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与“学”不可分开。在中国的语境下学习外语,“教”与“学”尤不可偏颇,否则既不利于第二语言的成功习得,又阻碍学习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探讨在“教”与“学”关系上形成两种偏颇的原因及其表现,阐述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美国语言学家兼翻译家Nidar的“功能对等”理论成为翻译理论领域的主流。该理论现已被广泛采纳并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翻译,它对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士或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以词汇、语句和语篇为基本翻译单位,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异同和两种语言人们的审美和情感倾向性的异同,来探讨翻译中如何运用“功能对等”这一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3.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母语迁移既体现在对第二语言输入的理解过程中,又体现在第二语言输出的加工过程中,尤其直观地体现在日汉翻译实践中。文章应用对比分析理论,通过对汉语(母语)和日语(目的语)进行词汇特点、语言习性、认知差异等方面的对比,剖析了日汉翻译实践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反思传统翻译观念与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现代教育理念为理论依据,探讨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新理念,并提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译”中学习技能,体验规则,积累经验,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教师都主张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要忘掉母语,可现实是“翻译法”学习策略屡禁不止。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把学生大脑中的母语系统关闭掉是不可能的。Paradis等人的双语或多语语言处理模式则揭示出:第二语言子系统的生成依赖于母语系统,它与母语系统互相之间是动态发展、变化和影响的关系。这提示教师要正确认识“翻译法”学习策略的必然性及合理性,允许学生合理借助它帮助自己习得第二语言。  相似文献   

6.
Ⅰ、引言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不少共同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下面就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节谈到的“第二语言”是广义的,包括“外语”和“第二语言”。Ⅱ、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共同点实验证明‘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有许多共同点和相似点。这里仅以疑问句的习得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儿童习得疑问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句未加升调,如;Openthedoor?第二阶段.在陈述旬前加疑问词,如:whytheydonotcome?whenhewillcome?…  相似文献   

7.
第二语言学习中"回避现象"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避现象”是学习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同语言学理论对此作出了不同解释。依据已有的语言学理论,本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回避现象的实质和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回避现象”的产生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和个性特征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从翻译的“文化转向”看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的教学过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需要进行跨文化与跨语际的交流。这一特点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翻译"实践。近年来翻译学科的"文化转向"尤其是有关"翻译政治"的讨论,势必对对外汉语学科的自我认同与自我理解产生重要的启示。能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将对外汉语教学理解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已成为决定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介语”的产生与言语行为主体的思维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对比分析”在五六十年代主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中介语”问题的提出,则使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研究深入了一步。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均会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从而促进或阻碍语言习得。在英汉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这种情况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较好的语言习得效果与相关文化的学习相辅相成。文章以高等院校低年级学生具体的翻译练习为例,在文化层面对汉译英翻译中出现的句法错误进行剖析及阐释。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语言水平发展的异同的相关研究,阐明了语言习得/学习过程是一个包含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重范畴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学习的特殊性(如年龄,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社会环境等)决定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言水平的发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鉴于此,文章也深入探讨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语言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本族语与外语交互作用的中介,翻译与二语习得有着本质的联系。学习第二语言,不仅要学习这门语言,还要学习其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就是进行两种语言和文化对比的过程。通过对比。才能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达到灵活有效地使用外语的目的。翻译促进二语习得,利用翻译促进二语习得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种。  相似文献   

13.
“监控模式”假说比较完整地描述了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相当程度的指导意义。有效利用“习得”“学得”的不同特征,注重输入内容和输出效果,降低情感过滤,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可以有效地将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适当修改和发展“监控模式”假说。  相似文献   

14.
克拉申有关二语习得的“五个假设”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在习得、学习假设、输入假设和年长与年幼学习者成功的比较三方面缺乏充分有力的论据来支持其观点,从而影响了该理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语言学习者最多的国家。基于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和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得出了语言习得的一般模式是输入→输入过滤→有效输入→输出过滤→输出。但在不同语境下,阶段性语言习得会呈现出两种基本模式:输入导向和输出导向模式。这两种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可以确定不同语境下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路径,这对我国英语的教与学两方面均会产生有益的影响。构建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路径有助于改进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完善语言习得考核机制,为选择妥当的学习策略提供借鉴,最终提高学习者语言习得效率,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on SLA gives highlights to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cognitiv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outputting the second language by making use of strategies, which contains language input, learners'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language output. This paper analyzes language input and output theory and then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stress language input by practice and intera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focus on the role of language output i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相似文献   

18.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受到其母语的影响并形成一种既不同于其母语又不同于目标语的一种被称为"中介语"的特殊的暂时语言形式.这种暂时的语言形式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翻译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翻译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性语言,产生出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教学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中介语现象,分析并归纳中介语对翻译教学的影响并利用中介语研究以促进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19.
英语作文是一项英语综合水平的体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语言学家Brumfit等倡导的教学模式和语言学家Ellis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与互动假设”为理论基础,提出合理利用精读课内资源,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精读教学当中的几个方法:语篇分析、背诵和倒译。  相似文献   

20.
"势"(energy)与"语势"(energy in language/energy of language)是研究庞德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庞德通晓十几种外语,试图通过大量的诗歌翻译为英诗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势,力图改变维多利亚时期抑扬格五音步抽象说教的诗风。因此,庞德采取了"解释性翻译"和"原文写作"(亦"创作新诗")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浸入原诗氛围及诗人"情绪",极力移植"强烈的情感"。"势,即情寓于形"的观点使庞德在翻译中通过音象、形象及义象等"有机形式"或"内容派生"取势。他在翻译中强调"创新",强调声音、节奏、措辞、词语并置及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