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高考状元"弃北大、清华而转投香港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并因此引发北大、清华被香港高校扫入"二流"的说法.然而另一种来自北大的论调却应引起公众警惕: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曾呼吁今后把香港高校的招生纳入统招计划--孙东东认为,目前的招生制度为香港高校招生提供太多便利,但客观上造成内地名校录取考生不报到、浪费招生计划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5年高考北京理科“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大学,远赴香港科技大学学习,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年高考结束后,携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香港高校在内地的火爆招生阵势和“掐尖”做法以及“鲇鱼效应”,引起部分教育界权威、社会人士和学者的担忧。“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旅美学者薛涌接连在博客中抛出《北大清华要甘当二流》《香港的大学招生为何偏爱穷人》等文章加以回应,声称如果北大、清华不放下“一流”的架子,以平常心为学生服务,那么香港高校取代北大、清华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势头将难以阻挡。“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都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论争无休止,然而事实是。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均创历年新高。香港大学等八所香港高校在内地计划招生1300人,而内地报名人数却突破三万,录取比例大约为1:23。其中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优秀考生。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给众多考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使多年来内地沿袭已久的高考招生格局为之一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香港各大学今年扩大在中国内地招生的动作不仅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奶酪”,更使人质疑内地大学的教育体制和竞争力。有学者日前发表文章说,香港在硬件、师资以及就业和出国深造等教育优势,以及丰厚的奖学金,将吸引内地最优秀的学生赴港就读,今后内地的一流学生将争相竞争香港的大学,“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二流说”让北大、清华以及中国教育体制再度受到舆论的责难。人民日报社主管的《江南时报》近日发表署名文章说,作为百年名校的北大、清华,它们的声誉已遭多方质疑。文章指出,中国大学的弊端主要包括:学官不分,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增多,对北大、清华“一流高校”的质疑声越来越响。质疑者中,甚至不乏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和北大校友、著名专栏作家薛涌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北大有关人士首次对“沦为二流说”进行了驳斥——“纯属无稽之谈”!理由是:北大和清华的调档线高于香港的高校。具体到北大、清华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其不能以“调档线高”而自得自傲。北大、清华之所以调档线高于香港的大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比如语言、生活习惯、学费等都是有碍于学生报考香港高校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学校到底是一流还是二流,显然不只是取决于所招学生…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汇》2006,(8):11-11
近年来在内地行情看涨的香港高校再成热议话题。面对香港高校报名人数持续上升、高分考生青睐有加的事实,有人惊呼:香港高校魅力超北大、清华;有人忧心,香港高校“掐尖”,北大清华削弱竞争力;有  相似文献   

6.
香港的大学,突然间成了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内地“尖子生”们的一个热门新选择。一时间,警告内地一流大学正在降为二流的疾呼有之.对此“威胁“表示不屑的有之。但是。在争论到底香港的还是内地的大学算是一流时,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香港的大学是怎么办的?从办学理念到教学方式究竟与内地已经司空见惯的高教体制有何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在"看不见的手"伸向一切的今天,很多原本不是生意的事情,到头来也成了一桩生意。比如教育。最近,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了2011年台湾高校招收大陆学生名额,共计2000名。原本就被国外大学、香港地区大学分掉不少生源的国内高考这杯羹,又将被台湾的大学分走一匙汤水。不过教育部门一点也不担心,自2006年至今,高考的报名总人数都在千万徘徊,从一千万人中分流2000人去台湾念书,九牛一毛,本不打紧。但有人担心台湾的大学瓜分高考生源,就像当年香港高校来内地招生一样,会动摇北大、清华等等国内名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毕竟,台湾有台大、师大、政大、成大等众多名校,教学水准不逊北大、清华,国际排名甚至更高,面对台湾的名牌大学,国内高校又将如何自处?  相似文献   

8.
"2006年,我被美国耶鲁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不少朋友纷纷向我"取经",询问申请事宜,在此我乐意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北大、清华一直被看做是中国最好的高等学府,然而近两年的报考港校热潮让最高学府也受到了"二流学校"的质  相似文献   

9.
香港高校大多从1998年、1999年开始在内地招生。最初的香港高校只能委托内地10所高校招生,即考生必须先考入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10所大学,之后再经过选拔进入香港高校。而且,每所香港高校的招生名额仅限制在10到30名。  相似文献   

10.
汤民 《成才之路》2010,(23):I0013-I0013
看新闻,发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又掐起来了,这次是在高招数据上“打架”。7月侣日,北大对外宣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份文理科第一名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录取。7月19日,清华招办提供给媒体的数据则称,今年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填报清华,总数连续第四年位列全国高校榜首。北大和清华真不愧为“对头”,  相似文献   

11.
招生冲击波揭去“皇帝”新衣几个月前,我写了《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文。随后,北大清华就和香港诸校展开了激烈的高考状元争夺战。如今尘埃落定,刚刚进军大陆的香港诸校显然胜出一筹。虽然北大方面声称北大清华的调档分数高于香港的学校,但他们忘记了,高考分数是北大清华录取的唯一标准,对香港的大学则是参考分数。香港的大学敢拒绝大陆的状元,北大清华则以多招状元作为还击香港高校的武器。香港一个学校最多招200人,北大清华则招几千。在这种条件下,状元却几乎大家平分。其实,眼下几个状元的走向还不能说明太大问题。大陆学…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高招咨询会上,去年还相对冷清的香港几所大学的咨询台爆满。这些大学以巨额奖学金吸引学生,已经渐渐改变了中国大学的层级。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去年招收了170名内地学生,其中包括北京、广东和成都的三位高考状元。今年香港大学则计划招收250 到300名内地生,提供1300万元奖学金。中国顶尖的学生,正在改变非北大、清华不上的心态。我一位亲友的孩子去年低20分没有上成北大,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复读一年。但今年一问,其首选学校已经成了香港的大学。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北大、清华就很难再称中国的一流大学了。其实,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水准,早已不是北大或清华可比  相似文献   

13.
高校视窗     
清华考官像虎妈北大似猫爸清华和北大两所名校似乎难以逃脱被比较的命运。今年自主招生面试结束后,考生自然而然地将两所高校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季建民 《云南教育》2010,(13):40-40
7月20日《京华时报》的一则消息挺有意思,清华招生办表示,今年,全国九成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的文科第一名填报了清华并被录取,总数连续第四年位列全国高校榜首。而根据北大披露的数据,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文理第一名被北大录取,显然,两校录取的状元相加,比例已远远大于100%。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高考招生中冒出一个新的热议话题: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早前一项调查显示71.2%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去香港读书,从2005年开始有18名状元选择求学香港,各种媒体、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人惊呼"狼来了","掐尖"、"鲇鱼效应"等词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眼球,再加上媒体对各省市状元弃北大、清华而投身港校的夸张渲染,让内地高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及紧迫感,招生传统格局已被打破。这种热度背后实际反映着两种大学制度的竞争,有利于内地高校更好思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切身关注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薛涌 《语文新圃》2008,(8):16-17
几年前,我曾就香港各大学到大陆招生一事写了篇《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时间舆论哗然.有人说我炒作,有人不屑一顾地把香港形容为殖民地文化或文化沙漠、根本没有资格和北大清华相比.……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高校毕竟有限,只有很小一部分学子能进入其中深造。但是,借助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不出家门就能"坐"进北大、清华的课堂里听老师讲课、和老师互动,这样的在线教育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触手可及。◇"幕课"风暴来到中国,北大、清华上线课程免费学◇  相似文献   

18.
一位学者说过:"英才,绝不是拿考上北大、清华来衡量的.一个学生成功的标准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能磨炼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探索欲、创新能力、自信心.这样的学生即使考不上大学,人生也会成功;反之,即使他上了北大、清华,也照样会一事无成."现代教学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自己去认识未知的世界、去发现获取知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生力军的美术教师更应在开发学生的潜能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和思维,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以适应未来工作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2006《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与往年不同,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首度携手,南开、清华、北大、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等著名高校,以及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参与报告撰写。报告首次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9个城市同时加入到研究体系中,并将中国200个城市的核心优势,提炼成品牌;首次加入反映科技创新的结构指标加入城市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中;同时将"楼市:城市中国的晴雨表"作为年度主题;报告对城市竞争力的背景基础100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和15 个城市群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报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相似文献   

20.
靠什么去证明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估计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都认为靠升学率,而且是靠名牌大学的升学率,甚至是清华、北大的升学率! 因为莘莘学子及其家长都将清华、北大视为"梦中情人",社会舆论也都将考取清华、北大看作中学教育成功的标志,我们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用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数来衡量一所中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其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