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略述科举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朝,以后各代,大体因革唐制而来。我們知道,汉代选举官吏,主要是“州举秀才、郡察孝廉”。三国时陈群建議,設立九品中正制,州设大中正,郡置小中正,以区别人物,定其等第,分为九品,送于吏部。这是封建国家选拔人才,吸收地主阶級的代表人物参与政治的办法。两晋南北朝以來,都沿用这个办法。  相似文献   

2.
唐代凉州(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唐书》卷40《地理志》载,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平定河西,遂置凉州总管府。七年(624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凉州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凉州。唐代凉州(武威郡)所辖诸县的城址,史料记载多疏而不详, 《中国历史地图集》亦不免偏误。笔者实地调查,并将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旧唐书》卷40《地理志》云:“瓜州,下都督府,隋敦煌郡之常乐县。武德五年置瓜州,仍立总管府,管西、沙、肃三州。八年罢都督、贞观中复为都督府。天宝元年为晋昌郡。乾元元年复为瓜州。”唐代瓜州(晋昌郡)治所位于何处?学界对此历来看法不一。向达(《两关杂考》)、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记》)、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和吴祁骧、余尧(《汉代的敦煌郡》)等先生主张其位于今安西县桥子乡南8公里的锁阳城废墟。《明一统志》卷37、《大清一统志》卷213、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5、王仲荦先生《北周地理志》卷2等则谓其位于安西县东,《甘肃通志》卷23、《重修肃州新志》、《安西采访录》等则认为其位于安西县城西南,王北辰先生(《甘肃锁阳城的历史演变》)则又指认安西县南的桥子乡所在地可当于唐瓜州城址。诸说各有其见,言人人殊。近年,孙修身先生又撰文《唐代瓜州晋昌郡郡治及其有关问题考》(载《敦煌研究》  相似文献   

4.
零陵地区,汉武帝元鼎六年(111)为零陵郡地。后汉移郡治泉陵。隋平陈,郡废,置永州。大业初年,又叫零陵郡。唐武德四年(621),又置永州。天宝初年,又叫零陵郡。乾元初年,又叫永州。宋亦称永州零陵郡。元为永州路。明洪武初年,改为永州府,沿明制,领一个州,七个县:道州、零陵、祁阳、东安、宁远、永明、江华、新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据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日上海《大公报》的长沙报道)设零陵专区,仍辖八个县:零陵、祁阳、宁远、东安、新田、永明、江华、道县。一九五三年,零陵专员公署废,并入衡阳专员公署。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十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零陵专员公署,领导原属衡阳专区的零陵、江永、道县、宁远、东安、江华瑶族自治早和原属郴州专区的蓝山县、新田县。共七个县,一个自治县。一九六五年划零陵、道县、宁远部分地置潇水  相似文献   

5.
读志小议     
关于绵州状元于环 《直隶绵州志》谓绵州曾有三位状元。除史料较详的宋代苏易简,还有唐代的刘暌和于环。而刘睽虽在名录中列为“会昌(唐武宗年号)状元”,但同时又有“《省志》作会昌进士”的注,未予肯定。加上别无片言只语,故实难接受其《选举考》“吾绵刘暌首登会昌状元,为唐代破天荒”的论断。至谓唐宣宗(李忱)大中七年《公元853)中状元的于环,在明代杨慎《升庵集》卷四十八,列入《蜀士在唐居首选者》八人之一。这大约就是州、县志以于环为状元的依据。可惜的是,这样一位为绵州历史增辉的人物,竟也未纪录下他的任何事迹  相似文献   

6.
韩维(1017—1098)宋代诗人,字持国。雍丘(河南杞县)人。因门荫入仕。欧阳修荐为检讨,知太常礼院,出判泾州,后召为知制诰。宋神宗初,除龙图阁直学士,历知州郡,召秤门下侍郎。后以太子少傅致仕,宋哲宗绍圣中,坐元祜党籍谪均州安置。元符初复官。因曾封为南阳郡公,其集名《南阳集》,计之三十卷,附录一卷,《宋史》有传。宋人曾季狸称其诗“雍容简远”(《艇斋诗话》)。《寄孔宁报》诗云:“雨滴庵上第,风乱窗前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代的敦煌学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敦煌设立学校,大概是从西汉设郡之后开始的。公元三、四世纪之际,李暠建立西凉,以敦煌为首府,“兴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敦煌学校的规模发展到高峰。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诏“州县及乡皆置学”,唐代敦煌学校的历史从此起。一敦煌从武德二年(619年)成为唐朝治域,到建中二年(781年)被吐蕃占领,其间162年,敦煌史上称作初、盛唐时期。这一时期敦煌学校大致可以分为州学、州医学、道学、县学、义学五类。  相似文献   

8.
《金石萃编》卷30《敬史君碑》反映了东魏、北齐的僧官制度,它不仅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僧官名称:中央僧官沙门统、州级僧官“都统”、郡级僧官“郡维那”、县级僧官“县维那”、寺中僧官“寺主”和“法师”不误,而且碑文补文献记载之不足,每州的“僧官”、“沙门都”的设置都不止一人,州级设有僧官“大律师”。州郡也设有僧官“都维那”,各寺均设有法师。  相似文献   

9.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此阳城原属何郡?在今何地?历来说法不一。大抵旧说有二:一为颍川,一为汝南,都见于《汉书·地理志》;惟汝南郡是汉代所置。1959—1960年间,《光明日报·史学》有一次讨论,并产生宿州新说。1975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秦·山东南部诸郡图》,则置阳城县于南阳郡,又产生第四说。据笔者所知,南阳说原始倡于杨国宜同志。四说之中,宿州说最无根据,早经否定。颍川说也多疑窦,主要的是该郡乃秦灭韩后所置,其地从未属楚,而陈胜是故楚国人,所以决不是他的出生之地。南阳说是近年最新之说,而且绘入历史地图册集,流传较广,影响巨大,似成定论。但联系此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气壮山河的农民大起义的前后活动事实,这一新说也还是可以商讨的。  相似文献   

10.
综合演练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应该是  相似文献   

11.
隋代人口问题,研究者多着眼于户口的增长。本文则以开皇大业间的有关材料,对隋统一后至大业初的户口盛衰做一初步探讨。 一 《隋书》卷29《地理志上》: (大业)五年(609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  相似文献   

12.
《固原州志》上卷安邑刘敏宽纂次《地理志》第一固原州,古雍州域。天文,井鬼分野。唐、虞、夏、商之间,要列荒制之世,居戎、狄种落。其后,疆暴内侵,周武王放涿泾北。夫泾北者,泾水之北也,正属兹境。在春秋为朝那。秦为义渠、乌戎。自秦昭王灭之,始开北地郡。汉武帝析置安定,盖兼有泾、邠、陇、会之地。晋仍旧。元魏太延二年,置原州,寻改郡,属太平。字文周天和四年筑原州城,已置总管府隶焉。隋大业初废府,又别置平凉郡属之。唐复  相似文献   

13.
吕震南的《阶州直隶州续志》三十三卷,是光绪十一年(1885)中冬(十一月)开始纂著,到光绪十二年(1886)中秋(八月),“越十月而告竣”的。此志脱稿之后,更付雕刻,其原版当完工于光绪十三年(1887),或者是光绪十四年(1888)。他的书之所以名为《续志》,大概是由于上承葛时政的《直隶阶州志》(二卷),中继吴鹏翱的《武阶备志》(二十二卷),下增其两书所本无的近事因而标举的吧。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临洮张维撰著的《陇右方志录》,曾经著录吕志:“《阶州直隶州续志》三十三卷,存,原刻本,清光绪十二年,州人吕震南著”。后来,过了整整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宜宾县的前身僰道的始建时间,由于《秦纪》不传而汉代史志又无明确的记载,故近几年来在修志过程中有秦置和汉置的争论。汉置论者否定僰道为秦置的一条重要理由是欧阳志在《舆地广记》卷三十一所云:“宜宾县,本焚侯国,秦曰僰道,汉置犍为郡,初治敝县,后徙治此。”其中所记“秦曰僰道”下无“县”字,从而认定“僰道”是“秦汉时通往  相似文献   

15.
22/17a,玄宗《改封嗣江玉禕等为郡王制》按此制亦见《唐大诏令集》卷38,皆作“再从兄太子员外家令嗣越王思顺为中山郡王”。据《旧唐书》卷76、《新唐书》卷80李琚(原名思顺)传云为蒋王李恽孙,“神龙初封嗣赵王,开元中改封中山郡王”。在两《唐书》同卷中,赵玉福传末述及思顺为嗣赵王,而嗣越王琳,越王贞姪孙,开元五年封。《制》把“赵”误作“越”。  相似文献   

16.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17.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18.
南越,亦称骆越,《后汉书·马援列传》注:“骆者,越别名。”它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即五岭以南直至今越南中部地区。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户215448,口1372289。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七郡有户375624,为前汉七郡户的1.7倍。口1931843,为前汉七郡人口的1、4倍(《后汉书·郡国志》对郁林、交趾两郡户口没有记载,著者暂按《前汉书·地理志》所载之数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9.
《陈留耆旧传》辑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留耆旧传》是我国第一部记载一郡先贤嘉言懿行的专书。刘知几《史通.杂述篇》提到了四部此类"郡书",《陈留耆旧传》位列四书之首。《陈留耆旧传》还是《后汉书》的取材来源之一。《隋志》、《唐志》均著录此书,后佚。此书的前人辑本有二,一为元代陶宗仪《说郛》辑本,仅辑出七事;一为清代王仁俊《经籍佚文》辑本,仅辑出一事。陶、王二氏之辑本,合计仅八事。其中尚有误收者。此次辑佚,辑得二十七事,涉及十六人,勒为一卷。  相似文献   

20.
提起家风,人们一般都会提起《颜氏家训》.这部由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所撰的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被称之为家庭教育教科书.全书分7卷,由20篇组成:卷一,有《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卷二,有《风操》《慕贤》;卷三,有《勉学》;卷四,有《文章》《名实》《涉务》;卷五,有《省事》《止足》《戒兵》《养生》《归心》;卷六,有《书证》;卷七,有《音辞》《杂艺》《终制》.古人评价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北齐黄门颜子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