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6-4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周长含义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2.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测量、计算和估计,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设计】一、复习周长的意义谈话:(出示图1)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周长,请你用手比画下面每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1~6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描一描、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充分感知和认识周长的含义。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交往、合作与探究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89—90页内容及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83~84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2.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3.在测量周长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5.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孩子们,我们今天来学习周长。二、认识周长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93~9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3.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圆规、直尺、圆形纸片(没有圆心)、多媒体  相似文献   

6.
李林云 《考试周刊》2015,(22):81-82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85页《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目标】1.在操作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2.会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3.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求未知角的度数。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8384页。【教学目标】1.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不同物体或图形的周长。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实录】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一)谈话引入师:板书:周。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90~9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具体的活动,能正确地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并能用两种方法表示。2.使学生在操作、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合理利用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教学目标】1.从实际情景引入,通过具体实物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2.通过探索、思考、猜想、尝试,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抽象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猜想、推算、验证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2.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芮金芳 《新教师》2019,(9):74-7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能正确识别线段,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2.学生在认、找、画、连等数学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比较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算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培养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促进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113页。【教学目标】l.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能采用列举、连线等方法进行组合,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及创新等能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2~63页。【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自主发现、总结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2.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课前思考】"圆的周长"是一节经典老课。但以"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为背景的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9页内容及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检验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未知。  相似文献   

17.
侯桂娜 《新教师》2019,(12):73-75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7~58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辨析、想象等活动发现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会用圆规画圆。2.经历用小棒撑圆、用线段画圆、用圆规画圆的探究活动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想象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测量及计算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周长的含义,知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1页第10、11、12题。【教材简析】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安排了三道复习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