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岳斌 《现代传播》2001,(4):126-128
“播音腔、这一概念,即使是业内人士也很少使用。甚至提起来似乎还带有一些贬义的意味。但作为“播音”这一特定专业所使用的声腔,在学术的范围内却涵盖着播音这门有声语言艺术的语言特色、语言表达形式以及播音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这应该是业内人士的共识。 一、“播音腔”应该是播音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 任何有声语言艺术最终都要通过一种符合本类艺术特色的语言表现形式作为载体,将艺术工作者的感受、设计、创作表达出来。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一样,播音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也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播音腔”。 这种语言…  相似文献   

2.
朱光 《视听界》2012,(3):94-95
这是一个看似空泛的题目,却是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广播电视人对恶搞、另类的节目反感,却天天在节目中使用“美眉”、“悲催”、“粉丝”等不入字典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斥新闻剽窃     
彬柯 《今传媒》2006,(3):35
近年来,学术界不时爆出“剽窃”丑闻,被斥为学术腐败,成为过街老鼠。此类现象,不时见诸媒体,已不是什么秘密了。然而,在新闻界,也有一股“新闻剽窃”的歪风,却未必具有学术界剽窃他人劳动成果那样的“知名度”,甚至尚处于“秘闻”状态,因而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与批评,一些“新闻  相似文献   

4.
谈古论今说“剽窃”●路景云【夏县】“剽窃”是文坛上一种不光彩的丑恶现象。作为文人,一和“剽窃”沾边,立时便名落千丈,为人所不齿。但是,古往今来,剽窃现象始终绵延不绝,代不乏人,其因何在?无非是“名利”二字作怪。所谓“沽名钓誉”、“利令智昏”者是也。古...  相似文献   

5.
参考与剽窃     
《今传媒》1995,(6)
参考与剽窃军文近几年来,久已绝迹的剽窃现象出现于报刊,如同久已绝迹的嫖娼卖淫现象重新出现一样,令人深恶痛绝又忧叹不已。剽窃者自我辩解日:“参考”,这就意味着今后还要以“参考”为名,继续干这种买卖。可惜,我们一些报刊的某些编辑同志,把剽窃视作疥癣小疾,...  相似文献   

6.
假如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再会”与“再见”都不是句子,也不是词组,而仅仅是个无多大差别的同义词。但它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在不同人那里,却可用有声语言的不同艺术技巧,表现出细微而丰富的不同思想感情。 若单就这两个词的有声语言的语调和停顿而言,也有其多种表现形式。中央电视台张悦主持的《为您服务》节目,她的“再会”一词就说的颇有诗意,耐人寻味。“这次节目就到这儿了”,“下次节目再会”。它的读音听来好象都是轻声,甜甜的。特别是“了”字,轻轻一带。因此,作为听众的我们,心中不由的产生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  相似文献   

7.
逄金一 《青年记者》2004,(10):56-57
《纽约时报》的记因为剽窃“丑闻”而被迫辞职,其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迫辞职。这则不久前的新闻很快便淹没到新闻的海洋中去了。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类新闻的时代,一份《纽约时报》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信息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有句名言:“我讨厌抄袭自己”。在艺术领域,艺术家尚且致力于冲破自己的模式,那么在以“新”为本的新闻领域,就更应锐意求新了。可惜,在新闻界人们虽然对剽窃、抄袭他人的作品已经深恶痛绝,但对“抄袭自己”的做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我们经常使用那么几种文体,提起笔来,就易囿于“俗套”之中:写科技人员攻关,总忘不了写这个人读了多少本书,不厌其烦地在文章中开列一串书单子,写通讯,不看事件的结局有无吸引力,动辄采取倒叙写法;写消息,不论需要不需要,非得在导语后面过一个“背景山”。甚至在语言上也“抄袭自己”。  相似文献   

9.
有人将短文章戏称为“豆腐块”,其实,“豆腐块”和长文章一样,也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人们的尊重。1996年5月29日,我采写的一篇《两眼井相距3米 一眼水苦 一眼水甜》的新闻被河南日报一版《各地珍闻》专栏采用。这篇300字的稿件介绍了鹤壁市郊区庞村镇金山寺山门外两眼奇特的水井.两水井相距仅3米,一眼井水甜如甘露,另一眼却苦如黄连。稿件发表后,豫北乃至全国到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庞村镇政府对记者一再表示感谢,并要为记者请功,被婉言谢绝。 “豆腐块”文章对推动经济发展也可发挥大作用。2000年1月1…  相似文献   

10.
首都一家报纸的总编辑同笔者聊天时说,在记者的队伍中,有不少人是快手、高手,写出的报道、文章,内容饱满,材料非常充实;不论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肚子里确实有“货”,人们称他们是“富”记者。笔者联想到我们通讯员队伍中,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吗?有的通讯员善于发现题目,善于掌握素材,每个月、每周,甚至隔三岔五地在报刊上发表稿件,称他们是“富”通讯员也是不夸张的。当然,现实中还有不少通讯员是写作上的“贫穷户”,写一篇数百字、千把字的稿子,往往手里“货”不多,显得材料单薄,只好靠说教的言语来支撑,寄到编辑部,编辑改起来捉…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看到许地山的名字,是在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上。《落花生》,一篇看来并不怎么起眼的小品散文,拙朴单纯,从一粒花生却也可映照出人生。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相似文献   

12.
尘埃     
蒋维 《档案时空》2016,(12):10-10
全省档案系统“两学一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长沙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其中有个报告题目《即使低如尘埃,也可美丽花开》,正好体现档案人的特点。这十多天来(跨国庆),作为报告会的幕后教练与档案人打交道,才逐渐明白,原来档案人的酸甜苦辣真的很感人。平时我们看电视节目《档案》,还以为档案工作很光鲜,但档案工作实际却非常平凡、寂寞、清苦。说平凡,很多档案人多年如一日,甚至几代人传承,却没有受到公众的关注,就像一颗尘埃一样。  相似文献   

13.
每天早上8点,江苏交通广播网的“嘀嘀叭叭早上好”会准时与省内外数百万的“开车人,坐车人,出行人”相遇,在主持人磊磊和娜娜幽默风趣的主持下.如清新自然的晨风,给听众一天的好心情。这档节目中在多个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意。  相似文献   

14.
一头拉磨的老驴,在那里年复一年地拉着磨转圈圈。突然有一天,主人解开了它身上的套索。谁知,这头驴长期习惯绕着磨台转,竟忘记了如何走直线。 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蠢驴”也不少。他们墨守成规,抱着前人的成就不放,开口闭口“继承”某某的“传统”或“精神”,甚至端出祖先的教条来训斥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些只知继承不知创新的人到头来也只会像那蠢驴一样,只知道绕着圈圈跑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人过于保守了。只知循规守矩导致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1941年12月8日,跃跃欲试的大不列颠远东舰队在皇家海军上将菲…  相似文献   

15.
对文章“挂名”现象的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文章﹃挂名﹄现象的剖析赵德富金虹通过某种关系在别人写的文章上署名,甚至成为“第一作者”,这种精神产品的“挂名”现象,同物质生产领域里的假、冒、伪、劣产品一样,深受广大文化、科技工作者的嘲讽和指责。“挂名”现象的危害是:(1)“挂名”者并未参加文章内...  相似文献   

16.
播音是一种"说给人听"的语言活动,播音员或主持人是以广播电视传媒代言人的身份在话筒前说话.但由于广播电视的技术手段和传播环境的限制,播音语言与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了的说话不太一样,这使一些人感到播音似乎说的是另外一种"话"了,甚至把拿腔拿调,不说"平常话"当成播音的基本要求,这就背离了播音的初衷.  相似文献   

17.
写言论也和写新闻稿一样,需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找题目。但是写言论与写新闻稿相比还有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仅凭“道听途说”也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一次,有位探家回亲的战友对我说,他的一位同学因一点家庭琐事喝毒药自杀了,死时才20岁。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索,联系到有些年轻人在高考落榜、情场失意、家庭变故等挫折面前长吁短叹,甚至  相似文献   

18.
去年北京晚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为《值得品味的十个电视栏目》其中说到北京电视台的“证券无限周刊”:“由胡紫微主持的这一节目,是经济节目大众化的典范。引入了娱乐化元素及片花的时尚化处理,让股市点评多了趣味少了枯燥。让许多不炒股的人也愿意看这个节目。”我们知道,大凡财经、证券类节目是不追求收视率的,固定的收视群及节目的权威性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北京电视台“证券无限周刊”却将证券信息整合与预测做得像故事片,使得人人都爱看,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制片人兼主持人的胡紫微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跃和转变,还将《…  相似文献   

19.
在讨论论文的“参考文献”问题时,已经涉及到如文中引文处理不当或引文不标明出处会引起失误,严重的可以导致“侵仅”、“抄袭”或“剽窃”等“欺骗”行为。事实上,种种学术欺骗行为在当今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甚至相当普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Science Foundation)和国家健康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的调查报告指出,美国全国对剽窃行为的投诉远远多于对“造假”或“篡改数据”的指控。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1991年1月至3月接受的75宗投诉案中,就有40宗案子涉嫌剽窃行为(山崎…  相似文献   

20.
说二贾富贾     
白衍吉 《新闻传播》2007,(4):32-32,33
写下这样一个调侃似的题目,自己也笑了。望文知义,这个题目似乎有点晦涩。你或许要琢磨是什么意思,甚至会斟酌这后一个“贾”,是该念姓贾的贾呢,还是商贾的贾呢?我想都可以,因为它有双重含义。这样一个题目,其实不是绕口令、也不是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日前笔者与贾宏图、贾士祥同桌参加了一个活动,有感于二位的讲话,即席忽生灵感,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题目。“二贾”是我省新闻界的一道风景,是一种文化现象,值得品味,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