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年的传说、来历与春节的起源与阳历年(元旦)相对应,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习惯上我们把过春节看做是真正的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传说远古时候,年是一种头上长角的四足怪兽,凶猛异常。它们长年在海底聚集,每  相似文献   

2.
今年春节长达七天的假期,许多报纸是在减版或休刊中度过的。节日过后,或许我们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报纸究竟应怎样面对长假期?毕竟,今后每年我们都将面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期。 一、节日报纸出版现状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表明,假日读者也要看报。  相似文献   

3.
谁精谁不精?     
要说中国的企业家变精了,这我相信。光在如何搞“营销”上说,他们就能把广告做到卫星发射场去,这是可以见出“精”之所在的。非但如此,一切可以想到的地方,企业家几乎都有办法做出花样翻新的广告来。企业家固然可以“精”到将广告做到一切好地盘去的程度,然而有些地方不宜于做广告也是显然。比如天安门城墙,固然有着良好的“广告效果”,但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不容许有“视觉环境”的污染,这是“坚持没商量”的。倘若在天安门城墙做起广告,确实显出企业家的精明,但恐怕同时也就显出了批准者的不精明,这可能用不着“因为……所以……”的论  相似文献   

4.
记者好做应该说,一个跑部委的专职记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做!信息社会出现了电脑、邮箱、闪存,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新闻通稿”和新闻发布会……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记者不必再去手写稿件,更不用深入采访,只需把“新闻通稿”电子版删改一下再署上自己的名字“上传”到指定位置就OK了,连新华社记者也概  相似文献   

5.
从“大一统”迈向“个性化”张群力(一)应该说,十几年来,我国荧屏中的春节从策划到制作播出,基本沿袭的是一种"大一统"的思维定势。中央电视台除夕要办一台春节综艺联欢晚会,这已成为全国老百姓过春节的一道风景。但各省台,甚至地市台也要照方抓药,这就会使春节...  相似文献   

6.
谈起新闻写作,有的同志说,写新闻,不像写小说,把一件事情告诉读者就够了,不必讲究写出什么形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叙述事实,有些新闻可以这样写,但是要把它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做不到了。有的同行又说,“新闻报道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要把这个千姿百态夏映出来。真是难上加难啊!”当然,也有的同行掌握了一套“看家”的本事:写戏剧演出是“婉转动人,妙不可言”;写音乐演奏是“美妙的乐章。动人的旋律”;写现场又是“场面极为壮观,实属罕见”……这些形容词虽然是前人创造的结晶,但毕竟没有具体描写出报道对象的形象,而且用得多  相似文献   

7.
拿出选题,容易;拿出好选题,不容易!这里边凝聚了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编辑也是一个创作者。一本成品图书,它的出版就像母亲“十月怀怡”终于分娩一样,那种喜悦自不必说。因此由编辑去宣传自己策划的书,就像介绍自己“孩子”的孕育、成长过程一样,充满激情,也最具有说服力。图书出版后,编辑是最有资格对其进行评价的了,他(她)一般能相对客观公正地看待作品,在这里,编辑担当的角色是评判者。  相似文献   

8.
张庆洁 《传媒》2019,(2):21-23
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距离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恰好过去了四年。四年间,从中央到地方,媒体融合均呈现出一种轰轰烈烈、不可阻挡之势,特别是2018年以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是进入提速阶段。那么,如何才能建设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通宣传思想工作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就成为摆在广大基层媒体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陈国权 《传媒》2019,(2):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我们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决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将之简单化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物理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最终的目标是“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很多县级媒体将其简单化为直接容易“出活”的物理呈现,挑最简单、最容易出效果的点来贯彻落实,热衷建立“大屏幕、大平面、大机构”,这种参观时最容易展现也是最容易表达的东西就成为一些县级媒体改革的重点,这是本末倒置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2月11日,大众日报在一版二条位置发表了我写的《别把正常当异常──听乡下人谈果品价格》,报社给了我总编辑嘉奖,社内外还有不少同行打电话来鞭策我。 今年正月初五,老家的兄弟、妹妹、妹夫、内弟等亲人,都照例到烟台来走亲戚。和往年不一样的是,手里拿的东西换了:过去是拿着过年的大饽饽和酒,今年换上了水果,最耀眼的是一箱鲜红的草莓。我说“破费这个钱干什么”,没想到他们说,“不贵,15块钱2斤”,说得很坦然。 草莓这玩意,烟台过去就有,但像现在市场上这么大的个头,这么好的口味,尤其春节就能上市,是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1.
“再不走,坑就要被占完了!”还在犹豫着要不要转型的媒体人,最近经常会被这样“恐吓”. 什么“坑”?当然指好岗位.既然要转型,当然要找个好机会,不然干嘛转?最好是能实现财务自由的好岗位. BAT就不用说了,媒体人一拨拨涌了过去.尤其是腾讯,拥有腾讯新闻这一新闻内容资讯平台,囤积的传统媒体人何止百人.从腾讯新闻资讯部的高层领导陈菊红、王永治、李方等,到一众中层骨干,很多都有在传统媒体从业的履历.阿里巴巴近两年不断收购或投资媒体,传统媒体人中早有“阿里爸爸”之说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数位精英投至阿里麾下,一时阿里传媒人才云集.百度作为技术公司虽然囤积的媒体人较少,但公关部、品牌管理部也收罗了不少前新闻人.  相似文献   

12.
无征古史寄幽思写字累了,便闲翻报纸,看到报上说某地要公祭炎帝陵,显然受到祭祀黄帝陵的刺激,有人在报纸上郑重其事地大声疾呼:都说是“炎黄子孙”,怎么可以厚此薄彼,并引经据典考证了炎、黄的分野与系谱,证实着他们各自作为“祖先”的资格。其实,发思古之幽情,本来是对当下有所思有所感,借了古代的人或事来抒发情怀、一吐胸中的块垒,本不必真的计较这怀古的历史真实性,像杜牧诗中说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不能认真追问,否则便引起了关于曹操征江南的意图的疑问,也不必拘泥这追思的地理真实性,《红楼梦》…  相似文献   

13.
县级电视台是我国电视事业的最基层单位,承担着传达上级精神、引导区域舆论的重要作用.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作为综艺性大型晚会,集歌唱、舞蹈、戏曲、小品、相声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于一体,极大地考验着县级电视台的创作水平和艺术水准.笔者以临沭县电视台“幸福临沭”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为例,就县级电视台如何办好春节电视文艺晚会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春愁     
说秋月不如春月的,毕竟是“只解欢娱不解愁”的女孩子们的感觉,像我们男子,尤其是到了中年的我们这些男子,恐怕到得春来,总不免有许多懊恼和愁思。  相似文献   

15.
读《论语》,最佩服孔夫子对待学习的诚实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实人本来就该这样,可他跟着又来一句“是知也”.一下就把这句话上升到理论高度。后面的“知”为“智”,是说这才叫明智。  相似文献   

16.
《声屏世界》2013,(5):32-33
对于58同城而言,每年的春节假期结束后,大量的流动人口返城,租房、找工作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激增,一年之计在于春,同时中小企业无论从用工还是推广也恰是时机,因此可以说,每年春节结束后的两个月是58同城各类数据增长的最高峰期,这段时间也自然成为了58同城最佳的品牌、产品推广期。所以在媒体排期上我们把这两个月分为两个段,第一段是春节假期到正月十五假期结束,第二段是正月十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实际上是指农历的除夕,而今天的“新年伊始”的“新年”,作为公历意义的“新年”,距今不过百余年.民国初年,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规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所以我们看到的清末刊物,是见不到“新年特大号”这样的字眼的,就算是上世纪20年代刊物上也鲜有标“新年特大号”的,因为人们还是习惯于使用旧历记时.到了1930年代,期刊杂志勃兴,公历已深入人心,“新年特大号”也流行起来.作为一种新式的文化现象,“新年特大号”不单单是为了应景,也不纯粹为了促销,总有一些特殊的寄托在里面.  相似文献   

18.
幽默     
一帽多用 帽店的店员对一位先生说:“这样的游泳帽最适合您,买一顶吧。” 先生谢绝:“不必,我头上这几根头发数都能数出来。” 店员跟上说:“可您一戴上这种帽子,别人就不会数您的头发了。”  相似文献   

19.
(一)从1983年开始每到春节,中国中央电视台便会推出它的大型晚会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很多的中国电视观众仿佛从来就未曾将这档节目看作一档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在大多数的老百姓眼里,“春节联欢晚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春节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二十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走过的历程十分不平凡,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更因为每一次的节目都融会了中国电视界和演艺界的精英们的智慧和汗水。这档节目甚至造就了一些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电视观众的人物,如倪萍、费翔、赵本山……然而到了上世纪的90…  相似文献   

20.
一些初搞新闻报道的同志苦恼没有素材,以为它像“奇珍异宝”一样,很难得。其实。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可供报道的素材,关键就看你有没有“慧眼”。记得我刚学写报道时,也常为没有素材而苦恼,那时还在上中学,接触的人和事也少,总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挺平常,于是整天就想着周围能出点震憾人心的“大事”,什么奋不顾身救落水儿童;临危不惧斗持枪歹徒等等,可这类事毕竟不多,即使发生了,记者和专业报道员早已捷足先登。后来班主任开导我说,校门口邮电所的刘大爷,几十年来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一片的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