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孩子能不能说真话,敢不敢说真话,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孩子撒谎几乎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因为往往在犯了错误之后要受到惩罚——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数落或者打骂。孩子为了逃避这些惩罚,就不敢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也就是不说真话。作  相似文献   

2.
孩子为什么说谎?他们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告诉妈妈后,妈妈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弊端,许多家庭过分纵容、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过错,多数采取了容忍、包庇的态度。而学校教育,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观点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放弃了教育"惩罚"的手段,结果学生往往犯了错误却不认错,更加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作为班主任如何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呢?合理适当的教育"惩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敢于负责、高度自律的品质,从而引导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成长。因此惩罚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维度,也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一、激励中的教育惩罚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懵懂的他们尚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错事、说错话都是难免的。如果学生犯了  相似文献   

4.
不要因自己心情的好坏而采取不同的处罚标准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竞争的激烈,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求往往比较严,而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又很容易根据自己心情的好坏来惩罚孩子。这  相似文献   

5.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惩罚;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但是,惩罚也好,批评也罢,如果策略运用不当,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打击和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当家长、做教师的懂得一些惩罚与批评的技巧。惩罚与批评是有分寸的,就像世上最美的东西一样都有黄金比例,如果正确掌握惩罚与批评的艺术,不但可以让孩子明白深刻的道理,还能让孩子更加了解和尊重家长与教师的苦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不负责任和不完整的教育。”当孩子犯了错误,在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的同时以适当的强制手段给予适当的惩罚,帮助其改正错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用一种方法来教育学生,应该以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技巧,将惩罚教育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也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夏玲彩 《湖北教育》2007,(12):19-20
什么是惩戒?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教育惩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自己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淘气”或犯了“错误”,就大声责骂,甚或惩罚,以此作为教育孩子最及时有效的方法。其实,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不仅收效甚微,而且适得其反。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用“低声细语、轻声慢语”的悄悄话来教育孩子,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春生 《广东教育》2003,(12):14-14
GDJY一、惩罚,别伤孩子的心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不是教育目的。学生犯了错误,应该批评惩罚,这是原则,但要注意分寸。当前,有些教师惩罚学生,轻则侮辱,重则拳脚相加,却美其名曰:“爱之愈切,恨之愈深。”这样的爱只会伤孩子的心,只会让孩子心惊胆颤。我刚从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镇属初中任教。带一个别的老师不愿带的“半成品”班。刚刚毕业的我,血气方刚,工作热情高,很想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班长匆匆来告诉我,语文老师被学生气跑了。我赶到教室一看,黑板上画了一个猪头,下面写着语文老师的名字。又是一场…  相似文献   

11.
由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缺乏清晰的理解,人们走进了教育惩罚的误区.体罚不等于惩罚,把"体罚"等同于教育中的"惩罚",在逻辑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惩罚作为一种德育手段,是从学生身、心两方面促其改过自新,奖惩都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奖惩并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2.
“赏识”教育提倡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赏识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固然是有效的,但在提倡肯定、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批评教育的积极作用,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因此,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在肯定他以往优点的同时,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其错误所在,进行得当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受"棒打出孝子"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父母和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一种偏差: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大多采取简单的呵斥和粗暴的惩罚。对于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极力展示出来的好行为缺乏必要的肯定与夸奖,或是为了表现谦虚与家长的威严,在旁人面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从而缺失了一次次对孩子良好品质形成的推动。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需要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孩子犯了天大的错误,都是可以理解、原谅的,特别是有的孩子在无意中犯了错误。 错误过后的教育对孩子更现实,更有效。教育孩子要像春的润物,慢慢渗透;别像夏天的暴风雨——暴风雨只能雨过地皮湿,非但滋养不了根,还有可能冲毁“小苗”。  相似文献   

15.
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不可能一味地用赏识、宽容、奖励的方法。也应该相机灵活运用批评的手段。批评可以让孩子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起到一般的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在如今的校园里,我们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林景 《广东教育》2011,(1):52-53
美国有一位作家把自己六岁的孩子送到中国上学,有人问她为何要把孩子送到中国接受教育时,她说:我宁愿犯过度的教育的错误,也不能让孩子教育不足。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问答,却无意中反映了中国教育的本质。其言下之意,中国  相似文献   

17.
立行 《家长》2011,(10):35-36
当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先不要急于惩罚孩子,而是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很多孩子犯了错误、遭遇到失败,不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习惯把责任推向别人,或者是把自己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混为一谈。不管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还是习惯性的,这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影响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中,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喜欢推卸责任的人相处。  相似文献   

18.
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不能一味地用赏识、宽容、奖励的方法,而应该因人而异,自然、灵活地运用惩 罚手段,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下决心改正错误.当然,教育的惩罚绝不等同于体罚,更不是歧视、伤害、心理虐待.惩罚的前提必须是出于爱,出于责任,出于对学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惩罚犯错误的孩子是一门艺术。粗暴的惩罚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身心,还可能改变孩子的人生道路。社会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遭受不公平的粗暴惩罚,往往会导致一个人成车后的反社会倾向。因此,我们呼唤“聪明的惩罚”。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目的,通常包括学校惩罚和教师惩罚。教师是学校惩罚的具体执行者,主要是对有事实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惩罚,如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惩罚性更正作业、取消某项权利等。教育惩罚,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纯的惩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