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格列佛游记》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译介至中国以来,不断有重译本和复译本出现。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依托,通过选取完成于不同时期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译本进行描述性对比研究,将这部小说的译介放置到整个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之下,考察原作进入目的语文化语境后发生的形象变形和变迁,并探究译本形象变形和变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透视意识形态、诗学和译者主体性等因素对于译本意义的操纵。《格列佛游记》中译本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迥异的文学形象,实际上折射了20世纪中国不同时期文化语境和文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王林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51-55
考察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在同时期中国的译介概貌、译介背景及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20世纪中国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主要集中在20、30年代和80、90年代这两个时期,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译者个人或国家有关机构引进和学习异域小说理论的重要举措。研究认为,翻译目的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小说理论翻译选题,20世纪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者主体意识觉醒,诗学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渐趋明显。长期致力于英美现代派诗歌翻译和研究的袁可嘉,在对叶芝的译介中通过对译诗的选择、阐释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对叶芝加以改造,体现出他构建“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学观念对叶芝翻译的操纵。  相似文献   

4.
爱尔兰诗人叶芝和他同时代的现代主义很多诗人们借助传统中的贵族主义精神克服时代精神的危机,叶芝诗歌中的贵族气也最为明显.贵族气很大方面是来自叶芝所属民族爱尔兰古老的贵族文化传统,这是目前学界所不大注意的.纵观叶芝的诗歌创作,如果将之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来看,他的贵族风格的诗和精神都有阶段性相应的变化.而且是一个逐渐由...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不仅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和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也是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哈代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受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语境、文学思潮和阐述群体视野的流变话语的影响.在中外文学走向对话走向交流的20世纪,哈代及其作品在我们这个遥远的文明古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里以接受美学为契人点,探讨哈代及其作品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在中国的译介及其研究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温军超 《天中学刊》2012,27(5):101-104
老子文化具有多元性、和谐性、循环性、指涉的泛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老子文化的海外译介提供了可能性。老子文化的海外译介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盛期和成熟期4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译介特征虽然大不相同,但隐藏着一致的深层逻辑。勒菲弗尔提出的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三要素理论即可被视为译介背后的系统逻辑构架。  相似文献   

7.
自鸦片战争到现在100多年来我国对拜伦的译介和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其间形成了三个高潮,一为20世纪初到五四前后。二为新中国成立后10年间,三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但由于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前两个阶段译介拜伦的原因、目的、方法和结论截然不同,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文章将详细地比较这两个阶段中拜伦译介和研究的异同,并探讨中国民族主义在拜伦的译介和研究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从伦理角度来看,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影响下的翻译伦理以及道德伦理决定了中国近代西方爱情文学译介的动因以及具体策略,而爱情文学译介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伦理,促成新的社会伦理规范的形成。这体现了伦理对于具体翻译活动的解释作用及指导意义,深化了对近代爱情文学的译介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各个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本文将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探索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译介的影响,包括对译者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考察马克·吐温作品译介史的轨迹和特点,分析意识形态与文学作品译介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叶芝早期创作显示了抵抗英国殖民主义文化和弘扬爱尔兰本土文化的文化民族主义写作立场,但在这种文化立场中,叶芝的言说和文本中存在着诸多早期文化取向的症候现象,如失误、矛盾、缄默和缺失等。通过对这些症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叶芝文化民族主义立场中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含混性。这归因于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叶芝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特社会阶层归属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创作在继承现代作家的一些创作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试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造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本文选取了当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简要的论述了他们在创作上的得与失,以期能从另外的角度对这些作家有一些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从"精神阳萎型男人"、"追求理想性爱的女性"、"理想性爱观的不同呈现"、"艺术审美感知的迥异"四个方面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包法利夫人》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这两部作品体现了文学作为"人学"这一特质在不同时空中的一致性,以及作家对人性的关怀的永恒性。一部文学作品只有溶汇人性之光泽才能有其永久的生命力;一个作家也只有深怀对人性的关注,同时以不同的视界去作独特的审视,才能在文学这块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13.
陆山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11):102-107
中唐诗人韦应物,在一般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总是“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至于韦应物的诗,学者们几乎都评为风格平淡。所谓“意致简远超然,似其为人”。平心而论,韦氏之诗的确有不少平淡简远的作品可与他立性高洁之行互为表里。不过,如果仅仅用“平淡”二字来概括他全部作品的风格,显然是片面的。因为我们在韦氏的作品里,除了看到他平淡的一面,还看到他激愤的一面。本文旨在论述韦应物如何将其愤慨之情形诸于诗,同时也将举证他确有上乘的平淡之风的诗篇,并略论他愤慨与平淡这两方面之外的一些作品,以证明韦应物诗歌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时间是最早引起人类关注的自然现象之一。在不同语言、文化、民族、地域和国家的叙事作品中,时阈的表现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线性与空间性的表现。这种不同的表现方武具有内在的文化意义。古代印度的叙事作品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的特征:以古希腊史诗与悲剧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则明显地具有线性叙事的特征。中国古典叙事文一开始便具有对时间的关注.展现出明显的线性叙事特征。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叙事文。在对叙事文时间表现的研究中,清代学者李绂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在这一领域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5.
时间意识,对于荆楚文人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这种意识进入到文学作品,与作品在意象上互为表里,并相互融合,富于绵长的哲思意味和无穷的艺术魅力。本文以荆楚文人作品为例,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时间与作品的两种介入方式;两种不同意味的时间意象;两种不同的时间把握。认为荆楚文人的时间意识,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生命意识,将时间意识融入创作之中,开创了楚文学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6.
简·奥斯汀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国内外学者争相从不同角度研究她的作品,然而国内鲜有文学评论家从政治角度对其加以研究,试从小说内容、小说采用的叙事手法及小说的人物与场景安排寻找政治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留下的痕迹,意在证明她的作品并不是远离当时的政治环境,而是在各种具体的细微处留下了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17.
丁玲创作的前后截然分期历来造成文学史乃至评论者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话语环境的不同,对其前后创作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审美判断,不论这种评价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丁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分水岭的特征。文章从丁玲前后期创作的题材关注到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及她固有的创作笔致,分析了丁玲强烈的女性情结和对于时代、革命的忠诚意识,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呈现出丁玲创作的独有文学詈观。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史记》、《战国策》三部著述中都有豫让为智伯报仇一事的描述,却各有旨趣。在对三者描述文字的细微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后,笔者发现作者或编者所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遭遇对三部著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才使得豫让这个刺客形象蕴藏着迥异的情愫。从中又揭示出史学著述或诸子著作如文学一般,也蕴藏着编著者的运思构想与其思想情感的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19.
The acquaintance of the importance of cognitive tools for adaptation to our technological society that has a high degree of complexity joined to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theories (from Piaget 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has giving birth to an important streem of works that try to verif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orms of intervention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develop a conception of cognitive education. Most works have focused on re-education methods, that means on methods intended for subjects presenting difficulties or backwardness in their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being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failure. But, we must realize the importance, for all individuals, of developing to the highest degree their cognitive education at school intended to every body. This cognitive education must be preventive as much as remedial.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what we think are 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at kind of cognitive education. These principles are not necessarily different from those underlying cognitive re-education but their importance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vary a lot in the two contex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