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慢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起,在传播效果上恰当地击中了大众内心的敏感点和社会情绪.《你好生活》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首档慢综艺节目,通过记录和分享嘉宾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向新时代的青年人传递一系列正能量价值观.节目倾向于关注受众内心感受,通过真情实感的流露还原生活最真实的面目,让受众参与其中,进而得到满足.本文将...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13,(10):16-17
内容简介:以家庭故事的视角来呈现这十年中国民生的发展进步,是《我们家这十年》的核心内容。作者以普通老百姓为主,沉到最平凡、最基层的百姓生活之中发掘感动人心的故事,用一种浓郁饱满的温情基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经历,从“感受十年、勤勉十年、感恩十年”三个层面展开,既展现了十年中国家庭对国家大事件的深入参与和感受,  相似文献   

3.
《白雾》是作者本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和关照,对记忆中故乡的缅怀和祭奠.在小说中,作者始终以一种温柔的情怀关照每一个儿童生命个体,关照他们的精神成长.阅读《白雾》能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父辈不同的童年经历,感受中国故事中永远不老的乡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方言电视节目在很多区域做得很是红火,像成都地区的《天府食坊》,重庆的《雾都夜话》,杭州的《阿六头说新闻》,山东的《拉呱》,上海的《老娘舅》,湖南的《越策越开心》,南京的《听我韶韶》等都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节目。2004年12月,无锡台第一档方言节目《阿福聊斋》开播,作为栏目的主持人,作者将就方言节目的语言魅力浅谈感受。  相似文献   

5.
黄玉顺先生于2004年正式提出“生活儒学”。所谓“生活儒学”,是作者创构的一种儒学理论,倡导儒学“面向生活”。“生活儒学”作为一种当代儒学形态,意在发掘儒学蕴含的某些能够穿越时空、超越历史与地域的观念,使儒学能够真正有效地切入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而于2017年12月出版的《走向生活儒学》一书是黄玉顺先生1998年至2004年间的学术论文的结集。之所以命名为“走向生活儒学”,是因为这段时间正是作者酝酿“生活儒学”理论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日本沙伊玛鲁出版社新近翻译出版了许力以的著作《中国文化与出版》。内容包括中国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国出版业的过去和现在,编辑出版干部的培养和训练,中国文化出版的国际交流以及作者在日本的考察和感受等。全书25万字,书名还署副题《新时代的创造》。书的装帧十分考究,印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继《奋斗》《我的青春谁作主》等多部反映80后社会生活的小说之后,2011年由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公司携手北京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以80后社会真实生存现状的后现代生活小说——《8090向前冲》现已火热上市。该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一群生活在大都市的80后自步入社会后所遭  相似文献   

8.
《家在我心中》是电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的一集。《我们的留学生活》是由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4年屡经磨难制作完成的。这部纪录片共10集,每集约50分钟,记录了鲜为人知的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丁尚彪是留日学生中的一员,他在日本已经度过了8个年头,  相似文献   

9.
文学与艺术     
《美国到底有多美》阙维杭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7月/18元 本书作者从新闻的角度和生活的感受出发,探究美国及其文化。  相似文献   

10.
邹韬奋从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到1933年12月《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生活》周刊一直是守望社会,服务大众的舆论阵地。怀着对职业理想的追求,从社会责任意识到大众的舆论阵地,从服务精神到受众自由,从独立的报格到社会角色的确立,邹韬奋及《生活》周刊演绎着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公共服务者角色。  相似文献   

11.
裴小南,电影剪辑师,曾以《霸王别姬》获日本福冈“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剪辑奖。作为陈凯歌的老搭档,从《黄土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到历经磨难的《风月》,多年的交往,他们在日常工作以及感情交流方面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默契。本文作者通过对裴小南的数番采访,记下了他对陈凯歌的印象、感受以及陈凯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邹静  王蜀娟 《传媒》2010,(4):30-31
正《大趋势》作者约翰·纳斯比特曾说过,未来趋势之一就是报纸文化逐渐消亡。他说的是我们看报纸的习惯逐渐消亡,关于这一点,《渝州服务导报》也日益感受清晰。近一年  相似文献   

13.
许靖 《视听界》2013,(2):95-96
金坛广电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分别在时政新闻《金坛新闻》和民生新闻《第一时间》中同步、分阶段推出《“旧貌”展“新颜”》、《老人物新故事》、《数字看变化》、《我家这十年》等栏目,以百姓的生活变化与感受为落点,反映十年来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的改善与变迁。通过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这些报道摆脱了以往的套路,更具特色,深入,深刻,可看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阅读《农民日报》1月13日发表的《雪地日记——邢台县东汪镇见闻》(以下简称《日记》),给人一种如沐春风、如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所传递的新闻内容虽然司空见惯,但其表现形式却令人耳目一新,生活味浓,现场感强,没有桎梏气,没有八股腔。这篇  相似文献   

15.
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学贯中西,在中国史、日本史、亚洲史、敦煌学及中外关系史诸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尤其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用功颇深。本书为周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方面文章的选集,按照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排。除收录专题论文外,还从先生所著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撷取论及该时期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辑为《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零拾》等。  相似文献   

16.
马少华 《新闻前哨》2012,(9):103-104
邹韬奋(1895~1944)原名邹恩润,是我国著名新闻出版家。他的新闻、出版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40年代,其间主编《生活》周刊,创办《生活日报》、《大众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和《全民抗战》等报刊和生活书店。他秉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的理念,直面社会问题,倡导民主政治,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舆论领袖——1936年因抗日救亡运动而被捕的著名"七君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点石斋画报中看到的明治日本》,石晓军著[日]东方书店2004年出版2004年,日本东方书店出版了一本《点石斋画报中看到的明治日本》。作者石晓军从《点石斋画报》中选取了80幅有关日本的绘画,重新分成日中交流,明治新风俗,明治社会的风景,日本习俗与异闻,日本的珍谈、奇谈等6部分做了考证和介绍。这本书出版不久,即先后有人在《朝日新闻》等报刊杂志的书  相似文献   

18.
刘毅 《声屏世界》2006,(1):37-38
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受众需要层次不断提高,生活服务类节目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新的需要,央视《生活》栏目不断开拓创新,几经改版,继续以生活服务类节目领头军的角色,站在时代的前沿。本文就将以新版《生活》栏目为样本,探讨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发展的新趋势。社会生活的新发展对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围绕着柴米油盐转的纯服务性节目,而是要求符合时代节拍,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出现,这就要求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要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理念,与时代节拍相吻合。新版《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一个鲜活生动的标题,不仅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本身影响力等方面,也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三年来,笔者在编辑《黄冈日报·社会生活》周刊时,对标题的制作略有感受。在此,将大致归纳的类别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社会生活剧大热,《小欢喜》《都挺好》《安家》等引起观众的热议,这些剧展现了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密切关注的种种社会问题.本文从现实主义美学出发,探讨近年来社会生活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以及呈现的艺术的本质世界和艺术创作者的心灵之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