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拟从“汉语本身的文化属性”、“法律语言的法文化系统”以及剖析“礼”的词语意义的视角,讨论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的关系。“法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无论从法律语言角度看,还是用法律文化的眼光观察、解释法律语词,法律语言都是整个法律文化的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因此,我们不仅要解析它自身所有的文化意义,而且还需要解释它们在一定的文化观念影响、制约下,产生的意义体系。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关系的研究,既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解释无法脱离文化,法律解释体制现有的一切都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甚至缺陷的出现也是文化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不和谐的表现。因此,法律解释体制必须随着文化的生长作出调整,法律解释要重新得到文化的支撑,要和文化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3.
一、法律文化应界定为“大法律文化” 关于文化的解释大概有一百种之多,目前主要流行三种:(1)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包括行为规范)的总和;(2)精神文明;(3)精神文明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由于法律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而当前也有三种解释:(1)法律文化既包括法律思想观念形态,即“软件”系统,也包括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和附属设施(如法院、检察院、监狱等)及其运行机制,即“硬  相似文献   

4.
吉海荣 《茂名学院学报》2004,14(2):38-39,62
沿着解构传统法律文化的进路,讨论当代中国社会法治建设所面临的制度与理念脱节的问题;文章提出以独立的思维,开放的思想,摒祛“本土”与“西化”的争论,将人类一切法律文化成果都看作一种资源,进而探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法律文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阮富坚 《广西教育》2013,(43):92-93
高校法律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法律行为模式、法律观念和法律生活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法律文化与法律社会化相互包涵、相融、促进的关系,探讨了法律文化传播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法律文化包含显型法律文化和隐型法律文化两个层面。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律文化所面对的,其实是如何面对外来法律文化和如何认识自身的法律文化传统这两个主题。主张“法律文化全球化”和“法律文化保守主义”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打破法律文化的封闭性,在深入认识和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相融与相异方面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借鉴西方法律文化的精华,更有力地弘扬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而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林薇 《英语广场》2023,(4):111-115
法律英语课程是法学双语或全英文法律专业课程的前置和预备课程,课程内容既包含语言知识与技能,也包括法律文化。法律英语课程中的文化导入包含普通法历史文化的导入和法律语言文化的导入,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设置文化导入的路径,促进学生的法律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进步与历史沿革进程中,社会主体之间法律观念日渐交融,法律制度日渐趋同,法律关系日渐密切,法律成果日益在共享机制下展示其普适性和共通性,形成了法律文化的同构性。同构的概念既有动态的特征,又有静态的内蕴;同构的运行既在内层结构,又在外层系统。传统与现代的分析工具是解释法律文化同构性的一种有效选择。同构性体现了法律发展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邢驰鸿 《英语辅导》2008,(2):129-131
从比较法律文化与法律翻译的关系进行研究是翻译领域的一个新视野。本文从法律文化的概念及分类入手,着重探讨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功能对应物"与法律翻译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中西法律文化的"重叠对应"、"零对应"和"间接对应"对法律翻译的影响,最后呼吁更多人加入这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法律文化既是法制现代化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又是法制现代化的文化资源。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必须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以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法律化是一个具体类型的法律化。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法律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特定时期的阶段性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化的组成部分。民族性特征、开放性特征、时代性特征、历史进步性与时代局限性并存的特征是当代中国法律化具有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2.
衣仁翠 《高教论坛》2012,(5):82-84,119
为了避免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让法律的观念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其中校园法律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通过对校园法律文化建设背景的陈述,探讨了校园法律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为实现依法治国,迫切需要对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研究.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还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摈弃传统法律理念,促进中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世界法律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将当代中国法律定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化这一建设目标上来。中国特色表明其民族属性和国家性;社会主义则表征其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而法治社会则是法律化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法律文化的基本型态与现实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化研究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人治与法治的二元分析模式并不能准确阐释当代中国西部法律化的复杂特性;当代中国西部法律化明显具有多元混合、交织并存的特点,其基本型态可概括为臣民人治型法律化、草民自治型法律化、牧民神治型法律化和公民法治型法律化四种。阐释西部多元法律化互动的现状及其未来变迁的趋势,进而为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法治建设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调解制度依其调节者主持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民间自行调解、宗族行会调解、乡治调解和州县官府调解四种形式。本文从作为方法论的法律文化视角对传统调解作了解读,认为在公法文化和反省性文化的双重夹击下.调解制度成了维护共有的道德价值的工具,调解的过程成了说教过程。因此.必须对传统调解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摒弃调解者的家长式角色以厦泛道德化的成分,让调解者扮演促进当事人交流的角色.去帮助当事人而不是训诫当事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对现代化的中国法律制度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为实现依法治国,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思想观念和法律制度两方面入手进行现代化改造,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法文化"是法治建设过程中在法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新课题,关注法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仍在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它对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那些积极向上的因素融入到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中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