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视野中的乡土性生活场景的隐形存在上看,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一直是在阶级斗争中退守与抗争。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和认识。认为社会秩序实际上靠的是“血缘、地缘、家庭”——三位一体的乡土精神来维持,根置于土地的乡土精神是中国农民生存的动力所在。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血缘关系是信任结构建立的基础,也是人们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本就如何发挥乡土历史的教育作用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关于《乡土中国》在国外,费孝通以《江村经济》闻名于世,但是,在国内,他最著名的著作应当是《乡土中国》,而费先生也以为这是他所有著作中最得意的一本。这本书的著作风格有点像随笔,把自己对乡土中国的感想表达出来,但与一般的随笔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文章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例  相似文献   

5.
审美历史维度的乡土美学并非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三大美学形态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继承,而是中国现代性背景下的美学体系的重建,是在三种美学形态交织下的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乡土、知识分子立场的诗性乡土和农民立场的现实乡土,这三个维度,是乡土美学历史意义上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学实质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介入和中华民族自身立足"本土"对乡土经验进行修理调整后的一种表述形式,其核心是乡土意识这样一种文化或心理结构,因此乡土意识对乡土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本土价值,也应具有新内涵。"乡土意识"是现代性冲击下的20世纪乡土中国变迁的有效研究范畴,在此视角下,可以更为合理地审视20世纪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嬗变、思想演进等。基于"乡土意识"对应"现代性"的本土意义,无论在方法论和价值论上,都应重视并拓宽"乡土意识"研究范畴,这对文化艺术研究和乡土中国变迁的阐释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土文化日益式微,"断裂"现象愈演愈烈,不仅实践层面的乡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被肢解的危险,观念层面的乡土文化也在市场化和现代化大潮中被边缘化,其结果是乡村文化呈现出整体的逃离与缺席,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功能弱化、主体断层,乡土教育土壤贫瘠、氛围缺失。为此,乡土教育的复兴迫在眉睫,这一复兴是乡土文化从"被动扬弃"到"主动觉醒"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农村小学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但是又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开发利用起来,融入到教学中,不仅是教师、教育研究者的事,也是学生的事。同时,探讨出五种农村小学生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孙玉凤 《考试周刊》2013,(41):144-145
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初中学生身边有着极佳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优势。如何将乡土资源有效引入到化学教学中,是不少农村教师正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实践体会,针对乡土资源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应用中的意义,提出看法,供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乡土小说的文学传统基本是缺失的。完整的乡土经验进入小说文本,是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相遇的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土小说的分化基本都是政治形势驱动的结果,对政治的不同态度衍化出了不同的乡土小说流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时代呼唤出来的科学话语体系,确立了乡土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新时期乡土小说打破了那种整齐划一的文学局面,20世纪以来的本土文学传统被激活,西方文学资源的大量引进催生了中国文学一波接一波的文学思潮。内外共振中,世纪之交的乡土叙事更加厚重、更加开阔、更加圆熟,也成为新世纪乡土小说最切近的文学传统。新的文化语境、新的表现题材、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叙事手法,使得“新乡土小说”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作业模式改革、考试模式改革、网络平台建设和实训模式创新五个方面介绍了建设商务英语省级精品课程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以及如何在该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教学理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随着祖辈家长出镜率的日益提高,如何做好与祖辈家长的沟通工作是幼儿教师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目前,在幼儿教师群体中存在着"与祖辈家长沟通难"的现象。研究者通过对N市四所省级示范园的10位"工作年限十年以上、家长工作经验丰富、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一线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在进一步验证这一现象存在与否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难"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亮 《高教论坛》2003,(4):66-67
文章结合作者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美术学科培训者省级培训班学习后的体会,分析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教学观念上如何适应中学美术学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声乐表演中“内心情景”的作用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内心情景”对音量,音色,情感,情绪,形体,动作,心理状态的作用,以推动演唱艺术的表现力,实现唱与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三生教育”全面顺利实施,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如:制定文件,统一思想;编写教材,培训师资;等等。并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教育价值建设、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进一步推进“三生教育”发展进程中,一是要坚持已经取得的基本经验,二是要明确发展思路与方向,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诸多关于“势”的文论,“势”在中国古代文艺观念中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现代物理学中有“位能”的概念,中文翻译为“势能”。从这两种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来看,一定程度上两者是相通的。本文的重点是将“势能”这一概念拿到艺术领域中,力图从“势能”的角度去审视艺术的创作问题,在此主要提出了势能分析理论的概念系统,即势能分析理论的新概念:势能具、势能阈、势能场、势能流、势能阵。  相似文献   

17.
民间传说是人类化心理的历史积淀,深深地植入了种族的记忆。艾特玛托夫和陈忠实将其激活,作为虚景插入到《白轮船》与《白鹿原》的创作中,章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当代中外名作的比较,来探讨在现实情景中设置虚景这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已经由专家讨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在推行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典范,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在界定“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