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萧红在创作的黄金时期悄然逝去,后人在欣赏其优美篇章时亦对她坎坷人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关于萧红的传记渐次推出,但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主要探讨了“萧红传记”创作中存在的部分不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萧红小说《桥》中“桥”和“水沟”两个意象的分析,揭示萧红早期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并通过阐释其一张一弛、有节有度的艺术技巧,来分析文本内蕴的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风云变纪的历史进程中“启蒙”与“救亡”是学发展的主流,萧红以其个性主义的创作和自由写作的姿态,以个人熟稔的社会生活为创作蓝木,表现出对孤、寒、病、苦人生的深切关注和执叙写,反映出萧红创作温厚、宽广的人伦关怀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茅盾说“萧红是寂寞的”。本文探讨了萧红这一孤独寂寞的心境产生的原因,及在此心境下何以能创作《马伯乐》这一幽默诙谐的作品,尤其强调是鲁迅的《故事新编》直接激发了萧红风格的转变。萧红一生被无家阴影所困扰,使她最终回到了精神的家园里,这不仅是萧红对有形家庭的苦苦依恋,也是对无形家庭意识的自觉皈依。这正是萧红的人生悲剧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一位颇有才情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她的成长、成名都受到鲁迅的极大帮助和鼓舞,她也潜心学习鲁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取得了很大成就。文章从短篇小说《手》入手,探讨萧红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对鲁迅的师承,更就萧红在叙事模式和女性解放方面对鲁迅的超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叙事模式方面,萧红巧用第一人称“我”“我们”进行多视角叙事转换,游刃有余地表现主人公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是萧红继承鲁迅基础上的开拓。在女性解放方面,萧红在女性经验的基础上,以女童王亚明为视点,关注女性命运,揭示女性悲苦的根源,指出了女性解放的教育方向,那就是女性自我教育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萧红《商市街》是回忆性题材,是经过时间的过滤和作者情感的沉淀以后创作的,与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心境有关。作品表现的情绪显示了作家家庭情感的危机,是萧红对自我的审视,也是与萧军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被鲁迅先生视为在创作上极有前途的女作家。近年来,萧红被“重新发现”,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和魅力也得到越来越深入地认识。萧红小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牵动人情思的原因,是她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萧红对“生命”有着深切体验和感悟,她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呼兰河上永远的霞光"的30年代的才女萧红,一生历尽坎坷.从作家创作心理机制的角度来说,作品是作家体验的符号表现.萧红的创作正是对其一生中爱和物质的缺失性体验的咀嚼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萧红、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史学评价惊人地类似:一度被打入冷宫,一度又大红大紫;她们的创作也都有“细”和“隔”的特征。通过对这种史学评价的探讨,可以建立一种包容的、个人化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0.
在《呼兰河传》的潜隐主题形态表达中,萧红以女性话语重操乡音寻找家门的隐喻方式,清唱了一首“回家”之歌.她一方面借助对精神家园的重建,力图在对自然本源的精神归返中,达到对伤痛的医治和灵魂的自救:另一方面,又挺进了生活的纵深处,通过对小城人物日常生存的书写,超越了心灵回归而趋向了精神自醒,看到了“回家”的虚幻和自赎的无望,无形中解构了“回家”。“回家”与“欲回不能”拉出的巨大张力,是萧红尴尬却无以逃遁的生存困境的哀伤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