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运用的是《圣经》原型和典故,尤其是借用了《旧约约·出埃及记》的神话模式,为小说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使小说从反面消解《圣经》的宗教外延,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的象征意义,从而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深层内涵及现代启示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运用的是《圣经》原型和典故,尤其是借用了《旧约约·出埃及记》的神话模式,为小说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使小说从反面消解《圣经》的宗教外延,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的象征意义,从而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深层内涵及现代启示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受《世说新语》的影响颇深.其作品大量使用《世说新语》典故,94首作品中有15首用了《世说》典故,总共用了26条.运用《世说新语》典故,增强了其文学表现力.此外李清照的心态与魏晋风度中追求自然、率性任真、坚持气节、注重个人意识等方面都有契合之处.从《世说新语》的角度考察《易安集》对我们理解李清照的作品、经历和情感有...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创造性地借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引证《圣经》典故、叙事手法等,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对圣经文化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增加小说的道德和情感深度,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  相似文献   

6.
《宠儿》中充满了圣经典故,通过分析莫里森引用的圣经语典,演绎的圣经观念,借用的圣经意象"伊甸园",和在隐喻层面上使用的圣经人典,可以推论出莫里森对圣经典故的引用是反讽式的或者说是颠覆式的;《宠儿》颠覆了以男人为中心的圣经传统,提供了圣经典故的另类版本;莫里森对圣经典故独特的拨用,增强的作品的感染力,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层面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7.
王倩 《现代语文》2006,(6):88-89
现代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他擅长用神话模式和宗教典故把作品构筑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其重要著作《押沙龙!押沙龙!》(A b s a l o n,Absalon!),《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就直接或间接取名于《圣经》的故事;《我的弥留之际》(As I LayLying)中的葬礼行列又能使人联想到《旧约·出埃及记》中摩西那漫长而神圣的灵魂跋涉;名作《喧哗与骚动》(TneSound and the Fury)中引证了大量《圣经》典故,作家有意无意地对圣经文学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希翼借此来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内容。一人物…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者多认为乔叟是一位人文主义思想者,其作品具有反宗教的性质.本文尝试从艺术、思想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坎特伯雷故事》与《圣经》的关系,以阐述《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圣经》典故、原型及思想,说明乔叟作品中的宗教色彩及其对基督教因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但书中也有许多超出现实以外的内容。文章将从神话意识这个特定视角切入,从《红楼梦》所关注的“民族性”、“率真”和“幻想”三个方面来论述神话意识在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论《熊》的双重神话原型及主题刘道全福克纳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神话原型的自觉运用,通过隐含的神话原型参照使作品突破具体内容,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义。《熊》曾被人称为“了解福克纳全部作品的关健”,①在这部篇幅并不长的小说里,福克纳却运用了两个原...  相似文献   

11.
把人类学,神话、文学典故与现代生活交织成一个大型的象征框架,英国象征主义诗人,艾略特以他的《荒原》为诗歌艺术作出了贡献。但是,读《荒原》,一定要从诗中涉及到的56部作品的典故中跳出来,而反复品味其中的象征意义,不然,一味繁琐考证,会堕入五里雾中,反而不知诗之所云。不是吗,当年艾略特也受不了评论家们的左考右证而调侃地说《荒原》“不过是带有韵律的牢骚而已”。那么,什么是象征呢? 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始祖波特莱尔说过,宇宙  相似文献   

12.
从西方文化发展历程来看,很多文学作品的出现,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圣经》的典故,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愤怒的葡萄》进行分析,注重把握"葡萄"体现出的《圣经》典故和现象,通过分析作者如何借助于《圣经》典故对自身的理念和观点进行表达,深入地了解《愤怒的葡萄》的内涵,更好地感受西方文学中的精神层次内容,使西方文学作品的研读能够更加深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中对《圣经》典故的援用,认为,莎剧深受《圣经》所体现的基督教文明的影响,对《圣经》典故的巧妙援用,对于增强莎剧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个性化,使作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底蕴都起到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约翰济慈诗歌的重要母题,古希腊罗马神话是其创作的主要题材和基本主题之一,希伯来《圣经》在他的诗作中也时有隐现。济慈六大颂诗之一的《赛吉颂》仅4节67行,却镶嵌着隐显程度不等的9个神话典故和5个圣经典故。这些典故貌似杂乱无章,实则形散神凝,通过珠联壁合的渊源、寓意等超出文字层面的成分,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增强了语境的连贯性。全诗意象鲜活、行文洗练、含蓄隽永,表达了“思”“情”合璧、永葆艺术生机的主题,有着深厚的艺术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15.
古朴质重瑰丽奇异──浅谈《山海经》神话李宪生“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作品,具有不可重复性,对我...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4):83-84
《圣经》作为西方宗教代表性作品,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及创作需要以《圣经》典故为基本依托。为此,本文侧重分析《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在教学及生活方面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红尘》采用传统回目艺术,在内容上一语中的,起到画龙点睛地点明题旨的作用;形式上则对仗工稳,巧用成语典故;并且巧用诗词,信手拈来,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哈利·波特》以其特有的魅力风靡世界。该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圣经》以及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找寻了作品中所具有的原型,由此可知,罗琳是用古老的神话编织了新的神话。  相似文献   

19.
预习的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元杂剧及相关的戏曲知识,《西厢记》故事的发展流变及其流传影响,《西厢记》化用的诗词和典故,邮票与绘画等艺术形式的《西厢记》,应掌握的字词知识等。这些知识由教师用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到校园网上,事先提供给学生。另外,让学生课前自读单元知识短文《古代戏剧欣  相似文献   

20.
《李尔王》有着浓厚的圣经文化特征。首先,它对圣经故事《约伯记》进行了明显的借鉴,两部作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另外,《李尔王》一剧在塑造李尔和考狄利娅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多方位地利用了圣经典故,使其形象更加饱满鲜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