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成语法中的轻动词句法理论为现代汉语离合词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本文总结了不同语言学家对轻动词的语义和句法属性的理解,认为轻动词假设对句法中现代汉语离合词的形态和话语理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外还归纳出现代汉语离合词游离态的五种构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轻动词句法理论格理论,从"CAUSE"和"DO"的角度,通过核心动词移位,对汉语"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的形成原因作出句法和语义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核心动词"V"经移位,与"CAUSE"或"DO"合并,发生词汇化,合成"V大",生成"VO+O"格式,实现了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刘莉 《现代语文》2014,(4):94-95
乔姆斯基(1995)提出,轻动词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不可解释的强特征,必须通过内层中心语的核查。本文以轻动词理论为基础,考察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句法生成。认为汉语重动句结构中存在一个轻动词,通过吸引内层中心语与之合并来清除不可解释的特征,且"VP"是一个嫁接语,将"VP"嫁接在"vP"上的过程就是动词复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动词是英汉两种语言当中最复杂的词类,它们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充当谓语。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两种语言的动词中都存在非谓语用法,英语动词非谓语用法有着比较系统、详细的研究与论述,而汉语语法在这方面却少有研究。或者有研究也不认为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普遍的现象,或者甚至认为汉语动词非谓语功能这样的表述也是错误的、不科学的。本文试图从词法和句法的角度来比较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力图归纳汉语动词非谓语功能的分类。本文通过对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对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母语——汉语。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两种语言的动词中都存在非谓语用法。本文试图从词法和句法的角度来比较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力图归纳汉语动词非谓语功能的分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轻动词与合并移位理论,探究"来"的"代动"句法生成机制,提出以下观点:1."来"在该用法中既不是对具体动词的替代,也不是具体动词省略的结果,而是句子生成中由轻动词引发的词汇化现象;2.句子表层结构中的"来"是经由三次合并形成的,具体动词首先位移,合并了[Become]含义的轻动词,具有了状态义的强特征;此时合并的动词通过第二次移位与动词"来1"合并形成"来2";具有强致使含义的轻动词[Cause]吸引了"来2"进行第三次位移;至此,合并最终结束,形成了表层结构动词"来3"。"代动"中"来"包含四义:[Cause],[来],[Become],[具体动词]。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许多介词的产生,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照"由"照射"义动词引申为"比照"义动词后,又进一步虚化为介词。介词"照"有作依据介词、时间介词、方向介词、对象介词、比较介词五种用法。"照"的依据介词用法、方向介词用法和比较介词用法来源于动词"照"的"比照"义,"照"的时间介词用法由依据介词"照"虚化而来,"照"的对象介词用法则来源于方向介词"照"的功能扩展。"照"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动因有语义层面的词义扩大及语义感染、句法层面的连动式结构、语用层面的口语交际及方言推动。  相似文献   

8.
汉语移动样态动词动趋结构存在多语序显性非宾格句子,该种现象与英语、日语的移动样态动词非宾格交替现象类似,可基于非宾格轻动词GO做统一的句法生成分析。汉语移动样态动词动趋结构呈现三种不同语序的显性非宾格句子,是由于轻动词GO在汉语中既有无语音的零形式,也有具体的语音实现形式造成。本文的分析确保了多语序显性非宾格现象的结构统一性,可以较好地解释相关事实,同时,从汉语研究为轻动词GO的假设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9.
轻动词理论的研究发现,动词的词汇化过程中,轻动词和主要动词的组并等一系列语法过程可能在词汇层面隐性地进行,也可能在句法层面显性地进行。不同层面的词汇化过程造成了英语动词put和汉语“放”对主语等成分的要求宽松不同。汉英之间的这种差异,是由于英语中的轻动词是形态性成分,而汉语的轻动词则是属于语义性成分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头"字在汉语普通话中的主要用法是作名词、量词、构词后缀,但在湘西多个地区(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等)方言中,"头"除了以上用法外,还能作为关联副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即用于"头+VP_1/V_1+头+VP_2/V_2"结构中。本文主要以该结构形成的原因、充当的句法成分以及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性质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1.
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存在。原本不能带宾语的词带上宾语之后,所形成的结构表达"使宾语如何"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本文主要考察现代汉语中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意在为这种句式和与之对应的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找到统一的句法分析模式,并对其如何获得致使含义进行探讨。同时本文参照英语作格谓词①的分析模式,证明不及物谓词的致使意义来源于位于实义动词上层的轻动词结构;它们本来的不及物用法、加宾语后构成的使动句以及和其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都可以在轻动词结构中得到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2.
生成语法框架下,可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在"分为多种句法范畴进行讨论,不同句法范畴下的"在"表现出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占据不同的句法位置。在句法制图理论背景下,"在"按层级序列由低到高可分别实现为主动词、轻动词和体标记等多个句法范畴。层级越高的句法范畴,相应的语法化程度越高,语义虚化程度也越高。此外,现代汉语中的"来"也有近似于"在"的语法化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古代汉语语料,从生成句法层面中的轻动词句法理论出发,研究该理论下的"V+人"构成"使感"结构,主要分析"春风风人""愁人"这两个结构。将"使感"结构从显性和隐性两种使役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语料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轻动词的存在触发句法移位,从而生成不同表层结构的句子。  相似文献   

14.
生成语法理论一直以探索语言的普遍原则为己任。轻动词理论(light verb theory)是当代句法学家(以Larson为代表)构建的极富想象力的一个理论,对解释一系列句法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是这种理论也不是万能钥匙,如果任意扩大其适用范围,难免牵强附会。我们以汉语中对非常规动宾结构的解释为例,来说明轻动词理论的利与弊,以此强调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完全依靠形式不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于倒置动结式的研究,多数文献都是从语义、认知构式等方面作出解释。本文将分析基于管辖与约束理论解释动结式的不足之处,然后借鉴Chomsky(1995,2000)在最简方案中提出的轻动词(light word)理论,以"小说看哭了妈妈"为具体实例进行句法推导,分析汉语中施事作动结式宾语、受事作动结式主语的"V2+R1"类倒置动结式的句法结构以及理论蕴含。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关系十分复杂,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在研究中,主要是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将它作为分析、处理现代汉语中动宾复杂关系的简约原则。首先,对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动宾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其次,对"轻动词"有关的理论进行阐释;再次,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对现代汉语中每类动宾关系作出统一、合理的解释。现代汉语中复杂的动宾关系可以看作是轻动词促使核心词移位造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VO式动词 N"结构的产生具有语用上的合理性以及句法上的合法性,它有结构简洁、表达有力、信息突出、印象深刻、节奏明快、悦耳顺口的特点,符合语用需要,符合汉语的韵律句法,也是语句用法最终定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讨论了语言学文献中主要的轻动词理论:乔氏轻动词以及作为事件谓词的轻动词。在采用乔氏轻动词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轻动词在汉语双宾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中,"来"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词。它既能做移位动词,也还有另外的用法。基于此,用"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从代动词"来"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属性,以及在使用中的限定条件等方面加以探索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动词重叠式加补语的VVC结构在汉语中很独特。目前,这类结构多出现于南方方言区,本文探讨了作为吴方言小支的慈溪方言中这一结构的具体用法。先从内部结构,动词、补语的语义类型开始,再到这个结构整体的句法功能以及与其它句法成分的组配,每部分都结合了大量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