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媒时代,财经数据新闻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新技术与数据新闻生产的不断融合,数据新闻的报道话语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本文以财新网“财新数字说”栏目为例,从技术、叙事、内容生产三个方面探讨融媒时代数据新闻的话语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2.
新闻伦理的核心,就是协调新闻传播关系中的利益问题 王贺新:当下的新闻伦理或新闻职业道德研究活跃,但就像新媒体的技术话语代替政治话语的危险一样,也存在伦理话语代替制度话语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的基础逻辑,社会、传播、媒介、受众的关系被重新书写,新闻传播学科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卓越数字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回应数字时代转型和学科创新的关键。文章认为,需以符合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规律的数字化传播理论为先导,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建立理论、技术、场景协同运作的培养体系,助力高校输出具有数字伦理、数字素养和数字传播实践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4.
陈凯君 《今传媒》2020,(4):61-64
数据新闻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的生产、存储及算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兴起的新闻版块。正是因为伴随着的大数据资源的特殊性,相较于传统新闻生产,数据新闻生产的权力出现了位移,数据平台出现了数据新闻资源垄断等新特点。权力位移与资源垄断进而对新闻伦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除了从传统的新闻传播视角进行伦理探讨外,还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及媒介环境学角度对数据新闻时代的新闻伦理问题提出了几点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新闻叙事研究进入新媒体语境之中,新的场域带来新的伦理风险。公民新闻叙事以叙事者的多元化,叙事结构的双重话语空间以及叙事话语的透明性为特点,相应的带来了叙事者伦理意识缺失、叙事话语偏颇以及叙事公私边界模糊等新闻叙事伦理风险。规避公民新闻叙事伦理风险,建立广域的叙事伦理,叙事者、受叙者和平台都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形塑着当下新闻的生产、分发与消费,新闻价值判断的标准也随之变化。本研究立足当下中国新闻实践,探究一线新闻工作者对数字时代新闻价值的共识性判断。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在整合近年国内外新闻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建构新闻价值标准体系,并对36位新闻工作者展开函询与访谈。研究发现:数字时代的新闻价值判断依然建立在时新性、明确性、影响力等经典新闻价值要素的基础上;数字技术条件下,新闻的透明性、互动性、建设性、可分享性、沟通性、视听性、迫切性、需要性、交互性等价值要素受到普遍认可;数字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趋于模糊,但媒介形态与机构属性依旧对从业者的价值判断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强大、高效、准确的信息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分析手段驱动全球新闻业走向数字化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与获取也产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智能媒体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中屡屡陷入新闻伦理失范。通过对比自媒体与智能媒体媒介伦理失范的差异,深入了解智能媒体时代媒介伦理失范的特征,以厘清媒介技术工具性与人性的价值冲突,审视智能媒体时代(以下简称智媒时代)新闻伦理实践的道德主体性问题,完整反映“人是媒介的尺度”的媒介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8.
【目标】希望通过研究报道技术在数字时代的融合以及对新闻传播成效的影响,剖析新闻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应用技术达到提高信息传达质量与效率的目标。【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案例深度分析、对比数据等方法,深度研究数字科技(如大数据、AI、VR等)如何在新闻提供中得以应用,并详细讨论这些科技是如何影响新闻内容创作、处理、发布和接受等过程的。【结果】研究发现,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也增强了新闻传播效率与受众参与感。然而技术的应用同时提高了新闻的质量,也引起了关于信息的准确性和新闻伦理的热烈讨论。【结论】数字科技的融合明显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也对新闻业提出了挑战。未来,新闻行业需要更注重科技应用与新闻伦理,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趋势下,新闻生产的主体、内容和方式都打上了大数据的烙印。基于大数据的新闻生产在伦理、能力和制度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生产应克服技术至上的思维,从伦理培育、技术创新和制度建设三个层面做出变革。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21,(8):12-20
在数字新闻生产与流通的生态中,"新闻真实"实现的方式与策略发生了结构性变革,数字时代对于"新闻真实"的探讨往往与新新闻样态的出现相伴生,学术界形成了若干围绕新闻真实的"××真实"类阐释语簇。本文认为,媒介技术层面的"体验真实"、认知心理层面的"收受真实"以及权力关系层面的"协商真实"是数字时代"新闻真实"理念在流变中衍生出的阐释话语新构型。经典新闻学理论中的真实性理念因新闻主体及主体间关系差异而呈现不同面向,数字新闻生产实践的过程在承认"新闻真实"的相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也从作为新闻行业的一种专业准则转变为协同再造社会集体理性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杨奇光 《新闻界》2023,(12):4-12
众包新闻起源于早期的公民新闻,在参与式新闻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数字时代的众包新闻则是指公众参与新闻制作、分发、阅评的数字性新闻实践活动。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众包新闻生产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特质,体现出协作与共创的特征,数字技术赋权普通公众以深度介入的方式融入新闻生产的全链路,可供信息实时集纳的共享文档、众包新闻核查、众包新闻可信度评级等是众包在数字时代的新实践样态。从参与到众包,众包新闻扭转了以往记者和公众在议程设置方面的势能差,反映出新闻理念的衍替过程,其本身建构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并与社会责任等规范话语产生勾连。旨在寻求消减差异、促进共识合意的众包新闻对于我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亦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介融合现象的出现,新闻传播与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三大信息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这就要求新闻伦理必须融合一些信息伦理的理论及观点,从而应对新闻传播遇到的一些新的伦理问题。特别是要结合智慧技术的特点及媒介发展动向,及时创新发展新闻伦理。在分析智慧时代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管理信息科学专家马森提出的信息时代的四个主要伦理议题(PAPA),从新闻从业者、受众、被报道对象三个新闻核心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提出智慧时代的新闻伦理议题创新维度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两份行业期刊进行文献观察的方法,以其中关于新闻伦理议题相关内容为定量依据,客观分析了两个特殊历史时期新闻伦理话语的数量和性质的变化,认为在新闻伦理话语产生与丰富的过程中,历史性事件间接地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彼此形成一定程度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14.
算法将智能传感器和数字人技术融合应用到新闻媒介领域,生成了效率高、全天候在线的虚拟新闻主播。从技术和行业两方面的伦理风险审视,可发现虚拟新闻主播的不规范使用会带来虚假信息和隐私侵犯等方面的伦理失范,亟须建立一套基于信息传播实践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在技术层面需厘清虚拟新闻主播的责任主体包含设计者与生产者、运营者与销售者、消费者与使用者,在行业层面提出媒介技术向善、媒介技术透明、媒介平台把关的伦理原则,以期促进虚拟新闻主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梁君健  杜珂 《新闻界》2023,(10):20-29
本文基于社会-认知话语理论与元新闻话语相结合的分析视角,考察了中国官方话语对于技术的表述。研究认为,与西方数字新闻学理论相比,中国数字新闻学领域的国家话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技术议题,分别是技术乐观主义、技术辩证法和技术领导权。在上述议题中,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及政治语境对元新闻话语展现出显著的影响力。因而,中国本土的数字新闻学理论不仅需要考察技术给新闻业带来何种延续与变革,更应重点关注中国在过往的新闻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历史经验会如何形塑人们对技术的认知,进而影响到技术在新闻的实践领域和知识领域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众多自媒体平台纷纷发展起来。自媒体以其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平民化等特征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自媒体时代悄然到来。自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增加了信息获取的快捷性与方便性,然而,自媒体新闻信息的传播也存在虚假新闻信息、低俗信息泛滥、媒介审判现象等新闻传播伦理问题。探究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找出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的原因,提出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伦理建设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姜博文 《传媒》2019,(11):90-9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传播现实与传统的新闻理论存在着日趋凸显的矛盾。本文从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难以自洽的理论前提入手,对数字媒体时代下出现的乱象进行剖析,阐释数字媒体时代媒体公信力下降的缘由与困境,以期为从业者提供突破现状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的话语实践,主要凭依虚拟、多元、开放的技术时代的优势,彰显了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符号多样性话语方式,同时张扬着社会转型时期新鲜的民主期待和话语权格局,但也严重挑战和威胁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取向。从多维向度考查网络社会的话语实践,有利于我们客观、辨证地审视这一新时代话语方式,也能拓展认知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靖鸣  春茹 《传媒观察》2023,(1):84-93
暖新闻力图给受众以关爱、抚慰和温情,其话语实践打破了既往新闻客观和主观、情感和理性二元对立的话语框架,在契合暖新闻体现时代、社会和人心之暖的主题前提下,通过第三人称的他者话语和个人化的心理过程,实现客观事实呈现和暖心情感表达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同时,新媒介技术在增强暖新闻报道感染力和实现受众创造性消费暖新闻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潇予 《今传媒》2023,(9):16-19
新媒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断层式发展,新闻传播范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效用价值理论研究的框架和着眼点也随之改变;新闻媒介从信息传播及价值输出载体转化为个体认知与社交平台,兼具社会服务终端功能。本文基于新媒体传播研究视角,以算法新闻推送为切入点,展开了新闻价值体系构建下新闻效用价值问题的研究,观察了媒介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从“价值量”向“互动效果”的变迁,探讨了现状下新闻效用价值及相关媒介伦理延伸问题的嬗变,发现“技术理性回归新闻伦理”与“重构新闻效用价值”之间尚存的关联,提出“新闻行动者”要运用战略的驱动、理论的重构、目标的谋篇以及技术的触达,寻找新媒体新闻价值选择与用户兴趣选择之间的契合路径与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