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更是我们努力追寻的理想教育境界。对于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才是“幸福完整”的,有好多人都对此提出过疑问,也有更多的人给出过阐释。在我看来,对于一位教师来说,真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应该仅仅关乎课堂、校园、学生、教材、班级等这些与教育直接联系的方方面面,更应该关乎校园之外的人、事、物,如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三朋四友、七姑八姨等,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开发潜能、提高素养”。教育中只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交相辉映,才能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成为真正的社会需要之才。由此,学生的成长应该是“科文并举、立人立志”。  相似文献   

3.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就是要使“人之初”的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把人和动物、机器完整地区分开。素质教育也应该体现出教育的这种最本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把教育还给教育”,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就职演说中提到的一句话。从国家决策者的角度,李显龙将两个“教育”并提,是因为他意识到了教育领域中的失真现象,并试图在政策层面使教育真正成为教育。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必须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怎么了?真正的、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写过一篇《把学生当人》的“口号”文章。“学生”与“人”有什么区别吗?这绝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它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学生”只是暂时的角色,“人”却是永远的身份。谋求人的发展,才应该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全部责任,那么,真正的教育就绝不只是对学生三年或六年的简单涂抹,而是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6.
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巩发 《教育探索》2002,(4):42-42
21世纪,无论将要来到的是什么样的“革命”,没有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没有公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没有健康有序的文明传承,我们将会遭遇到史无前例的压力和灾难。 社会和自然能否可持续发展,教育负有重要的责任。应该通过教化作用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现在更重视知识,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现在更重视人的作用;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寿命却越来越短,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人的一次性受教育已满足不了这个时代对人的需求。这就向教育提出…  相似文献   

7.
班级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发展,这种发展虽然依赖于学生个体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但又绝不仅仅是这些,而是超越于这几之上的、且涵括了这些方面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即个体人性的全面发展,其内涵甚为广泛,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个体道德的发展。理解与教育,应该成为当前班级活动的价值取向,管理和灌输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道德发展过程的需要,不能促进道德主体的完整发展。  相似文献   

8.
“超级女声”现象为学校教育提供一个难得的反观题材。反思目前的学校教育,我们发现它与素质教育相距甚远,其根本原因是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和实施时没能体现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教育。因而需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用完整教育来培养完整的人。真正的审美教育、休闲教育在学校的缺失,是“超级女声”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是为人的,而非人为教育。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是完整的生命体,它要自由地发展。所以,我们的德育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要以人为本,实现人本化的德育。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反思,当代教育应该把自由成“人”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它的提出意味着应尽可能解放教育中被规训和宰制的人,促进其基于本性的自主生长;意味着对个人自由行为不合理阻碍因素的排除;意味着自由生命在教育中的茁壮生长,从而使人成为完整的自由人。这是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体现,从而也是当代教育的根本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1.
声音     
《陕西教育》2008,(10):5-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疔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充满失败.许多学生已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相似文献   

12.
在科技勃兴与理性高扬的时代,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照料人的心魄”乃教育之真义所在。美育以其自身的魅力统领教育,以其基本精神渗透于教育,从而促使教育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马磊 《河南教育》2010,(1):104-104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这位苏联的“教育思想泰斗”用他一生中最集中、最深刻的一个教育学观点完美地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立法势在必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终身教育思想提出半个多世纪以来,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终身教育立法成为世界各国重教兴国的基本国策 终身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的各个年龄阶段。这是对传统的教育只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观念的革命。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训练儿童和青少年,而是使所有的人终身受到教育;这种教育已经不只限定学校教育,而是包括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切教育形式。虽然在古代人们也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认识,但真正从人们的“自发”到“自觉”,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是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教师的学生观又是一个核心。在学生观问题上,过去我们总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是不懂事、不成熟的,就是要老师“管”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成为平等的“人”,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灵、需要就不容易得到尊重。相形之下,新型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虽然不成熟,但他们首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师生之间不应该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在师生关系问题上,过去我们强调“爱”学生…  相似文献   

16.
做人教育是21世纪的世界教育主题之一。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即我国历来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的改造和社会的合作,使儿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异化”的人,不单纯指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合、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学会做人,就是在这诸多方面求得和谐、自然、主动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的身心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意识和道德素质教育是如今教育界常常讨论的热门话题,但在讨论过程或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者往往对三者的关系认识不清,甚至还出现许多糊涂认识。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谈特抓“道德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心”“法”“德”并举的教育。就现实意义来说,更应注重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一、身心健康,是人的发展的基础身心健康,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应该是最基础的教育。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紧张的工作、过…  相似文献   

18.
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人们的快乐需求和快乐发展,并教会人们如何享受快乐。没有快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让孩子快乐地学习,让教师快乐地工作.还教育永远的快乐”应该成为教育者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9.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就是要使“人之初“的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把人和动物、机器完整地区分开。素质教育也应该体现出教育的这种最本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游戏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游戏是一种追求自由、愉悦和创造精神的教育方式,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和内核。因此,游戏精神应该内含于教育过程,成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倡导游戏精神对现实教育目的和实施教育方式可以起到纠偏作用,它有助于教育活动走出急功近利的泥沼,关注学生精神的丰富和人性的完善。从而真正实现形成完整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