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聪聪3岁了,聪明伶俐的他哪一点都好,就是有一点让大人头疼—总是离不开妈妈。妈妈走到哪里,聪聪就跟到哪里。妈妈上班聪聪要跟着;妈妈做饭聪聪要跟着;就连妈妈去洗澡,聪聪也要跟着妈妈去浴室。只要妈妈一在聪聪的视线范围内消失,这孩子就大哭大闹:“妈妈呢?妈妈呢?”“这孩子,什么时候才能不再黏着我呢?”聪聪妈妈感叹道。  相似文献   

2.
张舒 《云南教育》2014,(21):33-33
近日,一位妈妈对笔者诉苦说:“5岁的孩子迷恋于iPad(一种平板电脑),每天只要从幼儿园里回来,别的事情不做,就拿起iPad玩,我强行夺过来后,他就去拿爸爸的手机玩。到了睡觉时间,依然不想睡觉,经常玩到很晚,第二天起床困难,导致上幼儿园迟到。另外,由于长时间玩iPad,孩子的视力也下降了很多。”  相似文献   

3.
李亚娟 《家庭教育》2007,(2X):28-29
聪聪3岁了,聪明伶俐的他哪一点都好,就是有一点让大人头疼——总是离不开妈妈。妈妈走到哪里,聪聪就跟到哪里。妈妈上班,聪聪要跟着;妈妈做饭,聪聪也要跟着;就连妈妈去洗澡,聪聪也要跟着妈妈去浴室:只要妈妈一在聪聪的视线范围内消失,这孩子就“妈妈呢?妈妈呢?”地大声哭喊起来。“这孩子,什么时候才能不再黏着我呢?”聪聪妈妈感叹道。[编按]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92):12-13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件,媒体、游戏等市场越来越低龄化,很多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在有些家庭中,玩电子产品甚至成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过分沉迷有着很大的危害,它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和体重等生理健康,还会阻碍孩子的智力、注意力、社交能力和生活探索能力的发展。孩子的这种沉迷主要源自家长对这方面教育的忽视,有些家长忙时就把它扔给孩子;还有些家长本身就对电子产品具有依赖,闲下来便用电子产品打发时间,给孩子做出了不好的示范。对此,很多家长会很着急,但是如果强硬地不让孩子玩,孩子便会耍赖撒泼。本文分析电子产品对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解开沉迷电子产品的心结。  相似文献   

5.
《少年儿童研究》2013,(13):50-51
美国一位妈妈送13岁儿子一部iPhone手机作为圣诞礼物,但前提是儿子必须和她约法18章。如违反条约,手机使用权将被终止。如果你最终决定给孩子买一部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的电子产品,你是否有过这样的顾虑:万一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怎么办?或者他们利用手机浏览不健康信息又如何是好?美国的一位聪明妈妈就成功地想出了解决办法,她就是詹妮尔·伯利·霍夫曼。霍夫曼给自己的儿子买了部  相似文献   

6.
迷恋iPad     
李佳 《父母必读》2011,(12):119-119
刚上小学的浩浩现在迷上了iPad,玩好几个小时候都不知疲倦,每次都要妈妈强制终止,才依依不舍地把iPad还给妈妈。长时间玩电子游戏,一方面使孩子沉浸在游戏的虚幻世界中,与现实世界隔离,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不利。但是,一些电子游戏又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且使用方便,孩子一个人即可操作。这新玩意,还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相似文献   

7.
电子娃娃     
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孩子接触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iPad、iTouch、手机等电子产品正在取代积木、洋娃娃等传统玩具,成为孩子们的新潮玩具。对于电子娃娃时代的来临,家长们是怎么看的呢?孩子们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电子娃娃小档案NO.1姓名:诚诚性别:男年龄:6岁最喜欢的电子产品:电脑、手机最早接触电子产品时间:3岁  相似文献   

8.
一天早上,聪聪的妈妈拿了一只鸡蛋来到幼儿园:“朱老师,我们家聪聪特别任性,我用尽了所有办法,他就是不愿意吃鸡蛋,他最听你的话了,麻烦你叫聪聪把鸡蛋吃了吧!”聪聪的妈妈一走,我就拿着鸡蛋来到聪聪身边,握着他的小手说:“聪聪,鸡蛋的营养可多了,它可以开发大脑,使你变得更聪明,鸡蛋还有……”还没等我说完,聪聪拿过鸡蛋几口就吃掉了。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有的家长采取强硬的措施;还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感到无奈,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这些举措久而久之都会导致任性行为的形成。任性的孩子难以与别人合作,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难以…  相似文献   

9.
从小,我就是个十足的动画迷。在我们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看电视可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不像今天的孩子,动不动就捧着手机、 iPad、电脑,玩着各种新奇的游戏。每次看我的学生们拿的电子产品,好家伙,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啊!
  我小时候可没那么幸运。没有这些,但有很多经典的动画片陪伴着我的成长,给我的童年带来很多美好的回忆。像《灌篮高手》《聪明的一休》《黑猫警长》……那些动画片都是我百看不厌的。以至于老师布置写作文的时候,我都忘不了那些动画片中的情景。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意图:母爱是永恒的话题,哪个孩子没有和妈妈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大班的孩子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外面世界的欲望,处于第一反抗期,但自己的力量还远远达不到可以离开妈妈护佑的程度。在培养幼儿观察力、激发孩子想象力的同时,让孩子也认识不同的物体,同时明白有妈妈的地方就有爱,就有安全存在,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的港湾。活动目标:1.尝试用"如果……就……"关联词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11.
主持的话:聪聪的妈妈对我们诉说了苦恼:儿子在家里,俨然一副小法官的模样,有时为了很小的事大叫不公平。在幼儿园也委屈特别多,经常抱怨小朋友不公平,总不和他玩。该怎样帮助孩子寻求“公平秤”,找到“公平感”?  相似文献   

12.
正满屋子玩具,玩了一会儿就不想玩了;闹着要去玩滑梯,滑了几次就说没意思;做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孩子的专注力出问题了吗?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月的孩子也能专注地用脚踢床上的小吊铃好一会儿,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专注力也会增长。很多孩子玩沙玩水的时间能够持续1个小时,甚至更  相似文献   

13.
作文主题:补     
<正>"我不就是玩了会儿手机吗?再说了,我把作业都写完了。你至于把手机没收吗?"我大声地吼完,便大步走回房间,"砰"一声把门关上。管那么严,一点自由都没有。这样想着,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团白雾。"你还是把手机还给她吧!"爸爸劝妈妈。"不可能,就她这样,成绩能上去才怪呢!"妈妈的语气不容商量。"孩子的作业不也写完了吗?让她放松一下。""玩手机又不是唯一的放松方式!"他俩争执着……  相似文献   

14.
“妈妈,我的玩具小汽车放哪儿了?您快帮我找找!”聪聪大声地喊着。过了一会儿,妈妈又听见聪聪在自言自语:“我的拼图呢?”妈妈心想,聪聪都快5岁了,还总是这样,做事情时一点儿条理都没有,以后可怎么办呢?为什么孩子做事没有条理呢?⒈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其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就又想着做另一件事了,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终,显得没有条理。⒉孩子做事没有条理,不仅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而且和家长自身的行为也有直接关系。有的家长打开衣柜,总是找不着要换的衣服,有的家长把看完的报纸随手一丢。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15.
“无能妈妈”不受欢迎孩子:我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可是妈妈都不会。她对我的爱好好像根本不感兴趣。其实,我很希望妈妈能够陪我一起玩。而且妈妈对我的提问也从来不热情回答,还说我的问题很奇怪。点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他们想从妈妈那里了解很多事情。可如果妈妈总是一问三不知,便会使孩子感到很失望。同时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建议:做一个令孩子喜欢和自豪的妈妈,读书学习是关键。并尽量抽时间多陪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交流。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也曾为给不给孩子吃“洋快餐”为难,如果你也在孩子吃糖的问题上反复纠结,来看看我们的建议,会让你解压很多。安安4岁了,这个春节,爸爸妈妈带他回奶奶家过年,一大家子亲戚热热闹闹的,很有过年气氛。一天中午,几个妈妈带着孩子去游乐场玩,玩饿了,有个孩子提出要吃麦当劳,于是妈妈们决定一起去,可安安妈妈却说:“安安就不去了,我们回家吃。”安安不干了,又哭又闹:“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吃过麦当劳,就我没吃过!我就要跟他们去吃麦当劳!”  相似文献   

17.
一天早上,聪聪的妈妈拿了一只鸡蛋来到幼儿园:“朱老师,我们家聪聪特别任性,我用尽了所有办法,他就是不愿意吃鸡蛋,他最听你的话了,麻烦你叫聪聪把鸡蛋吃了吧!”聪聪的妈妈一走,我就拿着鸡蛋来到聪聪身边,握着他的小手说:“聪聪,鸡蛋的营养可多了,它可以开发大脑,使你变得更聪明,鸡蛋还有……”还没等我说完,聪聪拿过鸡蛋几口就吃掉了。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小读者》2012,(4):4-4
有多少中小学生在玩微博?这个答案无2知晓.但想必不会很多.因为几乎所有中小学都不让带手机入校园。如果不能用手机发微博那么以快速见长的微博,吸引力必然大幅下降但是,仍有些孩子会利用晚上、周末发微博对此,有些家长不无担心.孩子玩微博会不会影响学习,是不是应该禁止孩子玩微博?  相似文献   

19.
如今,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早期教育”就非得让孩于超前学会识字、学会弹琴,学会画画,觉得学会了这些就能体现该孩子的智力水平高。如此教育,孩子感到一片茫然,“爸爸让我当这个家,妈妈让我当那个家,叔叔,您说我该当什么家呢?”妈妈,我什么时候退休?”“象爷爷那样退休了,我就可以玩  相似文献   

20.
小兵是一名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暑假后就该上小学了。小兵的妈妈是既欣慰又发愁,欣慰的是孩子正在健康地一天天长大,发愁的是,听说小学一年级的课程非常难,不知从何做起帮助小兵做好准备。仅仅让孩子识字、做数的加减就是做准备吗?到底怎样准备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呢?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为此我刊特邀请安徽省亳州市教科所的田应兰教授来和大家谈一谈,田教授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阅读。其实阅读最好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做起,小兵的妈妈在孩子要进入小学时才有这个想法有点迟了,但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阅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