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对孙中山诞辰纪念、孙中山逝世纪念等孙中山纪念仪式的运作.强化了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国民党的政党认同,对中华民国的政权认同,对孙中山及蒋介石的领袖认同,并且凸显了“抗战建国”的时代主题,成为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动员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现代民族国家进行政治话语输出的有效探索,也显示出“党国”在权力技术实践空间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先后确立了辛亥革命的纪念制度,兴建了相关的纪念设施,成立了一系列的纪念组织,使纪念活动不断地得以开展。湖北省作为"首义"之地,其纪念意义愈加重大,纪念活动愈加具有代表性。通过历史档案的梳理,对民国初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抗战胜利后这三个重要历史阶段湖北省纪念"双十节"活动做出解读,探讨民国时期湖北省纪念武昌"首义"的内容与特点,还原"首义之区"对辛亥革命的认同与支持,对今天纪念辛亥革命、保护辛亥文物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根源.民族国家认同能够增进国家认同,但又不同于国家认同.全民抗战并取得胜利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确认和维护,为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初步的平等、独立的国家形象.运用民族国家认同理论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和认同建设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中华民族利益是实现全国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中华民族认同是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起点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5.
抗战爆发后,大批战区学生失学,国民政府为帮助战区学生继续学习,专门设立了各种救济机构。随着战区流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国民政府又内迁各校并设置各种临时学校。与此同时,为保证流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民政府还实行贷金政策。抗战时期正值国家多难时期,国民政府仍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救济战区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保留了火种。  相似文献   

6.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7.
<正>"要为民族争自由,要为国家争光荣,不怕牺牲,抗战杀敌,做一个民族小英雄。"[1]1938年,日寇飞机的轰炸声刚消失,稚嫩而高亢的读书声就从齐鲁大地断壁残垣的教室里飘出。誓言般的课文,铿锵有声,手捧着抗战课本的师生,和红高粱地里的好汉一样,也在抗战。抗战需要抗战教科书抗战全面爆发后,战时教育显得异常紧迫。1938年4月,国民政府正式确定了抗战与建国双管齐下的战时教育方针,颁布《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关于战  相似文献   

8.
为保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血脉,大批高校在抗战爆发后开始内迁,虽历尽艰难,却使这些高校得到一定的保存和发展。由于战事变化、国民政府对抗战持久性认识不足、政府能力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内迁在启动、落脚点和办学形式等方面呈现出被迫和多样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革命纪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的辛亥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念活动是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辛亥纪念中,"革命"一直是一个核心话语."革命"话语来源于孙中山对革命进步性与正当性的阐释.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要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完成重建民国的任务,就必须把自己塑造成辛亥革命的真正继承者,借纪念来强化人们的辛亥记忆和现实认同.因而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确立了一整套党国体制下的"革命纪念"制度,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推向高峰.在"革命纪念"的名义下,国民党从凸显自身的革命斗争与革命功绩的原则出发,对辛亥史事进行裁剪并简化,并任意拔高与国民党密切相关的人物与事件,从而建构了一个"本党"革命奋斗史的辛亥记忆.在"革命纪念"的名义下,国民党进一步把自己所从事的一切事业都泛化成"革命",将"革命"打造成一种精神与信仰、一种价值标准,"革命"的宗旨和对象一步步发生异化,从而在内涵和形式上都偏离了孙中山的"革命"观,成为一种强劲的意识形态话语与说教.  相似文献   

10.
在欲将滇西抗战遗址打造成为统战平台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扩展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国情、加深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三个角度论证了其可行性,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科书在承载国家和民族历史记忆、凝聚国家和民族精神力量、形成国家和民族价值认同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统编历史教科书中的认同教育包含国家认同、世界认同、个人认同三个层面的价值意蕴。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该基于教材文本进行资源整合,从世界认同、国家认同、个人认同三个层面进行逻辑建构,设计认同教育的可行教学方案,有效开展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这种精神,来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是学校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国民政府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认识过程、大西南成为抗战后方的历史背景及实现经过,并分析了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抗战发展过程及战后国内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抗战需要,国民政府适时对国家中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颁行了一系列关于战时中等教育的法令、法规,这对战时人才培养、力量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中等教育政策的经验得失,无疑会对当今和平环境下的教育工作提供多元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制定抗战胜利纪念日,顾名思义,是以此纪念抗战这一伟大的事业,纪念抗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并以此作为政治宣传重要手段和途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纪念仪式活动,象征性地表达出其政治意蕴,但作为社会舆论的媒介,对此纪念日的态度和观感则表现不一。国民党政府领导下的官媒比较认同官方的意识形态,从而进行带有官方和党派色彩的舆论宣传和政治鼓动,但也有一些媒介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现实感、较少偏颇的政治立场,能够对抗战胜利纪念日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议。  相似文献   

16.
沈祖芸 《上海教育》2005,(9A):18-20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这种精神,来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是学校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教育危机,国民政府为凝聚社会各种力量进行抗战,1943年在抗战的大后方贵州等省进行了高中毕业与升学考试改革试验。此次贵州省试行的联考制度,具有全国教育考试改革示范作用。此次联考试验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代教育评价改革也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孙中山丧事为国民党提供了表达诉求,言说政治主张的契机。国民党以治丧活动为契机,运用党的组织系统和宣传机器来宣传孙中山思想、塑造孙中山形象,希图通过孙中山偶像地位的塑造来强化普通民众和国民党员对党(国民党)、国(国民政府)的认同。国民党对孙中山丧事的运作,透露出许多信息,如对意识形态宣传之重视,其群众动员意识之自觉,对现代宣传手段之娴熟运用等,映射的是国民革命前后一段时期另一个面相的国民党。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部分调整国家纪念日政策,在纪念日之期特别融入其他政治活动,蒋介石成为这些政治活动的主角。蒋介石还积极参与国家纪念日本身的纪念活动,将之作为"表演"的场地和舞台,凸显出其自身地位和权威。国家纪念日话语也参与了"蒋介石崇拜"的建构,随着全面抗战爆发,纪念日话语将蒋介石奉为"领袖"、"最高领袖"、"唯一领袖"。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通过国家纪念日政策调整、纪念活动、纪念话语等,与蒋介石本人形成互动,建构出"蒋介石崇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