗透着中国人的超越意识,蕴含着中国传统精神中的“超越”情结.“虚静”的超越精神最终是要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局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妄图从思想、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清除中国对台湾的影响,割断“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历史渊源,以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环境,为民进党实现“渐进式台独”创造条件。这种“去中国化”政策,继承李登辉“两国伦”的衣钵,与日本殖民者当年在台湾推行的“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如出一辙,也是继承了李登辉“两国论”的衣钵,是不得人心的。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被许多高校选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古典文学史”课程的讲读或参考教材,其影响力与权威性不容置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书中篇对“太乙近天都”、“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仙掌月明孤影过”、“余自为谬人”、“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句所作的注释仍有可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实际上,与其去纠结中国游客该不该在日本“任性”买光马桶盖,不如从日本人曾经的“任性”消费故事中,去多思考中国人如何才能始终保持“任性”购买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谢亦红 《文教资料》2005,(23):130-131
大约从宋朝起,中国画家就意识到了空白的重要性。他们不把画面画得满满的,总是留出大量的空白。马远的构图往往只画一角,人称“马一角”;夏珪则善用半边取景,人称“夏半边”。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种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被称之为“计白当黑”。为什么留出大量的空白?是让读画的人可以自己去想象、去思索、去补充、去完成。中国画讲究“黑白相间,意蕴悠长”,正是要求在“浓”与“淡”、“有”与“无”的搭配中显示出美与韵律。教育是一门艺术,也要讲点留白。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传道、授业、解惑”,更有助于学生去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即是“求通”的学问。“去塞求通”是近代先贤们的思想结晶。中国远古就有求谏纳谤的传统,然后来言行一致地追随效仿者却寥寥无几。五千年历史和文化既有民族引以为豪的伟大辉煌,又有需涤荡更新的深厚积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去塞求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播史上最深刻的“去塞求通”的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9.
1、通过赏析周杰伦等通俗歌手的音乐作品,解读其“中国风”歌曲的特点,分析其歌曲中“中国元素”的组成和运用。2、以通俗歌曲为切入点介绍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学习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使他们乐于去亲近去倾听民族音乐,善于去发现民族音乐的美,进而懂得去欣赏它,爱上它。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生子有“弄璋”、“弄瓦”之别。在“男子社会”里.家庭以“丈夫”为中心,妻子只能按三从四德的标准去行事。去侍候丈夫,“夫为妻纲”是恪守的准则。如果这样看待古代的夫妻关系,恐怕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1.
《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志》)、《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新志》)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后出现的另两部重要的史志目录,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典籍流传情况的重要工具书,特别是对我们掌握唐代典籍图书流传著录情况有重大帮助。并试着从两志的著录体例着手去研究,进而发现二者之间在这其中存在的异同之处和两志在著录体例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央民族大学预科语文教学从“阅读与写作”到“现当代文学阅读”和“古典文学阅读”,以及“实用写作”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实用写作”从课程名称、教材状况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教学效果的改善,应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写作兴趣,加大实训教材开发的力度,引导学生学练结合,实现“实用写作”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现有的阿英著作目录、《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和《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中,尚有8种10册阿英编著未著录。这些编写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书对于了解阿英早期的文艺思想、史料学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全文对此逐一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并对吴家荣《阿英著作年表》进行补遗。  相似文献   

14.
中国20世纪60—70年代开展的文艺“反修”,一方面以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为标准,对苏联当代文学与文论进行批判,同时又重拾苏联斯大林时代的某些传统文论观点,作为批判的理论武器,从而形成对苏联文论的“逆反一错位式”接受。当年翻译出版的《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作家的创作道路和文学的发展》、《勃列日涅夫集团关于文艺问题的决议和言论汇编》,以及国内高校编写的文艺理论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就体现了这种对苏联文论的接受特点。梳理这段历史经验,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正确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也有助于认清中国文论存在的问题及错误根源。  相似文献   

15.
十年来,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先后编撰出版或修订出版了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等数部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通用教材。这些文学史著作,广泛吸纳了二三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体例严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铸就了今天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著作编撰的辉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文学"由于过度强调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呈现出模式化、简单化的情形,从而引发了学术界普遍淡化、忽视、否定这一时期文学成绩的"空白论"主张。本文从文本出发,用细读的原则,对一直被否认的十七年经典文学进行梳理,并从平民意识、知识分子启蒙意识、作家主体意识三个方面入手,探寻这一特殊时期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古文学(汉—唐)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8日至21日在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当前中古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各自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与评议。内容涉及中古文学史研究、中古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文献文本、考证及辨伪研究等方方面面。会议为今后中古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为建构三民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王集丛先后编著三书:《三民主义文学论文选》《三民主义文学论》《怎样建设三民主义文学》,其内容主要包括:三民主义文学的理论根据和时代背景,中国文学正走向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文学的本质、内容与形式及其功用,三民主义文学批评,怎样建设三民主义文学,并积极参加有关三民主义文学的论战。王集丛的观点和主张,是三民主义文艺理论的集中阐述。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古典文献进行相关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研阅者,利用古代书籍文献是获取知识和进行研究的第一步;中国古代文献在刊印、流传过程中"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会造成研阅上的"误读"和错误。避免研阅中的"误读"和错误最有效的方法,是具备相应的版本学、目录学知识,通过检索相关的书籍文献目录,有针对性地选择可靠而实用的书籍文献版本,既保障了知识的准确性,还可以为研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20世纪中国出版史上的经典丛书。在20世纪30年代文化界政治立场明显分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团结左、中、右三个不同阵营中的文学大师共同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主编赵家璧功不可没。《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在文化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