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编辑、作记者的,尤其是“大编辑”、“大记者”,都会有人向你讨“点子,要“主意”。到下边采访,通讯员、新闻爱好者前呼后应、谦恭谨肃地向“老师”请教。就连我这个涉足新闻界刚几年的“小记者”外出,也总有那么几个通讯员“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讨几个“点子”,提供点“线索”。回京后,“求教信”也“紧追不舍”。前不久,一位地市报的副总编、两鬓斑斑的老编辑竟然也来信,让我帮他想“点子”,以便为中央新闻单位写点稿子。尝过“为人师”的滋味,欣欣然、陶陶然过后,却又有些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作为“点子”提示,有时“一巧拨千钧”,能让通讯员的一篇作品见诸报端,甚至引起某种轰动。出“点子”,概而言之就是提示“新闻线  相似文献   

2.
当编辑、作记者的,尤其是“大编辑”、“大记者”,都会有人向你讨“点子,要“主意”。到下边采访,通讯员、新闻爱好者前呼后应、谦恭谨肃地向“老师”请教。就连我这个涉足新闻界刚几年的“小记者”外出,也总有那么几个通讯员“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讨几个“点子”,提供点“线索”。回京后,“求教信”也“紧追不舍”。前不久,一位地市报的副总编、两鬓斑斑的老编辑竟然也来信,让我帮他想“点子”,以便为中央新闻单  相似文献   

3.
这里说的“情况反映”,指的是通讯社或报社记者、通讯员采写的内参稿件。它本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但随着“情况反映”日益被人们所注视。日益为记者、通讯员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新闻表现手段,这里把“情况反映”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来阐述。(一)采写“情况反映”是记者、通讯员的基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言论是报纸的“旗帜”。那么,记者、通讯员给自己采写的某一新闻作品配的言论,可不可以说就是这一新闻作品亮起的“旗帜”呢?一般情况下,配言论似乎多半是编辑的事情,记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言论是报纸的“旗帜”。那么,记者、通讯员给自己采写的某一新闻作品配的言论,可不可以说就是这一新闻作品亮起的“旗帜”呢? 一般情况下,配言论似乎多半是编辑的事情,记  相似文献   

6.
想点子是编辑的魅力所在,一个称职的编辑,往往能够吸引一批记者和通讯员在自己周周。他们的吸引力来自哪里?我在观察中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编辑脑袋中装有不少好、新、准、绝的“点子”,对记者、通讯员谈的情况,哪些值得一写,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要变换角度,他们都能说到“点子”上,叫记者、通讯员心服口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搭档配合。那么,是不是说编辑的水平就比记者高呢?记者和编辑只是分工不同,不存在谁水平高,谁水平低的问题。但是,作为编辑,正因为处于承上启下,内外结合的位置,相对地说,他对编辑部的编辑意图了解得多一些,对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取向明确一些;相反,记者、通讯员在基层的时间多,对实际了解得多,掌握的新闻线索也比较多。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二者能够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就能相得益  相似文献   

7.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8.
我想,不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每年都希望能够采写出一两篇精品吧?我曾在《阳泉矿工报》担任过记者,现任阳泉煤业集团三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通讯报道工作。近几年来,我每年都有一、两篇作品被市级以上报刊评为好新闻。熟悉我的同行说:“你小子有搞新闻的命,好事都让你碰上啦!”果真是命好吗?我不这样认为。采写精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光靠碰是碰不上的,下面是我采写新闻精品的几点体会,愿与各位商讨,互相提高。  相似文献   

9.
我想和大家说说记者的点子。点子这东西很重要。 领导者水平高低之分,除德才学识诸因素外,有没有点子,也是衡量其能力的重要尺码。毛泽东同志说得好,领导职能,无非两条:一曰出主意,二曰用干部。何谓出主意?主意者,点子也。 点子于记者亦然。记者水平高低之分,固与思想、文笔、勤奋有关,更与脑袋瓜里是否有点子有关。我很羡慕点子多的记者。采访同一单位或者同一个人,别的记者写出来平平淡淡大路货,他的笔下却是妙趣横生故事多;参加干巴枯燥的各种会议,别人都感到头疼,没劲,不好对付,他却是应接不暇,乐此不疲,抓出一条又一条水灵灵的活鱼来。 记者的点子从何而来?如果答曰:从实践中来,这答案当然对,但是说了等于没说。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也许都知道,根据编辑部拟定的宣传方针和报道计划写稿,质量有保证,命中率高,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或无效劳动。几年来,我从三个方面了解报纸编辑的意图,并按照这些意图提示的点子采写新闻。从评论中抓点子。报纸的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无论是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还是署名评论,可以说都是“编辑意图”的直接反映。有不少评论,直接传达了中央、省、地委的指示精神。这是比一般性的“报道要点”更重要的提示。今年8月上旬,《湖北日报》二版刊登评论员文章《端正思想维护出口商  相似文献   

11.
范敬宜同志是《经济日报》总编辑,有名的“点子总编”。他那么多鲜活的点子是从哪里来的?去年底在广东韶关市召开的一次研讨会议间隙,我和廖周炎同志采访了这位“点子总编”。他全神质注地听完我们的来意,略加思索后便说:“许多同志都曾问过我这个问题,问我的点子是哪里来的,我说道理很简单,是从生活中来的,从实践中来的,是和同志们一起侃出来、聊出来的。”接着,范老总给我们阐述了许多鲜活点子的酝酿、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一、经常议论经济形势。范敬宜说,“我不主张每季每月每周都搞一次报道计划,那很能糊弄人,根据什么红头文件,或者是哪个领导的意图,做个图解式的计划,然后去找几个典型。这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文件、从本本出发。”他主张每月第一周搞一次务虚会,记者和编辑都可参加,不一定谈什么具体题目,而是客观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点子     
点子这东西很重要。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职能,无非两条:一曰出主意,二曰用干部。何谓出主意?主意者,“点子”也。记者的水平,固然与思想、文笔、勤奋有关,更与脑袋瓜里是否有“点子”有关。我很羡慕“点子”多的记者,采访同一单位或者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13.
某编辑为帮助通讯员,使其稿件顺利过关,给通讯员出这样的主意:找找报社某某领导,请请某某主任…… 类似的情形,在一些新闻单位并非“新闻”。个别编辑、记者传授的这种“歪经”,乍看起来人情味十足,实际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点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点子这东西很重要。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职能,无非两条;一曰出主意,二曰用干部。何谓出主意?主意者,“点子”也。记者的水平,固然与思想、文笔、勤奋有关,更与脑袋瓜里是否有“点子”有关。我很羡慕“点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8.
有位通讯员呼吁:请记者不要给通讯员出“难题”。这个“难题”,不是指记者交给通讯员的难度较大的采写、调查任务,而是指利用与通讯员之间的工作关系,为个人办私事。这位通讯员是在一个市级局办公室当秘书的,他身兼数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与不少记者、编辑较熟,近些年来遇到这类“难题”不少,多是有关记者、编辑亲朋的人事调动和安排之类的事。不办吧,情面难却,也怕影响工作关系;办吧,又实在为难,非力所能及且不  相似文献   

19.
读报的学问     
读报的学问是很深的。学会阅读报纸,是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记者杰克·伦敦曾经向他的学生发出过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这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会”。通讯员应当具有政治灵敏。首先,应该在读报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特异功能——新闻鼻。提高发现新闻线索的观察力。经常听到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叫苦:“没有什么东西写呀!”他们时时都有“线索危机感”。我想问题可能在于他们不会读报。你说他们不会读报,也有点儿冤枉。因为,他们天天都读报,而且还抱着合订本读。只是他们读的方法和一般读者并无两样。这样读报能从报纸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个新世界吗?能了解新的报道思想和洞察新闻舆论导向吗?显然是不行的。编辑方针,报道思想,舆论导向,往往深藏在一些新闻的  相似文献   

20.
报刊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都是做语言文字工作的,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两者却有所不同。报刊编辑、记者采写的文章,供人阅读,诉诸读者的视觉;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采编的稿件,则是通过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嘴说给人听的。因此,采编广播电视稿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作文,而是“写话”。广播电视宣传运用有声语言面向广大听众和观众讲话,是一种“说”的艺术,它与读报纸和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为听众和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