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4月25日.我第一次参加“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网上研讨,它带给我的是震撼.是激动.更是无尽的启迪。整理,消化,吸收,思考,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一、改“教”为“学”“语文主题学习”提倡在主题的引领下整合阅读,不要只纠结于某一篇.要立足于主题,来进行统筹性的教学安排。主题可以是多方位的,它可以是文章的情感、内容,亦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法、语言文字,一切从单元目标。学生实际出发。不只整合教材中的课文,立足于某一篇,拓展一篇或一组相似的文章,不以单纯的讲解为主,而以学生的阅读为主,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由疑而读,因读释疑。一个单元确立一个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紧紧围绕它,扎实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在运用中领悟,这样的课堂更有厚度,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中电子作品集的出现 Word、PowerPoint、Frontpage、Authorware、Flash、VB等较实用的应用软件,目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学生可以用Word制作成电子作业、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FrontPage制作网页、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实用软件、Flash制作动画、VB设计小软件等。这些数字化的作品被称为“电子作品(e-works)”。它是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存贮、传输、演示、应用的数字化的作品。在某一学习阶段或基于任务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若干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汇集即“电子作品集”。电子作品集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自己进行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它不仅是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资源,也是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2002年上半年,我有幸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的评审工作。下面我就这次评审过程所见的学生作品情况,谈一谈我个人的几点想法。此次大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指导,是为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扎扎实实地普及和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跃式发展的一次全国性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大赛。这项活动为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大展台,同时也推动了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而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电脑作品比赛一、二等奖的学生可以保送进入大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002年各省选送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的作品共1500件,全部作品公布在“教  相似文献   

4.
“老师命题,学生作文”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自然无从下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命题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画图、拼七巧板、折纸、讲故事等,这些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将这些活动有机地融入作文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手中现有的材料,通过想象,用“绘画”、“拼图”、“小制作”等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将自己的作品编成故事,并加上题目写下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训练,它有利于扩大作文题材…  相似文献   

5.
时空连线     
编辑部的哥哥姐姐:你们好!我是一名初二的女生。我很喜欢《初中生学习》,它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里面的每一个栏目都让我更深刻地感悟了生活,我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如今它已经成了我不可缺少的“辅导老师”,更确切地说,它成了我的好朋友。另外我想咨询一下,“可乐专卖”这个栏目可以有我们学生自己的作品吗?李庚李庚:非常开心你这么喜欢《初中生学习》,我们共同努力才会把刊物做得更好看,更贴近中学生。“可乐专卖”栏目当然可以有学生自己的作品,只要作品幽默、健康、原创,都可以在这个栏目中一展风采。豆豆豆豆哥:你好!如果我用笔…  相似文献   

6.
所谓“作品分析法”,就是指通过对学生作文、作业、练习、日记、书信等的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我班有个学生刘××在《我的愿望》一文中,竟然说自己的母亲是“偏心人”、“可恨的人”。读着这样的文章,我很吃惊。我觉得这个学生可能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家庭中,有必要对其做进一  相似文献   

7.
陈凯 《上海教育》2009,(11):52-54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品比赛,如小论文、小制作、小软件等,这些比赛中,创新性的体现是常见的评奖标准之一,更有不少活动是直接冠名为“某某创新大赛”的。一般我会提前一到两个月找学生共同计划一下如何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8.
我是这样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学期初,我先给学生们展示了记录袋,介绍由其可以记录成长的历程,为自己积累丰厚的、生动的经历和成果。当时吸引了大部分的学生,很多学生在课后就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设计了一个封面,有的还自己另取了一些别致的名称,比如:“成长快乐”“七彩童年”“闪光的脚印”……很快也有同学送来了各种证书,如书法考级证书、美术获奖证书等。由于刚刚起步,学生对记录袋的内容不甚了解,该放入哪些作品没把握。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了一些适宜学生做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介绍给大家,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有能力的活动去完成。同时我…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具有体验感悟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新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的活动并有效地实施体验、感悟学习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 “语文课文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于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诚然,“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体验、感悟学习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每教一篇文章,我们都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的内涵,与作者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10.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它更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了解作家作品风格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同时,它也存在使作品的复杂性、流动性趋于简单化、凝固化的可能,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狭隘化、盲目化,甚至使学生不能真正从文学作品本身鉴赏作品,而是肤浅地依托于外围知识的补充理解。本文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实践出发,试从几方面思考“知人论世”教学法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留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留白”是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而对这些“留白”的填补正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之一。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留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所谓“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称,它应该是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现的个人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及理念内容的总和。中学生作文不能忽略“我”的存在,应强化写“我”的意识,这对解决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文中写“我”的作用一、就作文结构而言。“我”在叙事性作品中的作用主要是安排写作内容和顺序。作者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出来,按照观察、认识和思考的顺序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两种类别:一是“我”即作者,这类文章往往包括自述性文章和书信、日记、游记等。二是通过“我”把故事讲给读者,“我”只…  相似文献   

13.
衡清婷 《江苏教育》2007,(14):32-32
在教学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作品《珍珠鸟》一课时,我让学生给书上的插图题上合适的名字。(图上画的是一只可爱的珍珠鸟落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幸福地看着它。)行间巡视时,我看见大多数学生题的是“信赖”、“幸福”、“温馨”等名字,而班上的中等学生杨亮在书上赫然写着两个字——“企盼”。当时,我心头一喜:嘿,终于有一个不同的声音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以来,优秀的文章无不以情动人。诗人袁枚《余贤村太守诗序》:“文者情之著也,情不婵焉则文敝。”我从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深深懂得这一点,并且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具体步骤概括起来如下: 一、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中学生的感情丰富细腻、敏感,喜欢别人肯定或赞许自己的行动。我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积极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情感受到熏陶。如国庆节开展爱国演讲活动,中秋节举行“我给台湾朋友的一封信”的作文评优活动,并将优胜者的作品向报刊推荐,或在校内张贴。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我指导学生举行朗诵会,让学生有表情地表演;我还指导学生阅读古今  相似文献   

15.
文章变成铅字,会为学生带来成就感。电脑的普及很容易满足学生这个愿望,所以,每学年我班都要“出书”,在班级中传阅。所谓书,就是统一纸型的班级作文集。学生把一学期来自己得意的文章打印下来,装订在一起,有兴趣的,还可以配上插图,手绘的、打印的图片均可。欣赏着来自“熟人”的作品,既有一种别样的亲切,也可轻松找出不足,扬长避短,相互学习。为了“锦上添花”,书的封面都由我来做,先配上插图,再打上反复推敲的艺术字。事不凑巧,学生的作品都交来了,就该最后这道“添花”的工序了,学校的打印机突然“罢工”,作文集在讲桌上一躺就好几天,白…  相似文献   

16.
“共鸣”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声学。声学上的“共鸣”现象是指甲事物振动发声而引起乙事物振动发声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它是指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客体的文章之间产生了感应关系,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达到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美学价值,掌握作品的艺术手法之目的。如何激发学生产生“共鸣”,有创设情景、安排实践课、以情感人等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常常被一些文章深深地吸引。它们或是以思维角度的独特令我惊喜,或是以文笔的优美令我赞叹。我想,把这些优秀作文选出来,汇编成册,不仅可以供同学们观摩学习,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也为今后的作文教学留下一份宝贵的资料。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编个人“作文集”和年级“作文集”的活动。我们已编印了《岁月如歌》上、下两本学生优秀“作文集”。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达到了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而且还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编“作文集”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同学们在自编“作文集”时表现出了强烈…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最主要的是找回学生自我,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真性情可写。如果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体验,这样可以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由“不想写”、“不会写”、“要我写”,逐步发展到“我要写”、“我爱写”、“我会写”,提高兴趣,增强体验。一、活动体验的价值活动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在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真实体会和感受,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的老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东拼西凑、绞尽脑汁却无从下笔的教学格局,革除了作文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病,为作文教学注入了…  相似文献   

19.
一、主题活动的生成我班的学生已升入四年级,在上学期学过《趵突泉》《猫》《养花》等一系列老舍先生的作品后,学生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老舍的知识。为此,学生曾经几次向我提出想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愿望。在学生的要求下,我以四年级下学期老舍先生的又一篇散文《草原》为切入点,设计生成了以网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程资源——语文主题探究活动“走近老舍”。二、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作品等情况。活动难点: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制作出演示文稿,汇…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辨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顿、语速、语调、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小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要经常不断地在课文学习中科学地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