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物权请求权的性质如何认识和界定,直接关系到物权请求权制度的定位和物权请求权体系的架构。从请求权的内在底蕴、请求权与债权间的逻辑关联、物权请求权与请求权、物权之间的关系等层面和角度来看,物权请求权乃是一种附从于物权而又独立于债权的请求权。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冲突与平衡--权利穷竭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产权产品的流通过程中,知识产权人的知识产权与产品所有人的物权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冲突。这种冲突会影响到商品的自由流通和物的充分利用。这就需要在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和物权人的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知识产权领域的权利穷竭原则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著作权领域、专利权领域和商标权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大陆法系的法典体系中,物权法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物权法涉及到所有主体权利指向的客体种类、权利范围、变动方式等多种内容,本文集中讨论几国物权变动的方式和相应的物权行为理论。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物品的权属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能够减少纠纷,我国作为一个继受西方法律又急需调整物品权利归属的国家,对于大陆法系国家的物权变动方式和物权行为理论有所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大陆法系所特有的两大民法原则,即物权公示原则和“一物一权”原则,它所建立的信托财产公示制度相对于英美法系国家更为严格。具体而言,因为信托财产比较特殊,具有物权性且涉及第三方利益,因此,为了协调信托法律关系第三人和善意第三人间的利益冲突,信托财产的公示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在“一物一权”原则的要求下,受托人和受益人同时具有信托财产所有权是不被允许的,从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也是毫无疑问的,要求就是要独立于三方的财产,即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论证了信托财产公示制度的理论基础,并简要分析目前中国信托法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登记是我国不动产物权公示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动产物权公示方式只有登记这一种,《物权法》第九条的但书规定为其他公示方式的存在留下了空间。在不动产物权中,公示与登记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即不能认为不动产物权公示就意味着只有登记。在我国,无论是在立法上,判例上还是在学理上,不动产公示方式都不是唯一的,在登记外,还有其他的公示方式。承认不动产物权登记以外的其他公示方式,对于维护交易安全和当事人合法利益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物权之社会功能及其本质要求矛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物权之社会职责的论断, 并进而阐明了其法律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同时,通过私有制条件下与公有制条件下物权之社会职责的比较,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权之社会职责正当性的具体要求与法律实现途径,即我国的物权制度应在限制公权(力)对私权侵犯的前提下,担负起其本身具有的公平合理、自然正义的社会职责,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定原则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该原则根源于物权的本身属性和物权立法的宗旨,并且不排斥意思自治的适用.对物权法定之法的范围可以放宽.  相似文献   

8.
物权行为理论自被提出时起,就在各国法学界引起激烈批判和争议。论文通过对物权行为理论在理论上的错误、无因性原则的弊端、以及其对现实法律生活的不利影响及我国民法对其否定的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提出物权行为理论已无存在的实际必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当前在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未能有效得到保障这一背景,分析了当前实施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宅基地用益物权保护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层面提出在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宅基地置换工作中若干保护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用益物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用益物权客体范围的狭窄却限制了用益物权充分发挥其作用。本文试图探讨众多不同客体成为用益物权客体的可能性,使得用益物权能更充分的发挥所长。  相似文献   

11.
物权行为理论是德国民法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却长期处于被否定的地位。目前在探讨物权法的立法实践中,学们对我国物权立法是否采取物权行为理论仍存有较大的争议。本主要论证了物权行为理论的区分原则和无因性原则,认为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二是不同的法律事实,债权行为的无效并不必然导致物权行为的无效。随着物权行为理论的深入研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必将会被我国学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在罗马法中已有雏形,该理论的本质在于,使得法律行为在物权变动领域亦能独立地达到其私法上的效果;并能够加强时社会交易安全的保护;在对物权行为理论的限制方法中,只有附加条件成立。从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物权立法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应予明确采纳。  相似文献   

13.
城乡融合中的乡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物权权能的实现,应结合具体乡村发展的模式和功能定位,立足物权权能分离下的“三权分置”制度,构建其物权权能规则体系,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有权实现中的主体及权利规则、使用权稳定性与灵活性兼顾的法则、经营权的物权性与债权性统一的原则。可以通过所有权登记确权、发展性权益保障,使用权、经营权与乡村功能定位结合,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类型,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物权权能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物权立法、理论争鸣多集中于具体制度的建构、存废。日本民法学者我妻荣早在上世纪30年代完成的《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一书从逻辑、目的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根基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物权与债权关系的方法值得体味、学习。物权研究与立法应当以人为本,吸收经济社会政治研究的成果,通过合目的、高效率的技术架构在物权的框架内外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的法律以及法解释体系,把中国的实际物权问题解决好。  相似文献   

15.
典权是我国特有的民事法律制度,理论上对其性质的界定包括三种观点:用益物权论、担保物权论和特种物权论.典权作为融资手段,虽然兼容物的用益与担保的功能,但典权的目的和利益取向,突出了对不动产的使用价值的支配,使其具有独特的双向用益功效.典权的用益物权性质使之区别于其它物权,体现了典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略论林权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权的法律性质研究应结合森林法律制度和民法理论来进行。林权是一种带有公权性质的私权,但本文强调林权本质上的私权性;林权是一种物权,林权符合物权的规格;林权中的林木采伐权又是一种准物权,准物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物权制度究其源流无不溯自罗马法和日耳曼法物权制度,罗马法而至法国法系,日耳曼法而至德国法系,各成系统。即使近代化的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物权制度相互融合,近现代各国物权制度继受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物权制度时博采两者之长,但对每一个继受者而言,往往很难使二者成为平行的风格,因而在物权制度的主导倾向上不得不有所选择。为什么?其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在历史进程的产生和延续,比其他类型的文明更具有逻辑。罗马法和日耳曼法物权制度首先有其各自截然不同的成因、其次形成风格内涵截然不同的体系、最后对后世施加截然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权是《京都议定书》催生的一种新型权利,但学界对碳排放权的权利属性仍存在争议,衍生出诸如“行政规制权说”“发展权说”“环境权说”“用益物权说”等不同观点。明确碳排放权法律属性对保障、规范和发展碳交易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基于物权法规范解释的角度、对环境公益与碳排放权持有者私益的平衡以及域外国家实践的有益参考,碳排放权应定位为用益物权。如此,方能实现有效化解碳排放权交易纠纷,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无形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专业秘密权等等,它作为一种与财产权密切相关的权利在法律中出现,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目前,国际经济、科技一体化的趋势正在飞速发展,知识产权愈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财产在企业全部财产中所占的比重愈显重要,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贸易的成败与发展,明确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原则,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先前议论了有形财产,接下来想再议议无形财产。 无形财产的概念和界定在我国法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较为模糊的问题,没有比较相对权威的定义。目前对无形财产的定义通常总结为三种:一种是指不具备一定形状,但占有一定空间或能为人们所支配的物,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电、热、声、光等能源以及空间等;第二种是特指知识产权,这主要是基于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而作出的界定;第三种是沿袭罗马法的模式,将有形物的所有权之外的任何权利称为“无形财产”,知识产权和用益物权一样仅是其中一种“无形财产”。不管法学研究中如何定义和界定无形财产,知识产权作为首要的无形财产是有共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