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和浙江省富阳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年会暨孙吴文化学术讨论会” ,2 0 0 2年 1 1月1 1~ 1 3日在富阳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 2 1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的 80名学者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富阳即东汉三国时的富春 ,是孙吴政权的创立者孙权父子的故里 ,具有深厚的三国文化底蕴。 1 993年 5月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与原富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孙吴与三国文化研讨会” ,对孙吴集团与孙吴文化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年 9月 ,富阳《三国演义》学会宣告成立。 9年来 ,随着《三国演义》与…  相似文献   

2.
耿莹 《世界文化》2006,(10):25-25
在西欧各国的人名中,有的音节既非名,又非姓,而是贵族出身的标记,如法国人姓前用“特”,西班牙人姓前用“德”,德国人姓前用“冯”,荷兰人姓前用“梵”,英国人姓前用“劳特”或“恰尔德”等。“恰尔德”,系古英语“贵公子”之称号,今已废。“劳特”意为爵士,对于有爵位者之非正式的称号,亦泛指一般贵族,用时冠于姓前或姓名之前。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作家歌德,全称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其中“冯”为贵族出身的标记,在文学史中有时略去,不译成中文。而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守财奴》的作者巴尔扎克,全称为:奥瑙利·特·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3.
采诗 《寻根》2006,(3):120-125
原始之姓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而中国人的姓又都是从父姓,即延续父亲的姓。这和当今日本人以及英、美人的姓(surname)大体上一样。然而,我们中国人最原始的姓,即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所说的“古者有本姓,有氏姓”的“本姓”,却和今天的情景恰恰相反,则是从母姓,即延续母亲的姓。这从“姓”的字形、字义、字音上,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姓,在金文中写作“生”;“生”就是姓的本字。由谁生的,即姓之本义。后来加了女字旁,更清楚地表明它的含义。而且姓的读音起初也读作“生”。《说文》释姓曰: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4.
张笑峰 《寻根》2011,(6):90-95
西夏于1038年立国,都兴庆府(今银川)。其国号为“大夏”,自称“大白高国”或“自高大夏国”,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等多民族的政权。西夏曾先后与宋、辽、金成鼎立之势。《宋史》称其为“夏国”,《辽史》《金史》称其为“西夏”。  相似文献   

5.
陈泽泓 《寻根》2002,(6):95-100
广州城亦称五羊城、羊城。“广州”最早是作为一个州名出现的,三国孙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之南海四郡置广州,治番禺县,自此始有广州之名。番禺作为广州治所,以后得称为广州城。广州城在历史上还有过番禺城、楚庭、南武城等称法,明清时期广东志书有所记载。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旌表制度是历代王朝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如匾额、牌坊、碑石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它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忠、义、孝、贞等基本道德精神,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导向的有效方式。匾额的“匾”,古代通“扁”。东汉许慎曾对“扁”字给予了这样的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说文解字》卷二下)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作为居室的标记。关于“匾”和“额”的区别,有种说法认为用以表达经义、  相似文献   

7.
有人曾把《伊索寓言》评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的确,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伊索寓言》的译本,它对西方的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巨大。西方文坛,一直把伊索奉为“寓言之祖”,对伊索的褒美之词,历几个世纪而不衰。可是近几年来一个新的结论轰动了整个世界:“伊索”不是希腊人而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寓言家陆克曼。那么陆克曼是怎么变成伊索的呢?原来希腊人把埃塞俄比亚的寓言翻译成希腊文,以“伊索”署  相似文献   

8.
刘纳 《东方文化》2003,(4):28-32
在《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里,存有一些写信人不愿公之于众的信件。例如,1919年陶孟和致胡适信,由于讲了一个姓傅的人“据云品学皆无”之类的坏话,曾嘱收信人“读后请焚之”。而收信人胡适并未按照写信的要求“焚之”,却保存了下来,与  相似文献   

9.
李怡 《华夏文化》2005,(4):38-40
杭州西湖风景秀丽,妩媚多姿,千百年来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流连于其风姿倩影之中,产生“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无限缱绻之情,竞相以诗文画作加以赞颂,留下了众多传世佳作,从而使美丽的西湖更平添了几许诗情画意。在以西湖为创作对象的画家群体中,南宋画院画家开时代之先,尤以“南宋四大家”为代表,即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四人。四人作品风格独特,构思巧妙,讲究意境的创造,以抒情为主要目的,以突出一个局部的方法来加强描写的力度,用笔更加泼辣,水墨的韵味发挥得更加充分,而这种简洁的构图方式,赋予主体鲜明的山水…  相似文献   

10.
钭姓探幽     
杜晓波 《寻根》2013,(1):121-124
“钭”姓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姓氏,全国仅有5000多人,主要分布于浙江省,江苏、江西、福建有零星分布。以辽西为郡望,现有宗支均以浙江缙云县为宗。缙云大源镇为全国最大的钭姓后裔聚居地,有钭姓2000人。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钭姓氏族自强不息,辛勤开拓,推动了社会形态演进、区域融合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特有的民居建筑、醇厚的民俗文化和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据史籍记载,巴人最早生活于西北地区,后来由陕西、河南进入湖北、四川。巴人南迁,南迁后进入了湘、鄂、渝、黔边区地带。《后汉书.南蛮传》:“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命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巴”字最早见于殷墟甲…  相似文献   

12.
王泉根 《寻根》2012,(1):107-110
人名中用“之”字,由来已久,如两周时期的介之推、烛之武、舟之侨、宫之奇等。其时“之”介于姓与名之间,作语助词,无义,此见前述。到了两晋南北朝(主要是南北朝)时期,“之”在人名中的应用可谓数不胜数,似乎成了当时一种时尚。但其用法与两周不同,  相似文献   

13.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别署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陕西华阴人。因生于癸巳年,又号癸巳人。天祜二年(905年)杨凝式32岁登进士第,至后汉时任职太子少师,故世称“杨少师”。杨凝式出生望族,父亲杨涉在唐哀帝时任宰相。907年,朱温废哀帝而自立梁朝,命宰相杨涉率官献玺。社会变迁,政权迭更,对杨凝式来说是一个摆在面前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初次相识,要特别注意您新朋友的自我介绍。这很重要,因为他显然是在告诉您,希望怎样称呼他:是称姓氏,还是直呼其名.或是名字加父称,或是唤之以小称。俄罗斯人不习惯别人只称自己的姓。许多外国人——不论英国人、法国人还是西班牙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加上礼貌用语。以本国语或俄语“先生”相称。  相似文献   

15.
罗容海 《寻根》2011,(1):112-117
姓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语》中晋国胥臣言,“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是为姓氏之始。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郡望、堂号、门阀等特定的概念或制度,姓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球董杨宗亲总会沙旭升全球董杨宗亲总会(台北市重庆南路1段63号重南大楼),是海内外董杨二姓的全球姓宗亲组织。全球董杨宗亲总会正式成立于1973年10目8日。总会以秉承董杨远古同姓、唐宋朕宗之精神,“正谊道明,廉垂四知”之祖训,以敦睦宗谊、团结互助、...  相似文献   

17.
舒蕪 《中国文化》2007,(3):184-190
我姓方,安徽桐城人,人家以爲我是方苞之後,恭維我“家學淵源“,使我慚愧.其實我非方苞之後,我們家也没有什么閉門傳授的學問.……  相似文献   

18.
冯保善 《寻根》2005,(4):84-94
“山人”一词,见之于文献记载,当以《左传》为最早。“昭公四年”有载:“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这里的“山人”,又称虞、山虞、司木,是一种职官名,掌管山地政令,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搅乱了经生们只装有“圣人是非”的头脑。班彪、班固发难,斥之者固曰“轻仁义”、“崇势利而羞贱贫”,辨之者也只说传作者“实有见而发,有激而云”,个别肯定该传是正面文章的,必也证之以古圣人要言妙道。至晚近乃有以“商学”、“经济学”况诸者,或认为传之“序”可作一篇“经济史概论来读”(参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名家评史记》)。《管锥篇》论《货殖列传》,慧眼别具,将传载白圭语中仅见的四个字“仁以取予”拈出而道破  相似文献   

20.
话说文化     
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文里源于拉丁文(colo),本意是种植耕耘之意,意味着人对自然的“耕”和“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言的去改造客观的世界。作为动词,文化体现了人的主体力量,与自然相对,由此引申出了文化与自然的区分,即那些蛮荒的未被开拓的和文明的差别。在汉语里,“文”通纹,从纹理衍生出图案符号,最后到教育、修养;“化”是变。“文化”始用是《周易》里“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和化成天下相联系体现了以文教化的思想。这一中西对“文化”概念的不同意识其实已经反映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宇宙观,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