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弘扬和传承多民族文化是民族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巴塘弦子是一种将音乐、歌舞、诗歌、琴音融合为一体,风格独特的藏族民间综合艺术,是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其艺术特色鲜明,社会文化价值与功能独特。藏区的高等学校理当通过有效途径和多种方法,积极传播,努力传承,使其在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和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天祝藏区位于甘肃中部地区,属安多藏区。近年来随着经济交通的发展,网络信息发达等各因素,使这一地区藏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发生很大变化,其中突出的表现是汉语普及速度非常之快。当地藏族对藏语的使用率明显下降,藏族对藏语的书写和表达能力退化,藏语在交际交流中功能减弱。如何在保持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进行传承与保护,通过实地调查和初步的研究,以期找到良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藏民族生活在有着独特自然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地区,茶一直是藏民族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其饮茶习俗及茶文化现象与内地汉民族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说明了藏族荼文化经古代汉藏民族交往而传播到藏区且结合藏族文化,经过选择、吸收与整合形成的藏族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非常迅速,歌曲作为最受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其主要发展出美声、民族和通俗等唱法。虽然三种唱法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三种唱法的融合成为当前歌曲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特点与关系,阐述了三种唱法融合的作用,并针对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融合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推动我国音乐教育和声乐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音乐及歌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藏民族生活在有着独特自然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地区,茶一直是藏民族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其饮茶习俗及茶文化现象与内地汉民族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说明了藏族荼文化经古代汉藏民族交往而传播到藏区且结合藏族文化,经过选择、吸收与整合形成的藏族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蒙元时期.中央王朝结束了分裂格局,在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甘肃青海地区藏族的统治。凉州会晤是蒙元时期甘肃最具历史性的活动.萨班和阔端的友好会谈开创了蒙、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以蒙古贵族为首的封建专制政权通过宗王分封、设立行省、设置站赤、清查户口等举措对甘青藏区进行管理;甘青藏区作为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必经通道.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甘青藏区的“茶马贸易”加深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汉、藏、回等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甘青藏区藏传佛教的发展,使得佛教建筑及绘画艺术在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云南迪庆"藏回"族群的社会结构进行了较深入调查,揭示了"藏回"族群的形成是在藏区回族移民和藏族长期频繁的社会交往中,回族对藏族社会生活及文化的积极适应结果,是回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我们研究"藏回"族群结构多元的文化构成,探讨现今"藏回"族群村落社会控制三元结构并存的新问题,提出云南"藏回"是历史上穆斯林积极适应藏区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回族的一个亚族群。  相似文献   

8.
建筑装饰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艺术意志的体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藏式建筑的精华,其装饰艺术是藏区宗教、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装饰文化展示了藏民族宗教热情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藏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是藏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我国藏族主要分布和聚居在祖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的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海拔三千米以上的草原或高山峡谷地带。解放前,藏族基本没有现代学校,以寺院宗教文化教育作为继承、传播和发展藏族文化的场所。接受教育者,仅限于藏族上层人士和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藏区广大农牧民几乎全是文盲。 50年代中期,藏族地区民主改革后才陆续开始创办学校,近40年来,藏族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藏民族的四化建设人才,对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藏族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一个重点,而藏族地区的牧区教育,又是  相似文献   

10.
阿来作为藏区书写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藏族历史文化,采用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将整个藏族生存问题构架于人类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对藏地风貌的文学书写中的生态意识表达,对藏民族原始、本真又充满诗意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述,以及在社会大变革浪潮中对因城市化进程而表现出来的自然和人性的痛楚的揭示,均体现了其作品与生态批评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展开研究,总结了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的三大特征,即:历史叙事中的生态观照,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下的生态叙事创作和生态叙事中的民族反思。  相似文献   

11.
阿来作为藏区书写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藏族历史文化,采用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将整个藏族生存问题构架于人类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对藏地风貌的文学书写中的生态意识表达,对藏民族原始、本真又充满诗意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述,以及在社会大变革浪潮中对因城市化进程而表现出来的自然和人性的痛楚的揭示,均体现了其作品与生态批评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展开研究,总结了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的三大特征,即:历史叙事中的生态观照,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下的生态叙事创作和生态叙事中的民族反思。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道德生成的本源在于文化深层结构中对人生命价值的理解。藏区道德教育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厘清人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思想;启发人的平等意识。藏区道德教育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和藏民族文化建设、发展的功用,遵循“民族独享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人类共享文化”的逻辑思路实施课程建设;促进文化交融,搭建藏、汉以及中华各民族相互理解各自生命价值的平台,建设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甘孜因其独特的地域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甘孜州是康巴藏区的核心地带,这里世居着藏、汉、回、彝、羌、纳西等22个民族,其中藏族占82%。藏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将成为甘孜州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藏民族文化心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已经内化为一种影响藏民族行为和价值判断的文化心理特质。孤立与封闭、开放与融合、群本意识是藏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特点,它们对藏族学生的英语习得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藏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对我区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歌唱艺术的总称,它是传统的民族歌曲,戏曲以及曲艺以及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的各类唱法。民族声乐体现着民族性,是对民族生活以及民族情感的呈现,传递质朴和亲切的民族情感。藏族民族声乐必然具备民族声乐的传统特点,本文主要围绕藏族民族声乐具备的民族区域特色以及藏族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和技巧等内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藏族传统演唱形式和意大利美声唱法演唱形式逐渐开始有一定的结合发展,我们现在时常能听到由专业美声唱法演员演唱藏族创作歌曲和部分传统经典藏族民歌的舞台表演形式,受到了许多群众的认同和喜爱。在全国各大艺术舞台上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接受过系统专业美声声乐训练的优秀藏族歌唱演员,使藏家优秀的歌曲及文化得以广泛流传。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生长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民俗习惯、语言等因素的不同,这样的结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拟从文化背景、演唱技法、审美特征、发展现状等方面对两种唱法的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和比较,略谈藏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美声唱法借鉴藏族唱法的民族性、地域性,力求使两者的相互借鉴与结合不断发展成新兴而独特的演唱风格和形式。  相似文献   

17.
藏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的山区或高原,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藏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法,对于藏区生态保护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藏区习惯法包含诸多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藏区的禁忌、信仰、部落习惯法、生活习俗等方面。本文分析藏族传统习惯法的特点,并对环境保护的贡献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民族唱法男高音是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族唱法男高音歌唱技术难度较高,所以对其歌曲技术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就非常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民族唱法的含义,同时对民族唱法男高音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民族唱法男高音的歌唱技术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化哲学视域中的围棋与藏围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围棋是藏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体育活动形式,由于形式、理论及技术与中国围棋相近。因而被纳入中国围棋的研究范围。藏围棋虽说流行于藏区,但其存在本身说明了汉藏民族在认识观上的一致性及藏汉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体现出藏汉文化交融时形成的融合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青海祁连藏族在风俗习惯上不仅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和各民族交流融汇所形成的多元文化特征,同时,受祁连地理、人文、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又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深入了解祁连藏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公正评价其优良习俗的积极作用和不良习俗的消极后果,探讨藏族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变迁,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创新之路,将有利于促进祁连藏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