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对英语SVOC句式和汉语兼语式的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此类语言结构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为了进一步证明两种句式结构的语言共性规律,本文从两种句式的认知基础和句式结构的语言演变规律入手,对两种句式的语言共性进行了认知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独有的一种特殊句式。对兼语式现有研究展开回顾,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兼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征,认为兼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上具有双重身份。兼语式由N1、V1、N2、V2四个句法成分构成,通过分析语料可发现,兼语构式的四个成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压制共存。  相似文献   

3.
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句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留生 《天中学刊》2007,22(3):89-91,140
汉语兼语句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特点的句式,英语的SVOC句式是英语中的一种基本句型。从语法构块的视角考察两者在构形和意义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现:在结构上,两种构块都可以归结为“S V O 后续成分”这一统一的形式。在语义上,汉语兼语式是同形异义构块,而英语的SVOC是多义构块。二者的原型都是含有使令动词的构块式,它们现在的语义特征是原型构块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发展方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O(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O(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5.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0(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0(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6.
汉语兼语式与英语复合宾语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兼语式与英语复合宾语句进行了比较:两种句式中的动词;汉语兼语式中的兼语与英语复合宾语句中的宾语;汉语中兼语的谓语与英语中宾语的补语。  相似文献   

7.
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对兼语式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尤其对V1与V2的语义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兼语式的三种语义解释类型。在对兼语式语义解释类型上,V1起着决定作用,同时V2也有某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新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兼语式的研究,对兼语式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人们不仅分析兼语式的结构特点,而且探讨其语义和语用特点;不仅从整体上把握兼语式特点,而且对一些特殊的兼语式进行深入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兼语式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的分析较以往更加深入、细致,兼语式的分类研究开始为学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9.
兼语式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对兼语式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尤其对V1与V2的语义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兼语式的三种语义解释类型.在对兼语式语义解释类型上,V1起着决定作用,同时V2也有某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以英语致使句为主线,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致使句式的语义和句法进行分析,发现两者的异同点及其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11.
汉语连兼融合式是一种既不同于连动式,又不同于兼语式的独特的语法结构类型。逻辑语义分析是考查并确定此类句式的唯一手段。本文通过对汉语连兼融合式语义结构特征的分析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分布,试图同它在维语中的一般表达方式进行比较,以便寻求规律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朱希芳 《现代语文》2015,(3):141-144
从句法角度对英汉作格动词进行对比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句法类同。英汉部分作格动词均可被反身代词修饰:"NP2+V+by+*self"及"NP2+自己+V+了";被动句式对于英汉作格动词来说是可选性(optional),而非强制性(obligatory)。2.句法差异。英语作格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作形容词来修饰其表层主语,而汉语只能凭借助词"的"来修饰;英语作格动词的中动句式种类明显少于汉语作格动词;英语作格动词的词缀具有多样性,而汉语则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3.
项娟 《现代语文》2016,(4):72-74
"NP_1的NP_2+V得R"句式是一类特殊的汉语句式,近年来成为语法学界热议的句式之一。人们通常将"NP_1的NP_2"称为准定语或者伪定语结构,并从生成语法角度和认知语法角度对此类句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构式语法的研究视角对此类句式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具有固定的句法形式,但是语义内容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的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句式各组成成分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及该句式特有的构式意义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句法——语义界面入手考察英汉结果构式的Rpastp制约,旨在借助词义分野和语义互动探究其语义缘由。研究发现:第一,过去分词承继了根词的语义结构,并对其进行凸显和侧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义结构:隐性[+事件]义和显性[+状态]义,两者在句法相关性和Rpastp制约强度上存在差异;第二,Rpastp制约是语义互动和竞争的结果,通常,过去分词的[+事件]义与结果补语的[+状态]义存在冲突,其[+状态]义惟有在认知外驱力压制下完全状态化并超越[+事件]义后方能与结果补语的[+状态]语义相容,形成合格句;第三,英汉结果构式中Rpastp制约强度因语法化差异而存在不同,汉语表现为强式,而英语表现为弱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英汉的语义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大量的资料,采用例证法,总结归纳出了英汉语义关系的特征。英汉语义关系比较研究不仅会推动对汉语语言的语义层面的研究,而且会推动对汉语语言的句法和语用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兼语句是汉语所特有的语法现象之一,与英语中的例外格标记ECM现象有着相通之处.本文通过考察兼语句的句法特征,并参照前人的研究标准,旨在对现代汉语兼语句与英语中ECM现象进行对比研究,以此对汉语语法及兼语句这一特殊句式更进一步地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句式之一,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界最具争议的焦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作为一种特殊句式加以研究,认为此种结构句式不同于印欧语言的基本句式,有兼语成分的存在,而V1和V2充当句子的谓语。如果有兼语的存在,此种句式是否违背了普遍语法中的论旨关系准则。本文将用Young-Sun Kim(2003)控制的合并理论对兼语式结构作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汉语“教”字句是能表使役和被动的兼语构式,唐代是其由使役句语法化为被动句的初始阶段。本文将互动构式语法观熔铸到特殊句式的语法化研究之中,以更精准地考察“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的语法化表现及相关动因,并更谨慎地界定其语法性质。“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之前的表达式为“NP1+教+NP2+V+NP3”,大多表示教授义或指令义,到唐代则变化为“NP3+(NP1)+教+NP2+V”。考察发现,唐代“教”字兼语构式有两个显著特征:“教”的施事NP1的消显、V的受事NP3的话题化。前者来源于前代“教”字构式中NP1可因语境隐去的用法,后者的出现受两方面因素,即动词V的句法-论元配比,以及受事NP3的语篇功能及其相关句法操作的影响,其中后一因素涉及话题延续性的作用、句子成分的等同删除以及语句对比或对举关系的凸显。它们属于构式组构成分在句法、语义和语篇界面所涉的制约和互动,推动“教”字句发生...  相似文献   

19.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语言,因而英汉句法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汉语和英语句法各自的特点,同时这些差异也会在英汉句式转换时产生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英语动词不定式补语与汉语“兼语”都具有宾格性特征,在这两种句式中第一个动词授予后宾语的赋格,而这两个深层结构都给第二个谓语提供了逻辑主语。在句法层面上,两种句式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