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汝昌 《中国文化》2015,(2):136-142
歐陽信本所書碑銘,多有歲月可稽,獨此《皇甫》,遂無所考。竊以《皇甫》立碑年月不明,非止一石一家之事,實有關吾人於歐書乃至書法藝術史之窺悟體認者甚鉅,是真不能不稍稍參稽史册與前人評訂而一爲考辨者也。舊說多謂《皇甫》乃信本少時書。若晚近通行辭書,東邦碑帖釋語,悉沿舊意,或稱壯歲,或謂盛年。總之非老筆而已。以常情揆之,此說非無所見而云  相似文献   

2.
以著作宏富蜚聲海內外學術界的張舜徽先生,新近又問世了兩部宏篇巨著:一是他四十歲以前寫的未出版過的書稿的結集《舊學輯存》,三大册,九十多萬字;一是他花了三年時間到七十六歲完成的《中華人民通史》,也是三大册,共一百多萬字。從時間和年齡的跨度上講,這兩部書恰好向人們展示出一位一輩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而辛勤耕耘的學者形象。  相似文献   

3.
蒙文通曾云:“我國舊籍之訛誤紊亂,無過於《老子》.”①此殆以其人其書具哲學之思辨,故清以前之注本幾數千家,②今可考者尚有四五百種,③近代以還之研究專著亦數十百種;復以其人其書為道教所用,故行迹怳惚神秘,撲朔迷離,書主由治國而治身,牽涉仙道養生.千百年來,儼然爲一治絲而棼之難理公案.上世紀古史辨思潮興起,就其人其書之異說,竟有二十九種之多.④因未有新資料,各家之是是非非,只能以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4.
正戊戌之冬,時羽女士編印子苾先生詩學詞學手稿二種成,縹緗悅目,不脛而走。其意猶未已,復廣邀南北學人之擅書者各録涉江詞一闋,總廿四家,裒爲一卷,謀付剞劂。近自滬上馳書白下,囑余爲序,幷代擬書名。子苾先生者,詞人而兼敎授也,世稱易安而後,一人而已。余生也晚,聞其名、讀其書而未能親承其敎。卅餘年前,先師閒堂爲榜居室,賜名"靜好軒",復賜藏書章"靜好軒中長物",皆涉江詞人之舊名舊物也。起居坐卧,讀書作文,  相似文献   

5.
甲、楚帛書象緯解余向疑長沙子彈庫帛書所記述者為楚天官書之逸篇,時賢或目之為月禁。近時,再取《史記·天官書》與之對讀,尋繹再四,彌覺鄙說之非妄。因不憚親縷,續陳如次:  相似文献   

6.
正一當前易學研究盲點關於《周易》全書的形式與內容,前賢舊解其實已經談過太多了,但是若從"新角度"而論,近代比較能突破舊解,有大膽講法,要屬李鏡池《周易通義》。此書提出來的三個重要見解最有啟發性,玆歸納李鏡池說法大致如下:其一《周易》本來的面目是每一卦大多有一個"中心"内容,不是雜揍的。用今人文學理論來說,就是《周易》每一卦大多有"主題"。其二不但有主題,每一卦六爻的内容也是"按先後層次排列的",這一觀點再次申明《周易》卦爻辭不是雜凑而成,而是經過精心編排,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紀偉大儒者馬一浮(1883-1967)先生之《讀書法》,是朱子讀書法之後,研治傳統中國學問最爲重要的一篇方法論,也是進入馬先生的"文化典範"與"達道之學",最爲親切有味的門徑。本文就《讀書法》乙文之關鍵字詞詳加注解,并就管見所及提出新詮,指出馬先生開示之"讀書法"以"敬"爲中心,以"篤行"爲目的,均與朱子讀書法一脉相承并開創新境。  相似文献   

8.
前 言 這篇文字是我最近完成的《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一書的附錄。朱熹《孝宗皇帝挽歌詞》哈好可以與本書主旨相印證,故備引當時史事加以箋釋。文中時有涉及全書考論部分,不能一一說明,讀者諒之。 二OO二年九月四日余英時附識  相似文献   

9.
前輩寫真     
正憶胡厚宣先生一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師從姜亮夫先生學習中國古典文獻學,一度迷戀於古文字,不自量力地想成爲古文字專家。偶識來杭州開會的擔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李一氓先生秘書的中華書局編輯沈錫麟先生,他主動表示可以帶我去拜見胡厚宣先生。胡先生是舉世公認的甲骨學大師,不必算他聲譽卓著的《甲骨學商史論叢》,就憑他是《甲骨文合集》的總編輯,憑他是裘錫圭先生的導師,就足以讓人心向往之——何况在那之前,我已經從舊書店買過他的《殷墟發掘》,從新書店買過他的《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而亮夫師也跟我論及過胡先生。  相似文献   

10.
正本書文字所用之文獻,多取自清初別集;鋪叙論述,大皆圍繞當時之遺民與贰臣間之交游。兹輯成集,用便就正於海內外之方家。憶余三十年前訪書滬上,於范祥雍先生齋頭得見曹溶(秋岳、倦圃。1613-1685)《靜惕堂詩集》(雍正三年刊本)。曹秋岳於順、康間,以朱明之舊臣,累膺地方大吏,南起百越,西北至雲中,名列《贰臣傳》。《靜惕堂詩集》乃余久欲得讀之書。當日蒙范先生允假歸客舍,窮旬日之力,翻讀曹集,然後知秋岳於康熙改元至二十四年(1662-1685)  相似文献   

11.
黄彰健一生勤治經、史,著述豐富。他從1973年起參與臺灣學界"周公是否稱王"之争,相繼發表四篇重要論文,集中討論"周公受命問題",並貫串於他後半生的經學史研究。黄彰健從《尚書·金縢》篇中發掘"周公受命"之義,並會通《尚書》周初各誥,提出周公受三王之命攝政稱王的新説,試圖裁斷兩千年來的經學懸案,可惜立説過於新奇、失之穿鑿,難以令人信服。不過,他通過重新解讀《金滕》《君奭》等經文,證明《大誥》《康誥》各篇"王若曰""王曰"之王確指周公,並檢核《尚書》周初各誥次序、鈎稽周公從攝政到歸政的事迹,爲探討周初重大史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意見。  相似文献   

12.
《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録》中有一篇元刊本《資治通鑑》題跋,出自衆人之手。本文主要挖掘了研究者未及注意的一個人物輪庵和尚,即文震亨的第三子文果。從而在塵封的書籍題跋中找尋明遺民的身影,并叙述那個特定時代中一些人物的所思所想及其命運的離奇波折。  相似文献   

13.
王春瑜 《中国文化》2006,(2):164-165
2004年,我在京中一次文友的聚會上,與武漢作家、以出版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享譽文壇、近日更榮獲茅盾長篇小說獎榜首的熊召政先生聊明史。甚投機,便脫口而出:“我要寫一部明朝的書,書名就叫《看了明朝就明白》。”素以捷才见稱的熊先生立即說:“好啊!我也要寫一部書,書名叫《看了明朝不明白》。”我倆不禁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三禮”及其傳授“六藝”之中,《禮》最紛沓。劉歆《六藝略》列出的《禮》書,凡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包括《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記》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曲臺後倉》九篇;《中庸說》二篇;《明堂陰陽說》五篇;《周官經》六篇;《周官傳》四篇;《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封禪議對》十九篇;《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議奏》三十八篇。顯然比較駁雜。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古經》十七篇,與所稱之《儀禮》約略相似,但又與高堂生之所傳非一物。一百三十一篇的《記》,  相似文献   

15.
力之 《中国文化》2021,(1):411-421
從目録學的角度看,《文選》爲詩文總集是没有任何問题的,而方師鐸則力證其爲類書.然方先生由《皇覽》爲類書與歐陽詢之説無法證明《文選》亦若是,其《文選》"本質上就是一部類書"説乃誤解《文選序》所致.從研究方法論的層面上説,方先生之失乃因未能在出發處辨"路向".是否凡"以類相從"者便是類書?此至關重要,而方先生忽之;由《藝文...  相似文献   

16.
文長書畫的來源徐文長善書法。陶望齡《徐文長傳》謂 渭於行草書尤精奇偉傑。嘗言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識者許之。袁宏道《徐文長傳》云: 文長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子不能書,而謬謂文長書决當在王雅宜、文徵仲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也。陶望齡謂文長“其論書主於運筆,大概仿諸米氏云”。黃汝亨《徐文長集序》謂:“書似米顛,而稜稜散散過之,要皆如其人而止”。文長書受米字的影響是明顯的,但不主一家。文長題跋,屢次提到南宮,但並不特別地推崇,以为是天下一人。他對宋以後諸家書的評價是公正客觀的,不立門戶。《徐文長逸稿·評字》:  相似文献   

17.
我的朋友胡文輝,去年把陳寅恪的全部詩都箋證出來,承他不弃,送我一部完整的打印稿.我在一年的時間裏,斷斷續續讀完了.今年八月間,我在北京的"布衣書局"裏亂翻書,偶然看到一册舊稿本.  相似文献   

18.
正孔德成先生今年誕辰百年,孔先生的家人、學生近期內有集會以紀念他,孔先生的法書也將於2019年1月19日起,假臺北孫中山先生紀念館展出。孔先生生前的文字,包含生平的文章一冊,抗戰時期的日記一冊以及門生故舊收藏的法書集一冊,也同時出版。學者多知道孔先生書法精湛,四體兼備,常作篆書與楷書。孔先生的篆書自有家傳殷尊周鼎的金文可撫,揩書則寫顏體,他的篆字古  相似文献   

19.
正乙未深秋,津有北京之行,其間在孟繁之兄的帶領下,拜見了住在北大的周景良先生。景良先生爲周叔弢先生第七子,雍容大雅,受家庭熏陶和影響,虛懷若谷,不露鋒芒。對新科技、新事物,他又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能與時俱進;而對於版本目錄、金石書畫、國粹京戲等,方寸海納,休閒時則以此爲樂,是一位上交不諂、下交不驕的純正長者。那次見面,景良先生囑繁之兄將顧師廷龍先生早年過錄前人批注的《前塵夢影錄》光盤寄我,希望我寫一篇"讀後記"之類的小文。回廣州不到三天,我就收到了繁之兄發來的快遞。《前塵夢影錄》是一部記錄文房珍品、金石書畫的書,涉及舊墨古紙、硯石碑拓、古銅玉器、牙  相似文献   

20.
一、&lt;舊五代史&gt;的多舛命運   記載五代史事的兩部史書,都是北宋時期的著作.&lt;舊五代史&gt;由薛居正主持編修,編成於北宋太祖開寶七年(974),歷時僅一年半.參與修史的一批史官水平并不高,能如此迅捷完成此書,關鍵是充分利用五代實録以改寫成書.五代雖稱亂世,但日常運作的文官體制尚相對穩定,史書編纂也始終没有中輟.幾位史官如張昭、尹拙、賈緯等,雖識見、文筆或稍弱,但矢志修史,勤勉不輟,完成了五代實録的編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