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朱德君: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关于马谡失守街亭的故事吧。诸葛亮率蜀军与魏名将司马懿交战,参军马谡自告奋勇承担镇守街亭的重任,并立下军令状:“若失街亭,乞斩全家。”大家注意了,街亭是汉中咽喉要地,蜀军粮道,若被魏军占领,则切断了蜀军粮草后援,后果不堪设想。结果呢?!马谡不听王平等将领忠谏,强行在山头安营扎寨,致使街亭失守。马谡  相似文献   

2.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街亭失守,马谡被杀,可悲可叹可惜。作为主帅的诸葛亮怎可推卸责任?马谡只不过当了一回替罪羊罢了。排兵布阵,是体现主帅作战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街亭之重要,诸葛亮不可谓不知;街亭战役之艰辛,诸葛亮不可谓不晓;马谡是谋臣而不是能将,诸葛亮不可谓不明;谁能作为张颌的对手,诸葛亮不可谓不白。街亭之役前,马谡作为参军跟随诸葛亮左右,出谋划策,屡建奇功。因为马谡的“攻心计”,诸葛亮才决定七擒孟获,巩固了大后方;因为马谡的“离间计”,司马懿被逐赶下野,诸葛亮才敢放心大胆北伐中原。马谡善作良谋,无人不…  相似文献   

3.
一、诸葛亮为什么派马谡去守街亭?诸葛亮一出祁山,蜀魏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是街亭,谁占据了街亭,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对这一点,诸葛亮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可是,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去防守呢?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就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对马谡不但非常赏识,而且还加以重用,以至在街亭之战时,不顾众人之议,提拔马谡统大军守街亭。这一方面因为马谡确实有些智谋。据裴松之为《马谡传》作注引《襄阳记》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问计于…  相似文献   

4.
[前面的故事]话说刘备伐吴失利,死于白帝城,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即位,史称后主。当时三国鼎立,相持不下。后来诸葛亮率兵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之乱,认为北伐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了《出师表》,安排好各项事务,开始北伐。在曹军屡吃败仗、节节溃退之后,魏明帝曹睿起用司马懿为统帅,出关迎战蜀兵。司马懿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劲敌。他一出马就直指街亭,欲断蜀军的咽喉要路,绝其粮道。诸葛亮早已想到这点,派自告奋勇的马谡与王平等人把守街亭。不料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空谈家,他的失误,几乎给蜀军带来灭顶之灾。不过,这才有了下面这出"武侯弹琴退仲达"的好戏。  相似文献   

5.
一、马谡失守街亭的启示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派马谡率兵驻守街亭,以阻击魏军,并立下军令状,若街亭失守,马谡立当斩首.尽管马谡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他一到街亭,不在山下路口扎寨,却在山上屯兵,还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军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可结果被魏军围而攻之,失守街亭,诸葛亮只得挥泪斩马谡.  相似文献   

6.
有同学提出,《失街亭》中,罗贯中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诸葛亮的三次“哭”,这样反复地描写哭笑神情,其作用究竟怎样理解? 哭或笑,是一种神情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马谡的三笑,活脱脱地表现他“言过其实”的性格特点。第一笑,是在马谡察看街亭的地形之后。一向以“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自诩的马谡,非但不铭记诸葛亮的谆谆嘱咐,审时度势,敏锐地看到街亭的重要,反而嘲笑诸葛亮的多心。在这笑声中,形象地表现了马谡的目无统帅、麻痹轻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斩马谡一事,自古及今受到不少人的批语认为马谡罪不致死,被杀得冤枉,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马谡在街亭战役中丧众失地,违反上级的部署,不听部下的正确建议,兵败后又畏罪潜逃;按照三国的军法,他犯有败军失军。违抗军令和阵前逃亡三项死罪,诸葛亮对他处以死刑完全是合情合法的。  相似文献   

8.
在《失街亭》一课中,街亭失守,马谡固然罪责难逃,但综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街亭失守的主要责任在蜀军主帅诸葛亮本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作为智慧的化身出现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行军布阵神出鬼没。失街亭是诸葛亮不多的失败战例之一。从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写诸葛亮失败,作者仍注意表现诸葛亮的小心谨慎,办事考虑周全。而恰恰正是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街亭失守的主要责任在诸葛亮。他在派马谡守街亭前做了这样一些事:1.他觉得马谡不妥,难当此重任,而马谡又口出狂言,强烈要求,于是他要马谡立下军令状。2.他认为王平平生谨…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中的《失街亭》一文,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课文从“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个情节中.通过对蜀、魏两国争夺街亭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严肃执法、勇于自责、赏罚分明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轻敌、脱离实际、刚愎自用、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0.
马谡所谓的“街亭违命”罪难于成立;“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也并非导致街亭兵败的真正原因.导致街亭乃至此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蜀军的素质不高,战斗力不强.街亭之败,马谡身为主将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就其性质而论,尚不属指挥错误,而是指挥不力甚至是指挥不动的问题.马谡虽有罪责,但并没严重到非斩不可的程度.诸葛亮北伐的最终目标是北定中原,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稳扎稳打,决不作无谓冒险;二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通过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北伐战争的规律,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进攻策略和作战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一、马谡失守街亭的启示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派马谡率兵驻守街亭,以阻击魏军,并立下军令状,若街亭失守,马谡立当斩首。尽管马谡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他一到街亭,不在山下路口扎寨,却在山上屯兵,还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军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可结果被魏军围而攻之,失守街亭,诸葛亮只得挥泪斩马谡。点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决定正确的方针、方法,从而做到灵活机动、克敌制胜。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就…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唱“空城计”究在马谡失街亭,而起因却在诸葛起用马谡。诸葛亮善知天下事,却拙于知人。正如他自已说的,善用人他不如则备。马谡颇有才气,入蜀后深得诸葛亮的信任,每与谈论军事,常自昼达夜。刘备对此深感忧虑,临终时嘱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仍以谡为参军。既出军祁山,不用旧将,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魏将张邻战于街亭。马谡刚愎自用,又不听裨将王平的劝阻,舍水登山,不下据城,使张邻断其水道大败之。蜀军星散逃跑,唯王平率千人鸣鼓自守,  相似文献   

13.
三国时魏将张郃大败蜀将马谡的作战地街亭,许多人认为位于陇关道西口的现在甘肃省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或周围其他地方,此类观点与《三国志》及其裴松之注引的史料、与张郃的进军路线、与诸葛亮的兵力部署不符,陇城镇出土的文物亦与三国时期无关。诸葛亮入陇后进军缓慢,与曹魏的争战主要在天水以南的祁山周围展开,军力未及陇关道西口。马谡守街亭是诸葛亮攻祁山战斗的一部分,街亭应近在天水市东南,而非远在天水市东北的陇城镇或其附近。  相似文献   

14.
一字失街亭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失街亭,谁之过?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人认为是马谡的自高自大而又不听人劝,导致痛失了街亭。而我认为完全是诸葛亮的一个字使街亭落入司马懿之手的。文本曰:孔明闻听孟达被杀,司马懿同张颌领兵出关,来拒蜀军,且料定“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可知街亭虽小,战略意义甚重。用孔明的话说就是:“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问题的严肃性可以想象了,发此千斤重担,在蜀国能担当得起的人是屈指可数的啊!究竟用谁?孔明发话了,“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这不免让人一怔,…  相似文献   

15.
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使蜀汉势力严重受挫,成为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方。面对这一不利形势,诸葛亮确立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为修政理”的策略,坚持联吴抗魏,使蜀汉势力有了明显回升。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兵精粮足条件下,亲自领兵进驻汉中,接着又开始一出祁山,接连大败魏军。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使蜀军雄心大振,大有饮马洛水之势。与此同时,魏国势力发展明显减慢。曹叡上台后,司马懿的地位愈显重要,大权旁落之势已经出现,吴国政治、经济发展平庸,军事上也无多大抱负,所以便于蜀吴结盟。但尽管如此,蜀弱魏强的局面并未改变,对此,诸葛亮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马谡却看不清当时形势的实质,滋生出骄傲轻敌的思想。马谡骄傲思想的形成与他的上级诸葛亮、对手张郃、下级王平的影响有关。街亭之役中,马谡的“违亮节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诸葛亮平时对之过于宠信的结果. 起初,诸葛亮因为看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便不问他的实际处理能力如何而“深加器异”(《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这反映出诸葛亮的偏爱。众所周知,刘备早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就告诫诸葛亮;“谡言过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中,罗贯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诸葛亮的三次“哭”。马谡的三笑,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第一笑,是在马谡察到街亭的地形之后;这是轻敌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盲目自信。第二次大笑,是在马谡听了王平的忠谏之后;这是讽刺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刚愎自用。第三次大笑,是在司马懿窥山之后;马谡身处绝境,尚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这是一次愚蠢的笑,笑得可悲。马谡终因三笑而失街亭。…  相似文献   

17.
<正>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丢失街亭,导致诸葛亮精心策划且胜券在握的北伐功败垂成。相传,街亭丢失后,诸葛亮挥泪斩杀了马谡。这个故事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历史上真实的马  相似文献   

18.
本文之所以这样命题,旨在解决既成事实的内在原因。公元二二八年,蜀魏两军在今甘肃的天水地区爆发了一场争夺陇右的“街亭之战”,由于蜀将马谡“违亮节度”,致使蜀汉历史上最有希望的首次北伐以败北告终。街亭失守后马谡以身谢国,因此广为流传的小说、戏剧将其演义为骄傲自大的化身,这是极不公平的。作为蜀军主帅,马谡有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用人失误以及马谡的狂妄自大导致街亭失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可事实却并不这么简单。因为诸葛亮在蜀汉危急存亡之际再度兴师北伐,他并非没有意识到街亭的重要性,出师在即就告诫将帅们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再者,马谡向诸葛亮主动请缨、自立军令状后,诸葛亮恐有差失,当即派遣平素遇事谨慎的大将王平相助,寻思再三又吩咐高翔、魏延等上将在各处布防接应,最后直到他本人亲统大军,由斜谷径取眉阝城方才放心,安排部署可谓万无一失。至于马谡这位满腹谋略的参军也并非无能之辈,因屡出奇策(离间魏主与司马懿…  相似文献   

20.
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演了一场空城计,退兵汉中。一日,诸葛亮在帐中与蒋琬谋划治军之策,忽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引兵15万,正向汉中挺进!”军情紧急,诸葛亮传令召集众将,齐来帐下议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