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1840-1930年绥远地区的灾荒为研究对象。在此期间,绥远地区共发生三次大的灾荒,即1877-1878年、1892-1893年、1928-1929年。灾荒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人口大量死亡、流离,耕地荒芜,农业生产破坏,社会动荡。灾荒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绥远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农业生产是灾荒形成的客观原因。社会原因包括水利设施不完善、社会动荡、政府救灾功能减弱等。我们认为,灾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近代以来历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整合能力的逐渐丧失是赞成灾荒及其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政府和社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救济工作,灾民也采取了力所能及的自救措施,但是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救灾效果很不理想,饿殍遍地、人民流离失所。本次旱灾救济工作,在防灾方面的教训是能够抗御旱灾的水利设施严重废弃,面对旱灾,广大人民束手无策;同时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民间存储虚空,无力应对连续四年的大灾。在救灾方面的教训是政府忙于战争,无心也无力救灾;交通不善,严重地制约了救灾工作的开展,土匪横行既加重了灾荒的程度,也限制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共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鼠疫(1917-1918年、1928年、1942年)。鼠疫造成绥远地区人口的大量死亡,并对民众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绥远地区鼠疫流行的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变动、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不良社会习俗及落后的社会观念、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等。  相似文献   

4.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四川处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加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川省兵祸不断、政治动荡,更是使灾荒变本加厉,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川省的灾荒救济进行研究,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川的灾荒救济及政府的应对机制,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川省的社会救济情况。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6,(9):99-104
由于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民国时期直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天津《益世报》作为民国四大报刊之一,对此做了较为详实的调查与报道:直南地区的灾害主要包括水灾、旱灾、煌灾等,并呈现多灾并发且以水灾为主的特点。灾荒的发生致使农村经济破产,大量流民形成,从而引发社会动荡,为直南地区严重的匪患与会匪的猖獗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济区域。由于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和社会政治原因,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主要有洪涝灾害、蝗灾、旱灾以及疾疫。其中,民国10年、20年及27年水灾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最著名的三次大水灾。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主要有4个特点,即以洪涝灾害为主,间隔时间短,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后果严重,持续时间长,多灾并发等。灾荒造成了诸如民众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遭到损失和破坏、流民增多、匪祸严重等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不仅对流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长久的负面影响,而且成为流域内人民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8,(3):36-42
荒政是中国古代政府因应灾荒而采取的救灾政策。明代中后期的统治日趋腐朽,社会矛盾激化,各地灾荒频仍。滁州从地域上介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最常见的是水灾、旱灾、蝗灾和疫疠,其中尤以水旱灾害的交互发生为最。本文基于《叩阍书》《请免津粮疏》视角,分析了明代中后期滁州灾难深重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搜集了地方官员和郡绅民众抵御自然灾害、安定人民生活、恢复社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的救荒安民之策。通过探究明代中后期滁州荒政,对当代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国时期,走西口移民大量涌入绥远地区,给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带来很大冲击.近代以来历届政府出于移民实边、充裕国库的需要鼓励老百姓走西口,但并没有对整个移民活动进行统筹规划,也没有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障移民的权益,使他们能够在移入地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因此,"走西口"移民活动完全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一种无序的状态进行的.加之近代绥远地区政局动荡不安、灾患频仍不断、基层控制能力薄弱以及移民自身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部分移民最终走上了匪盗之路.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清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是山西近代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灾荒造成的人口大量死亡,为古所仅见.造成这次灾荒如此严重后果的原因除了自然气候方面的原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山西近代社会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后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畸变.  相似文献   

10.
20年代末的绥远灾荒,使得该地区民众大批死亡,而更多的人则沦为为求生存而四处逃亡的灾民。同时,还出现了相当猖橛的人口买卖现象,地方当局虽有令禁止,但实同具文。与这些情况随之发生的。是绥远地区人口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街。总之,这一时期绥远地区的重大灾荒,引发了严重的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灾荒,旱、蝗、泛、疫多种灾害接连发生,历时两三年,遍及全省,致使200万-300万人死亡,是中国近代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荒之一。造成此次灾荒的成因有自然原因、日寇的侵略、国民政府的腐败等几个方面,而日寇的破坏、掠夺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滨州学院学报》2020,(3):41-49
在历史上,黄河三角洲地区时常发生疫灾,尤以明清时期最为突出。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水患、干旱、地震、蝗灾等自然因素,也与战乱、灾荒、经济状况、人口流动、卫生环境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疫灾发生。疫灾造成大量的人口减耗,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卫生事业的进步,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26—1929年,绥远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绥远地方政府组建了救灾机构。制定了救灾的规章制度;采取了调查灾情,报告、宣传灾情,筹集款、物。发放籽种,施粥、平粜、工赈,设收容所。剿灭土匪,防疫,防灾等种种措施;部分地履行了政府的职能。但是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等原因。政府更多的注意力在如何筹集军费。如何调运军队,而在筹集赈灾款项,剿灭土匪和调运赈灾物资方面。力不从心,导致土匪猖獗、赈款赈物杯水车薪。不敷分配。大部分灾民因为得不到政府的救助。卖儿鬻女,流离失所。酿成一幅悲惨景象。  相似文献   

14.
自1924年蒙籍党员吉雅泰等人奉北京党务执行部命令,来绥远地区展开党务工作,绥远地区始有正式的党务活动1。笔者主要考察自国民党一大至奉系军阀退出绥远期间,绥远地区的国民党党务活动状况。主要分为3个阶段来分析,即国共合作阶段的秘密活动时期,清党运动后的公开活动时期,奉军入驻绥远后的低潮时期。在理清其党务活动脉络的同时,试图去探求隐藏其中的时代特性及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绥远地区的新式学校教育相对落后,蒙旗师资缺乏是其中重要原因。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在培养绥远地区民族师资方面先后制定了一些计划政策,并曾付诸实施。尤其是国立绥远蒙旗师范学校的设置,在当时造成相当声势。但是由于战事迅速恶化,政府的努力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论民国时期四川农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在动荡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四川农业生产曾一度迅速而畸型地向前发展,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因地制宜发挥地区条件优势、市场需求量增大、国民政府的大力提倡等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科学地分析了灾荒形成的社会和自然原因,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厚财薄支的积极预防思想、政府救济与生产自救相结合的具体救灾方针及群防群治的救灾模式,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救灾思想,对中国今天的减灾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短暂的民国时期,洮岷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主要以旱、水、雪、雹灾害为主。本文以民国时期洮岷地区自然灾害的概况为起点,从中分析发生灾荒的原因、发生灾荒后采取的措施以及灾后对洮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28-1930年,西北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其中陕西受灾程度最重,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面对灾荒,民众和当地政府做了一些努力,但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凋敝,再生产难以恢复,农村社会危机深化,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认真总结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尤其是研究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对我们今天应对自然灾害仍具有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光绪初年北方五省灾荒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绪初年中国北方五省发生的特大旱灾,持续四年,受灾面积在70%以上。清政府调拨巨额的粮银赈灾。但是,终因灾荒奇重,政治腐败,致使上千万饥民死亡。探讨这次灾荒的社会原因,与清政府差徭繁重,战乱频仍,水利失修,滥种罂粟,以致造成农业生产衰退,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