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周恩来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对"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他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农业问题上,周恩来坚持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主张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重视科技兴农和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科技成果.在农村问题上,周恩来坚持各行各业都应该面向农村,为农业服务;统筹兼顾全国人民生活,适当安排城乡建设关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在农民问题上,周恩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关心农民生活,心系农民困苦.  相似文献   

2.
郁辉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1):129-13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对"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和主张,为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及根本出路、农村的稳定及发展和农民的积极性等三方面,探析了邓小平"三农"思想.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本文对农民的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业高职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重视和发挥农业高职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对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就业困难,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萧条。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相适应,解决"三农"问题,就要转化小农经济,实现农民、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与转型。本文主要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建立农业的发展与转型智库;从农村资源、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方面建立农村的发展与转型智库;从农民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就业、农民工方面建立农民的发展与转型智库。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是困扰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棘手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业高职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重视和发挥农业高职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对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进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胜 《职教论坛》2004,(34):27-29
众所周知,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整体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中面临的根本问题.基于此,一些学者纷纷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其中最受推崇的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由农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农村职业学校和农民技术教育这三大块组成),对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的现状及其对策提出了诸多见解.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分别从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民、农村、农业三个方面问题解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入手,进而阐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是中国一个根本问题,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促进农民富裕、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六大以来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政策。但是,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侧重点不同,如何将其一体化考虑安排,是历届政府推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目标,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今年刚刚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指出"要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新型  相似文献   

11.
“执行难”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的焦点问题,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法学界对“执行难”的表现、原因、对策等的分析不尽一致。本文结合法学基本理论和我国法院的执行实践,系统地探讨了“执行难”的概念、特点、表现以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如何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今治国方略中,由古代的“人治”思想到现代的“依法治国”思想的转变原因和历史必然性,从而进一步阐明在现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中国向“法治社会”过渡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关键与核心是让权力在法治的阳光之下运行,也就是让权力运行在法律理念、“良法”、权威与公正的司法以及公民的法律监督之下。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法律基础"的性质应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第七章突出的法制观念有: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相一致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法律信仰观念,第八章突出的法制观念有:宪法至上观念、契约观念、罪刑法定观念、程序观念。在培养法制观念的策略选择上应轻重有别、突出重点,融合贯通、整体推进,多措并举、增强实效。  相似文献   

15.
“直接适用的法”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直接适用的法”的性质和效力,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分歧。着重阐明了这些分歧,并采用“直接适用的法”支配国际民商事关系应属直接调整方法的学说。  相似文献   

16.
对于“法治”,不同的解读,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从人类历史上看,存在过两种不同的“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二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即便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仍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依法治国”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伦理法”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而言的,即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为“伦理法”。但“伦理法”的概括,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外延与伦理的外延全部重叠,而是就其总体精神而言,中国古代法受着伦理道德的支配,从而成为伦理的附属物。其主要表现为:立法的道德化、司法的道德化、实现法律价值取向的道德化。  相似文献   

18.
论“法律效率”与“法律效益”的规范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多年来,伴随经济分析法学理论登陆并极大地影响中国法学界,法律效率,法律效益这些“舶来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不规范运用的焦点。准确界定和规范运用“法律效率”与“法律效益”,有助于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破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胜劣汰竞争规律的反映,需要由破产法来规范,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试行)》及相关法律存在缺陷,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难题。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两家各有其片面性。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关于社会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道德是道德价值的道德表现形式,法律是道德价值的法律表现形式;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有国家权力保障而道德则没有。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是一种交叉关系,既有相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就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在传统人治时代,由于二者都没有权威,对该问题的处理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具有至高地位,则应当在法律体制内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