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我国职务发明奖励报酬制度与单位经营的冲突、奖励报酬制度分散、奖励报酬金额及分配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通过法律途径保障职务发明人获得奖励报酬的基本权益,对表现优异的单位和职务发明人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审议通过正式的《职务发明条例》作为保障职务发明人基本奖励报酬的主要依据;单位与职务发明人关于奖励报酬金额及分配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的,参考德国《雇员发明法》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量化许可费率、发明比例、发明者贡献度、估计价值等相关参数,分不同情况对奖励报酬金额及分配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2.
1.职务发明与相关专利报酬: 根据《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是指发明人在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虽然与发明人的本职工作无关,但是属于在执行单位交付的其他任务时所做出的发明创造;主要依靠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1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3.
当专利权人和被许可人存在关联关系,专利权人主动放弃专利或在无效程序中"放任"专利被无效的情况下,应如何计算发明人报酬的支付期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公司内部职务发明奖励和报酬规则是否有效的司法案例,归纳出司法的判断标准。建议将发明人职业"选择空间"的大小作为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5.
国家专利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最近对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发明人、设计人奖励报酬的提取办法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主要内容是: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权持有单位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要依法给予奖励。金额是: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少不低于200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最少不低于50元。  相似文献   

6.
《专利法》第十六条规定发明人报酬的支付义务主体是"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当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协议造成"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和发明人所在单位不一致时,法院应该如何确定发明人报酬支付义务主体。  相似文献   

7.
以2005年5月在我国上海发生的翁立克诉伊维燃油喷射有限公司职务发明合理报酬支付案为例,分析了影响企业集团专利管理模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集团专利管理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职务发明权属的变革为探讨中心,借由奖励导向与权利导向的叙事勾勒新中国70年职务发明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结论有:改革开放前30年,职务发明人曾享有意思自治,可以决定职务发明专利的权属,并能获得相应奖励,而后的时事变更导致专利制度形同虚设,职务发明奖励也荡然无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务发明制度逐步恢复,发明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专利权,发明人的权利主体地位获得法律认可,科技体制的变革、专利制度的完善、专利政策的推动和对创新的激励是促进新中国职务发明权属变革的动力。当今,《职务发明条例(草案)》仍存在职务发明人权益缺乏有力保障、单位的责任过轻等弊端。  相似文献   

9.
职务发明专利归属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发明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中外职务发明定义、归属模式及职务发明人报酬等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现行职务发明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专利法》的进一步修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中的相关规定明确了对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制度,但科研院所作为事业单位,其专利属于国有资产保护的范畴,这些规定如何在科研院所具体实施,仍有很多实际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科研院所制定并实施内部发明人奖励和报酬制度的状况、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职务发明激励机制设计问题时,既要运用参与约束与单位利润函数来分析发明人的最优努力水平,同时还应再利用激励相融约束来分析对发明人进行激励的最适安排.由于目前我国的相关法规中对职务发明人的报酬规定尚有较多的非科学性与不合理性,因此借鉴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发明人的报酬问题上,既要避免现实中“一刀切“的制度措施,也要确保发明人能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其收益权及有效降低相关的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2.
在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职务发明激励机制设计问题时,既要运用参与约束与单位利润函数来分析发明人的最优努力水平,同时还应再利用激励相融约束来分析对发明人进行激励的最适安排。由于目前我国的相关法规中对职务发明人的报酬规定尚有较多的非科学性与不合理性,因此借鉴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发明人的报酬问题上,既要避免现实中“一刀切”的制度措施,也要确保发明人能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其收益权及有效降低相关的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3.
职务发明专利制度由来已久,其立法本意是为了保护企业或单位,以及职务发明人的相关权益,在合理保障双方利益前提下,推动科技进步。本文从中国职务发明制度的发展历程谈起,通过相关案例解读以及其他各国专利奖励制度分析,给出中国如何在职务发明专利奖励制度方面进一步提高及改进的建议,以充分保护及调动职务发明人的创新积极性,顾全单位或企业利益,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知识产权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杨晨  董莹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1):142-144
本文对企业职务发明专利创新者利益获得流程进行分析,结合现状透析职务发明专利“一奖两酬”措施实施时存在的问题,挖掘创新者利益失衡的症结所在,设计出针对创新者的阶段性多元化风险激励机制,旨在为企业优化专利管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职务发明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尤其是对职务发明带来的现实利益的认识,有关职务发明奖励报酬的争议也日益增多。为了调动职务发明人的积极性,提高职务发明的产量和质量,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职务发明收益分配制度。我国已有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规定了职务发明人奖励金额和报酬比例的最低限度,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涉及职务发明奖酬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很多,呈现出层次不一、规定不同、缺乏体系与整合的基本情况,实际执行的效果不佳。本文从我国职务发明制度发展状况调研结论出发,梳理当前我国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建立及其与其他国家职务发明制度的比较,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在完善职务发明奖酬制度中的理论原理,对职务发明奖酬机制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吸引创新要素投入到创新中去。在这些创新要素中,人是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完善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保障职务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才能使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得到尊重,才能激励其创新积极性并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原动力。本文着重就完善职务发明法律制度的立法的可行性、职务发明人是否有权获得报酬、关于奖酬的计算等问题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在法律层面设立了职务发明创造的奖酬机制,这为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收益权提供了立法保障,但较少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是否对等。针对前述问题,本文从法经济学视角出发,以某中医药企业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剖析企业职务发明创造的成本与收益,提出引入专利立项审批加专利评估的预审机制和增加职务发明人保密义务的立法建议,确保企业创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权属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发明专利的数量及实施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一直存在职务发明数量少和实施率低的问题,这其中就有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权属制度的设计不合理的原因。关于职务发明专利权属的条款不仅要考虑雇主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保护发明完成人的自然权利,合理确定职务发明专利权的归属。  相似文献   

19.
职务发明创造及专利权归属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华 《科研管理》1999,20(5):46-50
职务发明创造的完成主体是职务发明人。它是发明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完成的发明创造,体现了单位与发明人两方面的意志。我国现行《专利法》以“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作为职务发明创造的判定标准不合理:把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只赋予单位所有的规定也不符合公平原则。笔者认为,对于职工“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非单位交付任务完成的发明创造,一般应确认为是非职务发明创造;而对于职工“执行本单位的任务”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应确认其专利权归单位和发明人共有。  相似文献   

20.
职务发明制度是专利法的核心制度,而其中职务发明人的奖酬制度的制定更关乎职务发明人的热情,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实践中关于职务发明人的奖酬纠纷数不胜数。2015年《职务发明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大篇幅规定了职务发明奖酬,其中重要的规定则是约定优先、法定为辅。本文结合实践中的案例,探讨这一原则的合理性以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的职务发明奖酬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