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给予她的颁奖词为:"李琦的诗简单、朴实、稳重、凝练,有不动声色的情感力量。她在一种灵动的日常书写里,隐藏着一种通透的生命哲学,也浸透着一种内在的知性情感和洞察世界的温润力量。"可以说她的获奖在一定程度上标示了我们对古典/道德/唯美/经典诗意的无悔眷恋。李琦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萧红文学院院长,黑龙江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帆.桅杆》《芬芳的六月》《最初的天空》《莫愁》《天籁》《守在你梦的边缘》《李琦短诗选》《李琦近作选》等,散文集《从前的布拉吉》《云想衣裳》。作品曾入编国内及海外多种版本的选集、课本,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波兰文等在国外发表。李琦说:"诗歌看见了、记录了我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具体到我这个人,诗歌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清凉,是最好的药,是恒久的关照。我写诗,只是为了,活得好一些。"黑龙江省绥化学院2010级写作特长班全体学生一致认定:"李琦的诗是尘事乱阵中特别稀缺的一角安宁与美丽,有止渴止痛的作用。当我们从各式战场上走下来短暂休整时,她厚道/优雅/温婉/警世/传奇的文字会给我们再次启程的全部力量!"这26名学生乐于以这种特别方式站齐,一同向李琦、向中国诗歌致敬!  相似文献   

2.
当代诗人李琦的诗歌也许不是一些评论家热衷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诗已成为当代诗坛不可多得的重要诗歌力量。文章从探究李琦诗歌作品景物的自然意象选择出发,深入剖析了诗歌作品营造的温暖、自然、深厚的艺术特色及其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黄晓蕾 《中文自修》2023,(10):15-17
<正>迟慧曾是个“慢小孩”,她用《慢小孩》这本书来告诉大家,“慢”也是成长中的一道风景,每个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快乐长大。本期,我们就一起走进迟慧与她的《慢小孩》的故事中。童话闯进了我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末,未及20岁的迟慧向《北方文学》杂志社投稿。其中有一首描写茶叶的诗,构思巧妙,语言清新脱俗,令当时的诗歌编辑李琦啧啧称赞。得知诗歌的作者竟然是个年轻女孩,李琦便迫不及待地约她一见。就这样,从一首诗开始,迟慧在这位朋友的带领下,慢慢走上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李琦的诗有着鲜明的独异性。李琦是一个为心灵而写作的诗人。李琦的诗歌质地是朴素而纯美的。李琦是一个深情的写作者,是一个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诗歌能量的写作者,她诗歌的历久不衰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冰心(1900.10.5—1999.2.28),现当代著名女作家,福建闽侯人,五四时期开始发表作品。她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以及译作等几十种,大多收入《冰心全集》(九卷)中。亲爱的小朋友:我病后有许多老朋友来信,又是安慰又是责难,说:"你以后千万不能再不服老了!"所以,我在复一位明友的信里说:"孔子说他常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我是‘无知'到了不知老之已至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在亲情方面。我觉得诗人的感情表达得很深切。李琦曾经说过:“我写作是源于生命的需要,是我的心灵有倾诉的愿望,与谋生无关。”所以,她的诗描绘的都是她的内心感受。诗人李琦重视亲情,可以说,她是一个好孙女,好女儿,更是一个好母亲。她很好地诠释了生活赋予她的这三个称谓。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读到一篇好文章《"我就是一首诗"——现代诗教学手记》,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的周春梅老师,发表在《名作欣赏》2013年第6期上.这是我期待已久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假如校园里没有诗》,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中诗歌教育的缺失,感到忧虑.现在第一线教师发言了,而且一开口就呈现了如此成熟的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让我既惊喜又感动,并立刻产生一种冲动,要向更多的一线教师,向关心诗歌教育与诗歌命运的朋友,推荐这篇文章,以分享其中"浓得化不开"的诗性——不仅是诗歌本身的诗性,更是教育的诗性,我们自己生命中的诗性.  相似文献   

8.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在诗歌教学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诗中的意象转化成学生脑海中的具体形象,逐步引领学生走进诗中的画面,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才能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转化成一种精神力量,激活情感与语言。广东特级教师严杏在执教儿童诗——《湖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是说诗缘情而发,精妙无比。读懂诗歌的关键,便是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了解诗歌情感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读懂诗歌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忠诚     
何鹰 《成才之路》2020,(1):F0003-F0003
回顾2019年,对于我来说,是丰收的一年,我不但在国内外的多家纸质媒体、网络诗歌平台上发表近百首诗歌,还获得诗歌奖。《转换草场》一诗,获得了"中华情诗歌散文联赛"金奖;《忠诚》一诗,获得了"图腾杯"全球情诗大赛的最美情诗奖。趁此机会,我特向发表和留用了我的诗作的《中国诗人》《中国风》等杂志的主编、责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11.
狄金森诗歌的现代感及死亡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我读一本书时,全身浸透了凉意,什么火也不能使我温暖,我知道那就是诗。如果我痛感到我的天灵盖似乎被削掉了,我知道那就是诗。”这是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对诗的奇特理解。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奇特使人们在狄金森去世多年之后又重新发掘了她。英美学术界对她诗歌的研究和探讨至今不息。有人说,诗歌是心灵之弦的震响,是内心真情的流露。狄金森的诗就是她心灵的产物。她写诗不是为了发表。在一首诗中她写道:“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她一生所写的1775首诗中只有7  相似文献   

12.
一、现代诗的情感性及其教学中的解读现状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古今诗人和评论家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咱1暂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曾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潜意识,在诗  相似文献   

13.
方燕红 《现代语文》2005,(8):105-106
诗人是人类的儿童,他们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们从他们瞬间情感与感悟定格的诗歌中感受人类生命中的种种美好.就像繁星点缀了夜空一样,我们的生命也因为诗歌的点缀而变得更加锦绣灿烂.朱光潜说:"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  相似文献   

14.
正一、未成曲调,先铺情感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8课《广玉兰》,请用你积累到的文中的词语说说广玉兰给你留下的印象。如,()的广玉兰。2.老师把同学们刚才说的词语都放在一首诗里。(出示诗歌,生齐读)她幽香清丽/洁净高雅/她玉琢冰雕/生生不息/她的美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含羞待放是她的甜柔/挺立枝头是她的刚劲/终年不败是她的豪放/始终  相似文献   

15.
毕淑敏是当代比较具备"人气"的作家,文学、医学、心理学三种职业视角构筑起了她的文学世界。她的散文贴近生活,朴素自然,有一种直达人心的力量。哲理、心理、情感是毕淑敏散文的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哲理类散文。毕淑敏是位勤于思索、善于发现的作家,一段对话、一个场景,在她的笔下,都可能或浓或淡地蕴涵着哲理和智慧。因此,这些散文总能给人一些新鲜、独特的东西。代表作品如《保持惊奇》《我很重要》《风不能把阳光打败》等。二是心理类散文。这些散文着重从心灵的视角对当下社会生活进行叙述和解剖,其内容多是为面临着情感、婚姻、爱情、压力等心理问题的现代女性传道和解惑,有着极强的现代意识和专业眼光。代表作品有《流露你的真表情》《爱最怕什么》《致不美丽的女孩子》等。三是情感类散文。这类散文展示的是当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是她丰饶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这些散文既有对生命热爱而又敬畏的艺术表达,对生活独到理解后的深情显示,又有对爱情、亲情、友情一往情深的倾诉。代表作品有《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爱的回音壁》《附耳细说》等。从艺术特色上看,毕淑敏的散文大都短小精致,娓娓而谈,但平淡中寓存着绚烂之性灵,谐和中充盈着蓬勃之美蕴。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形成一种独特的散文意象,很有一点宋人所推崇的"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毕淑敏的散文被广泛转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她的作品为我们所熟悉的有《提醒幸福》《素面朝天》《今世的五百次回眸》《我的五样》等。本期我们选载了她的《我注视我自己的头颅》,这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未知世界的揣测和畅想,她对生命的深刻解读和体认,令我们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16.
<正>《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现代诗人昌耀的一首短诗。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向读者展示了“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1],但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首诗在歌颂生命力量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诗歌的情感主要通过“太阳”“石砾”“雄鹰”“雪豹”和“蜘蛛”这几个意象来表达,对此我们虽然也可以采用知人论世、与诗人其他诗歌中同类意象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但在此之前,我们更应该顺着作者的思路,一句一句地品读,  相似文献   

17.
不灭     
杨雨佳 《新作文》2013,(4):20-24
子衿说:随着2013年1&2合刊上《冰凉》的发表,杨雨佳终于开始了自己的高中写作生涯。这一次带来的作品较之上一篇在表现成长所带来的阵痛感上更具有典型性和爆发性。所有的故事都开始于"陈惠敏"的葬礼上,她是"我"的母亲,她给予了"我"生命,也给予了  相似文献   

18.
寻找另一个我,有什么比文学更真实、更敏感、更深入的东西? 严婷在用E-mail发来她的令我感动的一篇文章与照片之后,又寄来了她主编的44页厚《复旦02国金》,我特别注意一个叫麦兜在“诗之间”写的几首很先锋的诗歌,严婷告诉我麦兜就是她的笔名。我很喜欢她那种写诗的感觉:飞舞之于飞翔的美:在《二十岁的手指》里,“飞到青绿的背面去。/他在那里说,/你看手指是金色的,/指缝里的是寂寞,//年华在手指后/流出溢彩”;在《刹那》里,“你转身飞奔到碎片里去/记忆的狂流在我背后飞白”。她的小说与散文《处女座的》与《半个月亮》在2D02年第3期的“今日星辰”上发表,著名诗人作家林染先生给她作了点评:“严婷作品的动人之处:渴望着寻找着是忧伤和美丽的。”  相似文献   

19.
[案例]那是一个平常的日子,我们又一次进入诗的境界。我们一起朗读了刘大白《秋晚的江上》、陈梦家《一朵野花》、冰心《纸船》、曾卓《悬崖边的树》、臧克家《老马》、艾青《我爱这土地》等诗篇,并大体做了赏析。师:德国有个诗人叫荷尔德林,他说过,人类“充满劳绩,但却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有诗、有梦的人生多么美好!有人说,诗歌是世界上盛开的最美丽的花朵。我们不需要炮火和硝烟,我们只喜欢那醉人的诗的香味!爱诗吧,孩子们,让诗镀亮我们的生命,让诗滋润我们的情怀!下面,是以“上课”为题目的两段文字,(打出幻灯片)请两位同学读一遍。生(读):上课了,一间间教室里/传来了老师的讲课声/同学们一个个/聚精会神,目不转睛/有时,我们读/有时,我们写/有时,我们悄声商讨/有时,我们大声争辩/……/忙碌的身影/专注的神情/交汇成美丽的风景生(读):“今天,我们学习……”/讲台上,响起老师/悦耳的讲课声//刹时/讲台下,闪亮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教室里,飞翔着——/一个个思索的精灵//一会——/我们潜入龙宫/觅得珍奇珠宝/一会——我们攀上峰顶/迎接八面来风//思绪——/紧随老师遨游/神情——/和着同学波动/14啊——/40分钟,不知不觉...  相似文献   

20.
台湾女诗人席慕蓉本是一位画家,无意做一个诗人,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台湾诗坛始,她的诗不仅风靡了台湾,而且震荡了大陆,在台湾和大陆形成了一股“席慕蓉热”。这种现象在中国新诗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被称为“席慕蓉现象”。其诗的魅力到底何在?有人说是因为她的诗空灵、奇幻、邈远,并且深沉、旷达、豪放,还有人说她的诗画面感特别强。不管怎样,席慕蓉诗歌的魅力是无法遮掩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诗集,可谓充分显示了她诗歌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