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陈涉世家》一文中对“号为张楚”的注释是“定国号叫张楚”。笔者认为欠妥。“张楚”不是国号,理由是:①《现代汉语词典》对“国号”的注释是“国家的称号,如汉、唐、宋、元、明等”。而陈胜吴广起义并未推翻秦的统治,建立新的国家。“张楚”只是政权名称,不应是国...  相似文献   

2.
初中第五册《古代诗词曲五首》课后练习第一部分的“诵读”指导,将《杜少府之任蜀州》前两句这样划分朗读音步: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这种“诵读”指导笔者实在不敢苟同。课本注释为:“城阙辅三秦”,“辅,辅佐,保卫。”“三秦,指关中(陕西潼关以西)地区,项羽灭秦以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秦  相似文献   

3.
《屈原列传》地名注释修正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公元前312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秦、楚两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战争起因是:秦使张仪以“商于六地六百里”谊楚绝齐,待楚怀王“使使如秦受地”,始知这是一场骗局。盛怒之下,楚怀王决定以战争手段...  相似文献   

4.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释义质疑黑龙江/雷延龄宋代作家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写道:“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对“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语,教材没有注释,《教学参考》则译为:“(恐怕)秦...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教材将“加胜于赵”解释为“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我认为这句话的注释不妥,具体表现在“胜”在这里不是作名词,而是作动词。  相似文献   

6.
秦汉宜春宫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宜春宫《三辅黄图》卷四载:“《汉书》云:‘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昆吾……’”可知宜春宫是汉上林苑中重要宫苑。《三辅黄图》云:“宜春宫,本秦之离宫,在长安城东南杜县东,近下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汉书》、《通志》等同此。颜师古注云:“宜春本秦之离宫。”又《司马相如传》云“息宜春”,颜师古注云:“宜春,宫名,在杜县东,即今天曲江池,是其处也。”宜春宫是秦代离宫,秦代杜县为咸阳近郊县,县治在杜,即今西安南郊杜城。汉代杜县改称杜陵,移在杜  相似文献   

7.
《睡虎地秦墓竹简》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秦代语言史的重要资料。该书整理小组的注释,对于启发读者,解除古文字的疑难,确实起了筚路蓝缕的作用。但是,对这批墨书隶体的秦简作“正句读审字义”的工作,是难免千虑一失的。近翻阅《睡虎地秦墓竹简》,每有疑问,便参考古籍,斟酌词义,加以考释,题为《秦简词语札记》。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作《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章中说:“周道废,秦拨长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这段文字中的“金匮”一词,辞书出版社的《辞海》解释为:“古时政府设立的藏书之所”(三卷本第3874页)。这条注释的依据是唐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一书。司马贞对“石室金匮”一词索隐  相似文献   

9.
汪隽 《学语文》2007,(3):32-32
人教社2005年第1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句中“御史”一词,课本注为:“战国时对史官的称呼”。这个注释的意思自然让人有两种理解:一是战国时称史官为“御史”,二是战国时的“御史”就是史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并非全然如此。课本注释不当。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陈涉世家》一课出现“酂”这个地名,课本注释“酂”读zàn,在今河南省。我认为应该注cuó音。 查1989年9月《新华词典》1213页注:“酂,①zàn,古县名,秦置。在今湖北光化西;②cuó古县名,秦置。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乡。”1990年重排本《新华字典》第71页注:“酂 cuó,在今河南永城。”课本标明“酂”在河南省,所以读cuó。  相似文献   

11.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讨论如下: 一、[一介](0021)注:“①一人”,《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伎。”按:“一介”训“一人”欠当,应训“一个”。“介”字解“个”字作“个”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人教版全同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语文》和《语文读本》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的问题。现举例如下 :一、注音错误1.《烛之武退秦师》(《语文》第一册 5 6页 )注释“[阙 (ju啨)秦 ]使秦国土地减少。阙 ,侵损、削减。”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阙qu埁”义项④“损害?蹲蟠べ夜辍?:‘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所以 ,这里“阙”应读“qu埁”。2 .《过秦论》(《语文》第一册 82页 )注释③“[崤 (y偄o)函 ]崤山和函谷关。”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崤山”的“崤”应读“xi…  相似文献   

13.
赵国何时灭     
战国时的赵国何时被灭,这个历史上已有定论的问题在现行高中课本中却又成了“问题。”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六国论》中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一句。课本注释为:“公元前二二九年,秦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邯郸为郡”就是指秦灭赵,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文对周总理诗中的“蹈海”一词作了这样的注释:“这里借用了《史记》所载战国时期齐国人鲁仲连义不帝秦,宁可‘蹈东海而死’的故事,表示为祖国不惜赴汤蹈火的英勇献身精神。”我认为诗中的“蹈海”应指1905年12月,清末爱国  相似文献   

15.
“叩”和“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敦雨 《语文知识》2001,(12):19-19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叩关”,人教社和上海 H版课本都注释为“攻打函谷关”;“延”,课文均未加注,配套的人教社教参把“开关延敌”翻译为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关于《过秦论》一文“而倔起阡陌之中”的“阡陌”和“即关而攻秦”的“叩关”的注释,我总以为欠妥。现提出几点看法,愿与同行们商榷。“教材”对“阡陌”的注释:“本是田间小道,这里指田野”。我认为还是把“阡陌”译为“道路”或“路途”更准确。理由是: 1.《辞源》3257页“阡陌”一词的三个义项分别为:“①田界,也作千百”、“仟伯”。②田间小路。③犹言途径”。174页“仟伯”的义项①则为:“田间小路”。这样看来,“阡陌”的三条义项,都没有离开“路”,而没有“田野”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7册第3课《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酂、酂、苦、柘、谯,皆下之。”其中的“酂”字,注释为“zan.在现在河南省。”经查阅辞海.发现这个注音有问题。《辞海》1043页注.“酂”字有两个读音,为zan、cuo,分别是这样注释的:酂(zan)秦置。治所在今湖北光化西北。西魏废。西晋时,先后为南乡郡及顺阳郡治所;南朝梁,为酂城郡治所。酂县(cuo)秦置。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元至元八年(1271)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部将葛婴攻酂下…  相似文献   

18.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年10月第1版)第227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对其中的一句,课本作了如下注释:  相似文献   

19.
《肴殳之战》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收入高中语文第五册,现对文中的五条注释作如下探讨。一、杞子自郑使告于秦。“使告于秦”的“使”,教材(必修)注:派人(1995年版203页)。从疏通文意的角度看,这样注无可厚非。但在思考和练习中讲到了古汉语兼语的省略,并举该句为例。练习答案中说“使”后省略了兼语“人”,无疑是正确的,可见,教材对“使”的解释略有不妥。不难看出,这个注释是将动词“使”连同省略的兼语一同注出了。如将“使”注为:派、派遣,就更合适了。二、穆公访诸蹇叔。教材注:访诸蹇叔,把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203页)。联系全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为展开讨论秦“五尺道”而作。认为:秦“五尺道”之本义,并非《史》、《汉》旧注所说的“道路”,更不是“栈道”,而是秦灭蜀后,进一步经略“西南夷”地区,首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要地建置行政区域单位之一。所称“五尺”者,当是古代少数民族语之译音汉字。至于“常頞”,也不能断言为人名。并肯定深入探究秦“五尺道”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