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论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字使用上一种特殊的同音替代。通假字反映的是文言文,反映的语方是上古音,只有同音才能通假,通假字字义也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想谈谈注释中有必要注意区别古音通假字与古代同音同义词的问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由于词汇的丰富性,也是有大量的同义词的。但古汉语的词是以单音词占多数,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同义词的形式就表现为“同义字”了。如果一组同义词的字音再相同,就出现了同音的同义词。而古汉语中的古音通假现象,也是以字音相同为基础的。许慎给通假字下的定义,其中就包含“依声托事。”那么,用来训释的字与被训释的字出现了同音现象时,究竟是通假字,还是同音同义词,是我们必须加以区别的。《史记·项羽本纪》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相似文献   

3.
散论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历来有不同说法,近代学者也有诸多称之,有人认为通假字就是假借字;也有人认为,通假字就是同音替代字或同音假借。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将通假字称为“用字的假借”。他说:“制字的假借一字两用,用字之假借是两字一用。一字两用之假借由于字少;两字一用之假借由于用字之宽。”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有语言现象,几乎每篇文言文中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只是望文生义,就会理解错误,这是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那么,怎样辨析通假字呢? 首先,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本字就是被替代的字。具体说,它们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通假。例如:  相似文献   

5.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6.
也谈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写的别字,即古文中通用的别字。某种意义的字,已有一个本字却不用,而借用另一种意义的同音字来代替,这借来的字便叫通假字。如“甚矣,汝之不惠”中当“聪明”讲的“慧”是本字,这里借用了当“仁爱”讲的“惠”。这个“惠”便是通假字,它是本字“慧”的同音别字。  相似文献   

7.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8.
同音或近音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书里常见,不明嘹古音通假,就难免误解古书的原意。文言文教学中适当讲讲通假的一般原则,注意记忆通假字,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有用的。古人作文时,把本来有的正字写成了同音或近音的另一个字;或者本来没有正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以后得到公认并沿用,就产生了通假字。通假字只在某一意义上通用,其它意义不能通用。  相似文献   

9.
一、因识别不出通假字而译错此类问题的对策是,如果按其本字的意思,在该语境中解释不通或费解,按活用也讲不通,这时如知道它有通假字,可代入解释,合乎语境即可。如不知道它有通假字,可找一个与其同音、近音或形近且放在该语境中能讲通的字尝试。但通假字的情况较为  相似文献   

10.
试论“同源通用字”与“同音借用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把传统训诂学中的所谓“通假字”区别为“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两个概念,指出:造形与用字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一般所称的“用字的假借”或“通假”。实际上,所谓的“通假”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一是同  相似文献   

11.
“概念偷换”,是指在言语交谈或属辞行文中,某一多义词使用于前提语句中时是A义,而在使用于下文密切相关的语句中时,却被有意识地掉换了概念,而用了它的B义;或在前使用的是甲词语,而到了后面却有意识地把它掉换成了别的某一词语。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语言的忌讳、崇拜和谐音的关系密切.利用谐音表意形式可以具体反映汉民族趋吉避凶的文化内涵.谐音禁忌与谐音崇拜的产生有汉语本身的原因,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相关.  相似文献   

13.
当前,广告语言艺术中的谐音现象日趋增多,其中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存,而消极影响显得越来越大,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本文通过实例对广告语言谐音的特点和作用等做了阐述,同时笔者认为采取措施对谐音广告加以限制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隐实示虚,是有意把词的真实用字换成借用的谐音字,形成理解的趣难。各地方言都有一大批这样的词语。文章试图辨析和欣赏乌鲁木齐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  相似文献   

15.
由于语音变化、词义分化、音译外来词等原因,汉语中产生大量的同音词,使得词义分化等产生的同音词之间的用法和意义出现相近或交叉现象,这种现象会引起同音词的混用、误用。为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可以从语言实际出发,通过定量分析对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记号的误用问题进行考察,从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词误用类型、原因出发,探索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词误用的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6.
融水家话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家人内部使用的交际用语。本文介绍融水家话音系,包括声韵调、主要语音特点及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17.
描写广西宾阳县(四季)平话音系,内容主要包括声韵调、语音特点和同音字汇三部分。  相似文献   

18.
石泉城关方言同音字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着重介绍了陕西南部石泉县城关方言的声韵调、语音特点和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19.
紫阳城关方言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介绍陕西省南部紫阳县城关方言的声韵调、语音特点和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20.
双关语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本文就双关语的构成形式、修辞功能及汉译方法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