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超群 《今传媒》2006,(1X):56-57
目前,专家言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几乎成了报道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形成“专家热”现象。记不但在新闻性强的消息报道中引入专家的观点,还热衷于专家访谈或特约专家参与新闻评论,针对时事新闻背后的纵深与时局,独立撰写分析、评论章,像《南方周末》的“视点版”和《中国青年报》的“时评版”,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相似文献   

2.
陈剑文  周芳 《新闻前哨》2002,(12):14-15
2001年8月26日,《湖北日报》推出了一组报道:围绕襄樊监狱服刑人员王树祥一步步成为辞书纠错行家的事例,刊发了消息《一份生动的维护人权记录》、通讯《新生的脚步》和法学专家访谈《“王树祥案例”是维护人权的例证》。这一组独家的、特别视角的报道一经刊出,在读者中产生强大反响,法学专业人士、监狱服刑人员、管教干部纷纷发表看法,省监狱局局长也约见记者。为此,记者又围绕这一案例采写了4篇《“王树祥案例”纵横谈》,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式报道。《湖北日报》评报专家撰文评价这组报道时称,它无异于中国一部真实…  相似文献   

3.
主流媒体承担着党和政府喉舌的功能,做好党和政府重大会议和活动的宣传报道是其重要职责。在2006年泰州市第三次党代会报道中,泰州电视台《新闻60分》在总结以往重大活动报道经验、借鉴兄弟台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出了三组系列访谈,即“代表议会”、“专家评会”、“群众看会”,为重要会议报道设置了亮点。  相似文献   

4.
体验式报道是近几年来为媒介所看好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又被称为“参与式报道”或“介入式报道”。所谓体验式报道,就是指“记者在某一事件或某一行当中扮演或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或亲自参加事件的全过程,或亲身体验某一行业的酸甜苦辣,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出来,这种报道的叙述角度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体验式报道”早已有之。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众所周知,它是忠于事实的客观报道,但其中有好几处就是“体验式报道”。如写自己原来对中国农民、红军、中国革命是什么看法,后来经过实际接触是怎样改变了旧有的看法。这种写法…  相似文献   

5.
曹晶 《新闻采编》2001,(2):13-14
深度报道最初是印刷媒体为了适应与时效性强的电子媒体的竞争,寻找竞争的平衡点的产物。80年代,深度报道以“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名义崛起,《关广梅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西部地区贫困探源》以及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报道等一批脍灸人口的作品的出现使它一度成为关注热点。作为一种报道形式,长期以来,它的具体报道形式随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着,有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系列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多种。进入90年代,深度报道得到了进一步完  相似文献   

6.
郝庆 《新闻与写作》2000,(12):18-18
我从事对外文化报道已人有几年的时间了,虽然成绩甚微,但也初步摸索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觉得文艺报道中最有意义的是所谓“抓大鱼,”这也是我在这篇小文中要探讨的一种视角。我在对外文化报道方面写的一些稿件,不知可否称作“抓大鱼”,如《家庭文化在京悄然兴起》、《京城通俗电视剧走俏》、《京城广播真火爆》、《京城京味文学走红》、《京台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等。我想以这些稿件为例子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文化报道面很广,涉及多种领域,可报道的东西比较多,如各种演出,各种展览,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影视动向等。但我觉…  相似文献   

7.
访谈型电视节目是以“访问、谈话的形式展开叙述视角,表现鲜明主题”的一种节目形式。访谈形式不仅适用于“新闻深度报道,而且还大量应用于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节目”(见《电视研究》1994年第10期《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访谈型电视节目在西方国家流行已久,并被称为“话题节目”。著名的有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名牌节目《60分钟》中的一些小栏目,法国二台超级电视明星伯纳德·皮沃特主持的《面对面》等。访谈型电视节目在我国大陆出现的时间不长,用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节目出现的时间更短。广东电视台《岭…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对新闻媒体非常重要,它是新闻媒体不可或缺的报道形式,也是决定媒体地位、彰显其社会责任的最有效手段。《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以下简称《报道如何深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小窗  相似文献   

9.
新闻深度报道,海内外学者,对它作了多方界定。西方学者的阐释,除了“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之外,还有“深度报道是一种对表面报道的扩展”、“深度报道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报道”(转引自台湾钱震《新闻论》)。仔细研究一下我国近十多年的各种深度报道,它已超过了西方界定的内涵,我国《新闻学辞典》诠释为“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在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由此可知,它不仅是“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还将新闻五要素拓展…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德国世界杯,人们享受了比赛的精彩。但世界杯报道中的假新闻仍频频出现,似乎难以根绝,它严重损害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以往的体育新闻报道亦然频报假新闻,比如,2004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中体育报道竟然占了三条(《“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金钱激出张国政奥运冠军》《,女排姑娘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而2005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中也有一条是体育新闻(《越洋电话采访郎平》)。在日常报道中,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假新闻就更是数不胜数。我们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今后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应尽量做到“真实”、“准确”,重建体育新闻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陆素 《中国广播》2013,(1):71-72
主题报道是广播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的广播主题报道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时效性较差、内容不够鲜活、形式比较陈旧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2012年两会前夕推出的主题报道《我说我的幸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崭新的报道形式打破了广播新闻主题报道的原有模式,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广播人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杨振红 《新闻前哨》2001,(10):23-24
话题式报道作为一种新型报道形式,主要是指各新闻媒体为了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一个时期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群众普遍议论的热点、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需要及时解释澄清的疑点,让媒体组织者和受众代表者共同参与,以座谈、笔谈、网络交流、电话访谈等形式,交流、探讨而最终形成某一看法或结论的报道形式。《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楚天都市报》的《心声》、楚天广播电台的夜间生活栏目《今夜不寂寞》、湖北电视台的新版节目《往事》和《人民日报》的网络版BBS、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等把这种报道形式都运用得相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深度报道这种新闻样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985年,中国一批青年记者开始突破传统的新闻平面化报道模式,首先在《中国青年报》进行了尝试。1993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作为深度报道的特定形式也开始“亮相”,引起了新闻界的瞩目。如今,这种报道形式已日臻成熟,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琳 《声屏世界》2004,(5):11-13
在电视深度报道的节目形态中,调查性报道可以说是倍受电视新闻工作者推崇的一种节目形态。作为中国电视业龙头老大的中央电视台在陆续推出力作《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之后,又在1996年的5月17日推出了一档以“调查”命名的重头栏目,也是中国目前新闻专题性节目中时段最长的栏目——《新闻调查》,这个栏目越来越“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那么什么是调查性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它的报道内容及形式究竟有何独特之处?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和业界都对此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15.
继晚报、都市报浪潮之后,财经报刊风起云涌,一改软性的大众化、通俗化之风,以深度报道见长,我国的经济深度报道在经过近20年的探索演变后,逐渐走上成熟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和发展1987年被称为是深度报道的崛起年。正如学者杜峻飞所言,“自报纸出现以来,经济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一年,出现《关广梅现象》(《经济日报》)、《鲁布格冲击》(《人民日报》)、《西部贫困探源》(《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大趋势》(《人民日报》)等一批有影响的经济深度报道作品,因而这一年也是经济深度报道的崛起年。(一)经济深…  相似文献   

16.
是舆论监督 不是负面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记者郝建军,因为“负面报道”多被报社炒掉了。(见《内蒙古晨报》2003年10月22日)据说郝建军很敬业,领导承认他工作很辛苦,而且写出了一系列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重视的新闻,促成了问题的解决。郝建军写了哪些报道呢?有《记者暗访黑职介》、《记者暗访“性病专家”》、  相似文献   

17.
刘剑 《新闻前哨》2014,(3):60-61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节目的开播,揭开了中国深度报道的序幕,使中国媒体舆论监督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深度报道节目的形式有访谈类、调查跟踪类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隐性采访手段都是一把利刃剑,第一手前沿资料为解开事实真相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所以深受电视制作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由读者向编辑倾诉个人的情感故事,吐露心中的喜悦与烦恼,再由编辑“实话实录”,整理成文,发表在报纸上,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报道形式,笔者称之为“情感实录”。在丰富多彩的报刊栏目中,我们常能看到情感实录的踪影。如《北京青年报》的“情感·口述实录”、《深圳晚报》的“周末·市民访谈”、《周末》的“原声”、《服务导报》的“十分隐私”、  相似文献   

19.
近期的编辑学研究:点与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学研究,也许并不能说是发轫于80年代,然而却不能不说是自80年代才兴盛起来。编辑学一词,虽然已初见于50年代的书籍,但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也是在80年代才奠定的。其主要标志有三: 一、不仅出现了大批编辑学论文,而且出版了一批以“编辑学”命名的书籍。如《实用编辑学》(1987)、《编辑学论稿》(1989)、《编辑学通论》(1989)、《书籍编辑学简论》(1989)、《科技编辑学概论》(1989)等。并成立了“中国书籍出版社”、“书海出版社”等以出版编辑、出版书籍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批专业杂志如《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出版科学》……多种。  相似文献   

20.
王超群 《今传媒》2006,(1):56-57
目前,专家言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几乎成了报道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形成“专家热”现象。记者不但在新闻性强的消息报道中引入专家的观点,还热衷于专家访谈或特约专家参与新闻评论,针对时事新闻背后的纵深与时局,独立撰写分析、评论文章,像《南方周末》的“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