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们这几代语文教师,严格说来是在非正常的文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自己读书受教育的年代是阶级斗争的年代,或者是意识形态对教育内容的干预还非常严厉的时代,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也还不能够说那种斑驳杂陈的文学教育就是正常的文学教育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的推进,在世界范围内,经典文学的价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经典文学价值受到怀疑,尤其是现代文学的珍贵遗产面临着种种挑战。有的作品,曾被看作经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退出经典行列。先前没有看在眼里的顽石,后来可能发现竟是一块美玉。冰心写作80多年,但直至文革,她所提倡的爱也一直没有真正被我国的主流社会认同,而是被贬低、被歪曲成“资产阶级思想”、“闺秀文学”,打上了中国战争年代、阶级斗争年代的极左的烙印,[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现代学研究在最近2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概括起来,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化关联的发现”:在80年代之初是以中外学与化的关联实现了对“唯阶级斗争”论的拨乱反正,也就是说,以化层面上的意义的阐释取代了纯粹政治层面的定义,这样,中国现代学自身的许多特点便得到了尊重和展现,在当时,比较学及比较化的研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批评方式;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性”知识体系逐渐成为我们阐释现代中国学的一个重要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系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大文学现象。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包含了三个阶段即20年代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冀文学、40年代的工农兵文学。这三个阶段的文学,尤其是左冀文学,被不同政治倾向与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叙述着。缕析纷繁充满是非恩怨的历史叙述,对于建构新的研究文本与推进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政治化倾向依时间顺序分为四段,即:“五四”时期到40年代,从“为人生”到“为政治”-“风云变幻”;50年代到“文革”前夕,“左”倾路线升线-“风急雨骤”;“文革”十年,阶级斗争扩大化“十二级政治台风”;90年代初期,极左思想回潮-“晴转阴”。  相似文献   

6.
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说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不存在了,更不能说国际间的阶级斗争不存在了。新时期,阶级斗争的存在仍然是一个现实。因而,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不但要讲,而且要用。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160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它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也反复强调了阶级立场和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并认为党在新时期对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一直是明确的。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30年:作家"倒下去","写手"站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20世纪80年代从启蒙文学到文体实验 新时期的第一个10年(准确说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中国文学的精英化时期,其核心是通过反思"文革"时期以"样板戏"为代表的民粹主义文学,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工具论"文艺观,确立精英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学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整个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一开始就说:“迄今存在过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只有阶级斗争才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毛主席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我是搞公安工作的,直接参与对敌斗争,对阶级敌  相似文献   

9.
论施蛰存内在的矛盾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的精神世界有着一些相互联系的矛盾侧面。首先是他的政治思想倾向与文化追求之间的矛盾,其次是他在儒家思想与马克思革命学说之间选择的矛盾。这两个方面既可以说是人文理想与革命实践的冲突,也可以说是诗与历史冲突的反映,儒家注重人性的和谐,体现了古典的人文主义关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诗与历史的最终和谐,但它强调必须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正是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之间构成了一种十分突出的矛盾关系,而30年代的施蛰存正是处于这种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0.
《雷雨》诞生于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座拔地而起的艺术高峰,从此,中国现代戏剧走向了成熟,中国有了真正的现代戏剧.至今,《雷雨》已经在舞台上六十余年长演不衰.关于《雷雨》的主题,从《雷雨》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就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看法:首先是曹禺本人的观点“命运说”,“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其次,是三十年代接受者所理解的,做为社会问题剧的《雷雨》.进而,又被阶级论者片面强调为阶级斗争的文本.新时期以来,曹禺本人的观点重新获得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的本质,就是走向现代性,在现代文学里体现为反专制、争民主。巴金文艺思想的本质是以人性自由为价值观出发的写真实论。即真与善。真是巴金文艺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艺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凡是善被遮蔽的时候,真的追求就特别突出,凡是善正常体现的时候,他的这种真的追求就失去了那种斗争的焦灼感、冲动感。与茅盾、郭沫若比较,巴金的真实观是感受真实观,巴金文艺思想的历程,也侧写了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想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艺大众化问题,是瞿秋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瞿秋自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工具论”色彩,而贯穿其中的政治血脉则是“阶级斗争”,它反映了当时革命文艺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瞿秋白也以此建立起一套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学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艺学的发展由来已久,我国文艺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经过了古典文艺学时期、古典与现代文艺学过渡时期、现代文艺学时期、文艺学融合与多元化时期。文艺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民间文化等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当代文艺学趋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新时期,对文艺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回顾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可分为长篇自传、微型自传、一般他传、合传、评传五种类型,它们各具特色。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的勃兴,是个性主义等思潮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表现。初步的理论准备和一定的现实动机亦是其相对繁荣的原因。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从实践到理论较之以前都有明显的进步,处于现代传记史的上升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写作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个性意识与时代规范之间的冲突;历史属性与文学期待之间的摇摆。三十年中国现代传记是现代传记走向高峰的津梁,对它展开独立深入的研究可以理顺现代传记的发展脉络,廓清其整体面貌,对全面认识现代文学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政治与文艺的纠结,这一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冲突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及概貌。作为典型个案,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受此影响,亦纠结于政治与文艺之间。这一方面源于作家骨子深处的五四文艺传统意识,是其追求文学现代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制定、作家主动归于延安文艺体制、追求文学民族化的努力不无关系。而在这一文艺体制影响下的后期延安文学更是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自起步阶段起便结缘.源于共通的审美品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自觉表现民俗事象,创作中的民俗叙事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独特的地域性、民俗性的审美品格.文章从现代文学与现代民俗学的结缘及密切关系;民俗对创作主体、客体的影响;现代民俗学的“文学化”倾向等几方面对现代乡土文学的民俗文化视角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白毛女》1945年公演的成功拉开了它作为革命文艺传奇经典的序幕。作为20世纪下半叶公演次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延安时期文艺与政治、革命艺术与传统艺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成果,是革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成果,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过程中,《白毛女》敏锐觉察党和人民的意识形态诉求,揭露社会主要矛盾,以文化的力量成为革命斗争中的有力武器,对现实社会产生不间断地持续性影响。从革命文化的视野剖析革命进程中《白毛女》的文艺特点,不仅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人民、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更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革命实践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