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盛世剧变的晚唐,诗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杜牧的心态堪称晚唐诗人的典型。纵观杜牧的咏史题材诗歌。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浓郁的怀旧伤时心态。这种浓重的感伤心态对晚唐文学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感伤诗对人生经历、宦海沉浮、身体病苦的诸多感慨,表现了诗人“兼济”与“独善”的复杂心态;对下层士子、妇女不幸遭遇的描写,蕴涵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伤于外物、发为咏叹的诗作,渗透着诗人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品格修养。白居易感伤诗在创作手法、语言和形式的运用上,现实主义特点比较突出,但有理周辞繁、不够含蓄之缺憾。  相似文献   

3.
南渡初年,高宗政权承担着双重历史任务,对外要抵抗金人的进攻,对内要重建被金人摧毁的统治中枢,摆脱北宋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实现国家中兴。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诗人们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态。一方面国家与民族危亡激发了诗人们强烈的报国热情,中兴的热望使他们的心态表现得慷慨激昂。另一方面由于高宗的庸弱,南宋在抗金中屡屡失利,国家的重建也举步维艰。诗人们中兴的热望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吞噬,失望、不满的情绪急增,复国无望与英雄失路的感伤成为他们不能释怀的心结。  相似文献   

4.
初唐边塞诗沉湎于对王朝战功的颂扬,诗人们陶醉于自己的功成名就,一张帝王家的脸孔,一个天命攸归的腔调,表现出一种雍容高贵之美。盛唐边塞诗慷慨激越,奋发昂扬,粗犷雄浑,显现出一种崇高之美。中晚唐边塞诗展现的是对生还的留恋,对前途的忧患悲怆,表现出一种感伤美。从高贵到崇高再到感伤,清楚地昭示出唐代边塞诗歌审美情绪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作品为例,以古罗马美学为参照系,分析了这种审美情绪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词中最能动人心魄的往往是那些表现悲剧性人生体验的愁苦之作。忧生之嗟,伤时之叹,均是诗人人生无常、命运无奈、理想失落的感悟。这种愁苦的心态深深影响了古代文人的创作,使他们的作品流露出深重的感伤情绪、难于消释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深的仕宦情结。  相似文献   

6.
李益诗歌创作心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前期著名的诗人。经历"安史之乱"的中唐社会在社会状况和时代精神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李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诗歌创作表现出复杂的心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7.
论感伤美     
感伤美是中国文学最基本的审美情调之一。感伤美涉及到中国人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它体现了文学主体的审美理想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评——秋词     
此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作。当时诗人已被贬朗州.身处逆境,但诗中丝毫没有流露出一点感伤的情绪;相反,诗人一反历代诗人描写秋日之常调,热情地赞美了那天高云淡”的秋日。诗人以为秋日无可悲,“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不但色彩明丽,而且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奋发  相似文献   

9.
感伤情绪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诗人调用了多种艺术手段,以精工婉丽的语言营造了富于主观性、抒情性、象征化的诗歌境界,表现出概括性的人类情感,从而产生了跨越古今的美学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诗"无端"的感伤情调,乃其悲凉体验的蓄积酝酿、天长日久盘旋郁积在心头,终致成为其思想气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及其展纸濡墨,愁情恨意便已笼罩毫端.诗人的悲剧性心态在淹蹇生涯中浸润加深、弥漫扩散,其整付心肠都已浸泡在悲愁之中,深广到无从提起的地步.诗人之愁也就超越具体情事,而抽象为一种生命之愁、人生之愁.  相似文献   

11.
感伤情绪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诗人调用了多种艺术手段,以精工婉丽的语言营造了富于主观性、抒情性、象征化的诗歌境界,表现出概括性的人类情感,从而产生了跨越古今的美学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诗佛"之称,让我们对王维其人其诗产生了很多误读,实际上他并不是一直如《辋川集》中所表现的那般安然恬淡,感伤情绪在他的作品中时有流露。其感伤情绪或者表现为人伦上对亲友分离的感慨和悲伤,或者表现为个人政治遭际中名声受累的失意和愧疚。诗人投身山水、寄身宗教,以消解感伤,但终其一生,也未能解开情感之结。同时,感伤情绪的融入,也让王维诗作中增添了"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3.
以创造社为标志的浪漫主义的崛起是一种必然趋势。崇尚创造“与”破坏,追求个性解放与表现自我是他们诗歌的主体倾向,同时他们的诗歌又表现出浓重的感伤主义色彩。创造社诗人在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鲜明时代精神和精神品格,无疑深深影响了整个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盛世剧变的晚唐,诗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诗人杜牧的心态堪称晚唐诗人的典型。纵观杜牧的山水题材诗歌,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浓郁的援道入儒心态。横向考察整个晚唐诗人群体,具有这种同样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变化对晚唐文学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弥漫着对悲剧命运忧伤无奈的感伤气息。通过臣妾意识和死亡意识的抒写,诗人将这种世俗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完成了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晚唐之巨擘”的诗人郑谷,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为“郑鹧鸪”。郑谷四十多首咏物诗,或托物寓意,弥漫着感伤基调;或显示闲逸旨趣,表现出淡泊悠然情调,在创作上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王砚天 《考试周刊》2012,(13):23-24
《怀高公无忌》是金代著名诗人王寂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作所表现的悲情风格,是那个特定时代文风的具体表现,是诗人内心感伤情绪的真诚流露,也是诗人多舛命运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歌演进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与唐代诗人对唐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所作出的主体性回应密切相关。无论是初唐的除弊布新、盛唐的转益多师,还是中唐的多元化诗路、晚唐的心灵境界的呈现,它们一方面折射出其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充分表现出唐代诗人对时代、人生真诚开放的心态与对艺术创新求变的追求。高度的主体性意识正是唐代诗人创造力的源泉以及唐诗之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安娜贝尔·李》是爱伦·坡写的一首悼念早逝爱人的挽歌,诗中诗人运用了各种韵律手段将韵律美融入到诗歌之中从而渲染出忧郁伤感的氛围,突出诗人对逝去爱人的怀念和感伤之情这一主题。试从音韵和节律两方面来对这首诗的韵律美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诗歌大多渗透着或明或暗的感伤情依,或感伤生不逢时、志不获聘,或感伤盛年难再、白首无成,或感伤知音难遇、欲言无和。这些感伤皆基于深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乃积极之感伤。陶诗的感伤是社会的大动乱和诗人执著理想的崇高精神境界及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