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惠红军 《现代语文》2013,(5):68-71,2
陕西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ti]"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作体助词,用来标记存现体、持续体、伴随体、实现体等体范畴,它与普通话中的"着""得""了"等体助词所反映的体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二是用作结构助词,用来标记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构成一种"底"字结构。在本质上,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是一个同音形词。  相似文献   

2.
华蓥话的动态助词"咖"表动作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主要有"V+咖"、"V+咖+O/C"、"V/A+咖了"、"V+O/C+咖了"、"V+咖的"、"V+咖+O+的"句式.现代汉语方言完成体助词"咖",多集中在湖南方言.对"咖"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华蓥话与湖南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从历史文献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3.
羌语的格助词在形式上有14种以上,具体用法和意义也较为复杂,它们在羌语语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羌语格助词的研究对羌语语法的研究,以及对汉藏语虚词及实词虚化过程的研究有其特殊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琨 《文教资料》2006,(33):178-180
本文主要探讨淮阴方言结构助词“得”。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后边的成分是补语。淮阴方言的结构助词“得”后可以带可能补语,如“V得、V不得C、V得地”等结构,还可以带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如“V得C”等结构。  相似文献   

5.
湖南汨罗方言的将实现体助词“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山青 《中国语文》2012,(2):161-166,192
汨罗方言里的"去"可作体貌助词,表示事件的将要实现。"去"所表示的"将实现"不同于汨罗话里另一个只表"实现"而不具有"将"义的"得2(了2)",但在表事件(情况)实现这一点上有共同之处,不过"得2"表示的是一般的实现,而"去"的实现是将然的,体意义与将来时的意义结合在一起,二者在意义用法上有交叉之处,但又常常形成对立。将实现体在汨罗方言里有其独立的地位。表示将实现的助词"去"由"V.C+去"连动格式中表移动的"去"语法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石泉方言的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概数助词和其他助词五类。本文主要对其形式和使用情况予以详细描述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把桂北壮语、平话和粤方言进行比较之后可以看出 ,桂北壮语中的后中古层次汉语关系词不是来自官话和客家话 ,也不是来自粤语 ,而是同广西中南部地区壮语的汉语老借词一样来自平话。从汉越语、北部壮语中古层次汉语关系词和平话这三者之间在语音上有高度一致的关系上 ,初步证实了古代的广西一带曾经存在一种内部相当一致的汉语权威方言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横的方面对古代汉语助词(以《诗经》中的助词为代表)和现代汉语助词的形、音、义进行分析和比较;又从纵的方面对古今汉语助词的产生、发展、变化、消亡作对比研究,发现语音在助词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突出,从而得出结论:语音是助词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光山方言体助词"在"按其功能意义可分为"在1"和"在2",分别组成不同的句式。主要探讨它们和动词搭配时所受到的体意义限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体助词"在"语法化过程中,格式"V+在+处所宾语"所起的重要作用,表明"在这里/那里"处在"在"语法化过程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10.
阳新方言中的"得"有动词、介词和助词等十几种用法.其中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有两种情况:一是"动+得+来/去"结构中的动态助词"得",文中暂称其为"得1";一是句末助词"得",文中暂称作"得2",本文主要分析了"得1"和"得2"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和"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左传》是研究先秦语言的重要材料之一,其中的口语和引述的《诗经》《尚书》《易经》等文献,存在着大量的助词。通过分析《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和《左传虚词研究》(何乐士著)发现,《左传》中助词主要分两大类:结构助词和语助词。语助词分为语首助词、语中助词和语末助词三小类。其中,"是""焉""来"等主要出现在倒装句中,"无(毋)"出现在语首和语中,"只"出现在语中和语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不同时代的文献语料,考察分析方位词"里"的来源、方位词"里"转化为结构助词"里"和保留在部分汉语方言中的结构助词"里"。典型的表三维空间的方位词"里"产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五代。金元时期,方位词"里"已完全发展为结构助词"里",其所在的句法环境为:"NP1里NP2"。明代,"里"出现在"单音节重叠形容词/副词+里+VP"句法格式中,相当于"地"。现代汉语方言中结构助词"里"的用法很丰富,相当于"的""得""地"。  相似文献   

13.
青海方言中的助词别具一格,地方特色十分显明。这些助词,许多是青海独有的,虽然有些普通话中也有,但用法却另辟蹊径。不把握这些助词的语意和作用,便无从理解青海方言。因此,为沟通省内外思想交流,找出青海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研究一下青海方言中的特殊助词便是非常必要的了。这里有几组使用很频繁的青海方言助词,我想对它们的话法作用,谈谈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宿松方言的结构助词比较复杂。本文从普通话与宿松方言比较的角度描写分析了"哩、家、个、哩个、得"等结构助词和"个/哩个"结构的主要用法。  相似文献   

15.
助词是汉语语法学界较有争议的一个词类,朱熹的《诗集传》中有多处关于助词的注释,常以“语辞”“语助辞”“语助”“助语辞”等名称来说明,这些不同的术语所表示的语法功能没有明显差别,研究《诗集传》中所标注出的助词可以为探索汉语助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怀化方言的动态助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助词表示动词的某种语法意义。普通话的动态助词主要有“起”、“”、”了”,“过”四个,分别构成起始态、持续态,实现态(完成态)和经历态的语义特征。怀化方言以这四个动态助词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动态助词体系,主要有:  相似文献   

17.
在宜都方言中,“哒”[ta]字是个比较常见的助词,主要被用作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三种。对方言“哒”字的进一步深入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汉语普通话中与“哒”字相近的助词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深化对方言中助词的整体认识。笔者对宜都方言中助词“哒”的考察除了引用宜都方言的实例进行分析,还结合汉语普通话中有类似语法意义的词汇以及相近方言对“哒”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燕 《文教资料》2012,(14):51-52
"酋"、"掉"、"倒"是西昌方言中的特殊助词。在西昌方言中,"酋"可以作动态助词、语气助词;"掉"、"倒"作动态助词,且这几个助词有时还可以连用。  相似文献   

19.
《归真要道》是明末清初伍遵契对波斯文《米尔撒德》(Mirsad)的汉语译本,全书用经堂语直译,口语化强,代表明末清初经堂语的实际面貌。《归真要道》比拟式形式比同时期汉文文献简单,仅有D+X+Z及D+X两种,比拟助词及像义动词与比拟式的历时发展基本一致,同时,其比拟式受南京方言影响大,几乎不受外族语干扰。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不仅可以附着于单个的动词和形容词,而且可以附着于动词性短语。本文考察如下几类动词性自由短语带“过”的情况:一、动补式短语,包括趋向补语短语、结果补语短语、程度补语短语;二、并列式短语;三、兼语短语;四、连动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