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丹丘认为“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盛唐诗歌其妙处旨在“兴趣”,其“兴趣”笔法追求浑成深厚、含蓄悠远的诗学境界。撷取盛唐诗歌中的五首经典吟唱,从“兴趣”的角度品味其间的“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2.
南朝诗人江淹著有《杂体诗三十首》,《沧浪诗话·诗体》评江淹“拟古最长”。江淹“品藻渊流”的拟古创作和严羽的文学思想是相通的。《沧浪诗话》以“气象”为批评标准,认为江淹拟古最似原作。严羽学江淹,以仿古摹唐的创作,倡汉魏、盛唐之气象,以“救一时之弊”。严羽那些能在抒写心中之块垒时得古诗之风神的诗作,是其理论和诗歌结合最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宋代以后,诗话家很重视诗的趣味。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就标举“兴趣”说,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宋何豁汶《竹庄诗话》引《禁脔》云:“诗分三种趣:一曰奇趣,二天趣,三胜趣。”还有“风趣”、“理趣”等。凡此种种,其共同点都认为:诗要有一种审美的趣味,或则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中的韵味情趣,或则在写景状物上能唤起人们的美感,获得美的艺术享受,或则能让读者于艺术形象中接受某种哲理的启示。而这一切都是在浓郁的诗味,盎然的兴趣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吸引力中得到的。当然,这趣味应是高尚的,起码应是健康的,绝不是指那种低级庸俗的趣味。诗趣,不是衡量诗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崔颢为人轻薄,却写了一首颇为沉厚的《黄鹤楼》诗。诗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鹅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此“第一”当谓其最早,非谓最好,然亦足见宋人对此诗之推崇。《唐才子传》卷一曾记大诗  相似文献   

5.
<正>司空图《诗品》有名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中说道:"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  相似文献   

6.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作诗“当以盛唐为法”,他特别推崇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看中盛唐诗歌雄浑悲壮,气象浑厚。他认识到诗歌有特别的审美情趣。有论者认为严羽“只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道诗从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7.
宋诗话(上)     
顾炎武《日知录》云:“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势也。”唐诗之不能不降而为宋,亦势也。《沧浪诗话》谓唐诗“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宋诗则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刘克庄《竹溪诗序》谓宋诗多“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杨慎《升庵诗话》谓“唐人诗主言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言理,去三百篇远”,是轻宋  相似文献   

8.
严羽(沧浪)的《沧浪诗话》(以下称《诗话》)是宋代一部最有特色的诗话。一般宋人认为,“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许顗《彦周诗话》)。故宋诗话,或“旁采故实”,或“体兼说部”(《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序》),而《沧浪诗话》以其理论性和系统性在众多的宋诗话中脱颖而出。正如毛晋《沧浪诗话跋》所评:“诸家诗话,不过月旦前人,或拈警句,或拈瑕句,聊复一段公案耳。惟沧浪先生  相似文献   

9.
<正>在《沧浪诗话》中,严羽以唐代诸公作为“大乘正法眼者”来剖析宋代诗歌存在的问题。比如,他认为宋诗不重视意境的营造和意象的捕捉,大量的说理、议论破坏了诗的氛围。针对这种弊病,严羽向唐诗借鉴提出了“别材、别趣、兴趣、妙语”说,我们可以感知到严羽对唐诗的那种偏爱。与其说《沧浪诗话》是为了改变宋诗的弊病而创作,不妨说其诗论是围绕唐代诗歌万象而著说。教学中,可将《沧浪诗话》中的诗歌理论作为赏析唐诗的依据,感受唐诗浑然一体的意境美、不落痕迹的自然美和韵味深长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10.
牟盛洁 《文教资料》2011,(36):188-190
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这种就诗论诗的观点固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在探讨“盛唐气象”这个问题上却总不免显得狭隘了。钱先生看来是过于拘泥于诗歌的自律性而轻视了诗歌融于时代融于生活时受社会氛围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严羽的观点则显得更为可取。《沧浪诗话》中说:“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诗人,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可见诗的盛世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普遍性的现象与唐的盛世是绝对不能孤立而言的。  相似文献   

11.
朱俐俐 《文教资料》2014,(30):21-23
“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其本身在诗歌理论概念上的溯流,和它作为一项审美范畴与禅宗概念的关系为人津津乐道,且褒贬不一。严羽为获得妙悟指明要遵守门径、研习作品、并进行“悟”等路径,也提出了妙悟的审美标准等。本文拟就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范畴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2.
严羽《沧浪诗话》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禅喻诗”。在《沧浪诗话》中有很多佛教词语,对《沧浪诗话》中佛教词语进行诠释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以禅喻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诗的比较自古未绝,最著名的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而论宋诗者多沿用严羽批评苏、黄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辩》)来诟病宋诗,实际上无论宗唐、宗宋亦或是“唐音”和“宋调”均无高下之分,只不过是体现了两种诗境上的不同美学风格,即唐诗美在情辞,宋诗美在俗事。本文意在通过唐宋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比较来阐明此特点。  相似文献   

14.
1 随着禅宗哲学思想对唐宋时期士大夫的普遍濡染,用禅学观念来比喻、说明诗歌艺术特征的情形勃兴于诗坛。其中南宋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最有代表性意义的一部著述。“以禅喻诗”,就是严羽首先明确提出来的。而实际上,《沦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宋人论诗“借禅以为喻”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5.
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议论化。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有所论及:“唐诗丰腴,宋诗瘦硬,唐诗如牡丹芍药,宋诗如秋菊寒梅”,“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诗扬弃了唐诗。“缘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诗画一体的风格,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唐诗多激情的抒发,宋诗多理性的探索、历史的回思。  相似文献   

16.
裴洪印 《语文知识》2002,(12):11-12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被《唐诗三百首》等书列入了七言律诗之中。崔颢的《黄鹤楼》还被列为七言律诗之首,南宋诗评家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见《沧浪诗话校释》181页,1962年版)据《该闻录》载:  相似文献   

17.
严羽的《沧浪诗话》以其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成为影响后世最大的一部诗话,对明代诗论的影响尤为直接。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即表现出对《沧浪诗话》的明显继承与发展,具体表现在:宗法汉魏晋盛唐,推崇复古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认同妙悟说法;遵守相似的原则,各具诗法观点;依托创作,附带实例。  相似文献   

18.
《沧浪诗话》是一部从独特角度探讨诗之艺术性的理论著作。作者以禅喻诗,提出了“妙悟”、“兴趣”、“入神”的审美论题。从“妙悟”到“兴趣”再到“入神”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表现了作者师古人、尊盛唐、准李杜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9.
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诗话之作,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之作。《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历来颇引人注目,现就其中的妙悟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诗话之作,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之作。《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历来颇引人注目,现就其中的"妙悟"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