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对中国思想史上相关人物的法律思想作了相当的归纳和总结。这些归纳和总结包括对法家先驱、前期法家、韩非等中国古代大家诸多政治法律思想的解释。这些解释作为“三史释今古”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校入学率的逐年增长和学生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校园伤害事故问题显得日益严峻和复杂。对此类事故法律定性、责任承担等重要问题,现行《教育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准确界定该事故所涉及的法律概念是处理好该类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在校”、“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等概念加以分析,以期对高校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法律界定有所帮助,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蕴含着个体尊重、和谐相处、终极关怀等人文关怀思想,在这些思想影响下,古人设计了有条件的刑讯制度、慎狱恤刑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监察制度等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法律制度,并确立了“德主刑辅”的德治观、“无讼”的法律价值观等等,表现出传统法律文化与《论语》人文关怀思想的契合,也展现了传统法律文化人文精神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2000年以来元朝法律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元朝法律史在研究上领域扩张,内容上更加深入。2000年以来,元朝法律研究主要在法律史料的发掘与整理、法律中民族风俗习惯因素的分析、元杂剧体现出的法律文化、民事法律制度的内容、刑罚制度的问题、司法制度的具体运行情况和元代法律体系的结构与某类法律形式内涵问题等展开了研究。此外,还有对元朝一些具体法律制度与问题进行研究,如警迹人、盐法和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5.
原始宗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原始人的生活。原始宗教思想对“习惯法”起了造模定型的作用。无论是古代印度、古希伯来,或且封建社会的伊斯兰国家宗教经典《摩奴法典》、《摩西律法》和《古兰经》都成为治国安邦的法律典籍,宗教经典成了法律的依据和基础。纵观历史,古代受宗教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法律,在法理思想上不完全健全,甚至有些扭曲与变形。表现在:集立法与执法于一身,人治大于法治;缺乏平等原则,法律不公。宗教法规反映法律的初级性特点。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幅提升,宗教对法制的影响也必然弱化。从历史角度看,政教分离是进步现象,也有利于法律文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应当崇尚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周易》卦爻辞中有许多关于中国古代法律的资料,例如“刑”、“狱”、“幽人”、“讼”、“寇”等等。研究这些资料对于理解《周易》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多数学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法治理论的首倡,而柏拉图则是人治论的代表。事实上,通过柏拉图一部通常为人们忽视的作--《法律篇》中所体现的法律权威等重要的法律思想,可见柏拉图晚年已由主张人治转向主张法治,《法律篇》中体现出的法律思想是法治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法律英语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法律用(术)语、法律内涵和法律学术三个层面翻译中的误译现象进行剖析并与正译进行比较,用出发语与目的语体系的法律、化特质和微妙的词义特征来解析误译现象。从法律的功能“在于表现、传播和执行国家意志,而不是一般的思想交流”的角度出发,对法律内涵的误译以《海商法》为例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叶,明王朝统治开始由盛转衰,政治日益腐败。名思想家丘浚为挽救和巩固封建统治,在其代表作《大学衍义补》中,阐述了其丰富而且有时代特征的法律思想,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作了新的阐释与发挥。他强调人的私欲,物质利益在法律起源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贫困犯罪,官逼民反的犯罪根源,肯定商业、商人作用和私人利益,主张尊重生命,反对严刑酷法,要求公正司法,“法”“人”结合,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人才观、重礼治、仁“爱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包拯的法律思想,并被付诸他的法治实践。惟透视他的吏治实践和法律思想所表露出的博厚而又富于时代特色的懦学内蕴,我们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评价包拯其人。笔曾就“中正慎罚”是包拯法律思想的重要特征作了初步探讨,本则进一步从包拯法律思想与懦家学说的渊源和关连融合的层次上,对其深厚的思想内涵试作挖掘。  相似文献   

11.
耶律楚材是元初名的大臣,历经太祖、太宗、皇后及马真三代,对元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法律思想对有元一代的立法、执法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继去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变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率先进入了2006级新生的课堂后,今年春季开学时,根据国家要求,上海又在2006级本科和专科学生中普遍开设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施一年,新课程已经逐步透露出了新的气象,在一系列有效措施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13.
桓宽的《盐铁论》中较详细地记录了桑弘羊的法律思想。桑弘羊的自然定命论、因时变革的法律发展观、力主“力”与“刑”的法治观点、法应严密的立法主张以及专任刑罚的重刑主义思想等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和介绍了中国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特点和他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的法律思想与主要观点,以及他主张实行的“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理论的主要观点,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对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风采     
陈大文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现任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咨询专家、上海市级精品课程“法律基础”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成员。主要从事行政法及法制教育研究。主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重要教材5部,出版专著(合作)3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在《法学研究》、《中国软科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3次荣获省部…  相似文献   

16.
常熟理工学院自2005级学生开始试点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一门课。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基础”课课程组起草了《常熟理工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方案》。该方案经反复论证后于2007年9月获得学校批准,随后“基础”课创新型教学改革正式在2007级学生中全面实施。三年多以来,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院系的支持下。“基础”课课程组坚持团队合作精神,为了真正将“基础”课建设成为学生欢迎、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胆探索,深入研究,积极实施创新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教材分析】“法律是什么”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中第一板块的内容。这个板块是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法治观念”中的“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及“了解未成年人的权利,树立用法律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等目标编写的。教材以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规则的逻辑编排,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的立法、执法、变法、守法等法律思想是王船山法律思想的几个核心议题。挖掘王船山的法律思想资源,继承其中合理的因素,对我们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最先尝试教学改革的课程,结合“基础”课的教学与实践,分析“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增强该课程实效性的解决对策,不仅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程本身教学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实现育人功能,对整个教改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必修课程,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的成果;在卖现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给予支撑,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