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巡祠     
张巡祠坐落于商丘古城南门外,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睢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人,玄宗开元末年中进士第三名,初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北)令,后任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张巡率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睢阳,三点一线,以少胜多  相似文献   

2.
张巡籍贯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时,张巡血战睢阳,力抗叛军,以身殉国。新、旧《唐书》皆有传,历代诗文也有不少谈及他的生平、籍贯的。然而,说法不一,“邓州南阳说”“蒲州河东说”“睢阳说”莫衷一是。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并经实地考察证明,张巡祖籍在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出生地在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州),战死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因殉国时,身首支离,三地皆招魂而葬。  相似文献   

3.
读《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四期后,收益甚多。但发现其中有些资料似欠准确,试举二例,敬请指正: 一、《张衡传》的资料上说:张衡是“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这个材料可能引自课本的注释②,但未重新审核。张衡是河南人,我们河南的课本注释、资料解说应该说是可靠的。但查了一些材料,发觉这条注释、资料都是欠准确的.一九六○年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张衡传》注释②上,注的是:“南阳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县。”当年五月份出版的《张衡》(中华书局本)一书介绍说:张衡出身于“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是否因为后来区县重又划分而有改变了呢?查一九七五年本《中国古代科学家史话·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一文,那上面介绍说:“张衡的家乡在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南阳县城北五十里)。”还  相似文献   

4.
春秋初期的古申伯国,史志上多有争议,主要是南阳说和信阳说两家。诸多现行工具书和高等院校史学专业部分教材,在谈到古申伯国时多以南阳说为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著,一九三三年再版本)“申”字条释文是:“申,周国名,姜姓,伯夷之后,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二十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本)“申”字条的释文则是:“申,古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居今陕西、山西间。周宣王时一部分被东迁,分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年为楚文王所灭。”《中国古代史教学地图集》所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中央电大通用教材,北大编)“申”字条目的后面对照是:“申(国,西周,春秋),今河南南阳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写到“楚灭申”时,括号内的标注是:河南南阳县。  相似文献   

5.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人。祖父张堪当过蜀郡太守。在他出生寸,家道已经衰落,生活贫苦。但是张衡很有志气,曾说过:“不患位之不尊,而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对岑参为何处人,注释不一。第二册287页注释⑨是:“岑参(714——770),南阳(现在河南南阳)人。”第六册307页注释⑩是:“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为什么会有两种注释,岑参究竟是何处人呢?《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岑文本,棘阳人……贞观中擢中书舍人。诏告皆所草定。敏速过人。迁侍郎。封江陵县子。逾年为中书令。”又“岑参,文本后……肃宗时杜甫荐为左补阙。”《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记载:“岑参,南阳人。”以上的“棘阳”“南阳”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中国  相似文献   

7.
边塞诗非始于唐,但至唐方盛。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国力强大,疆域广阔,对外不断用兵,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唐也时有侵扰。广大下层士人向往边塞生活,把立功边疆作为自己的仕进之阶,因此以表现征戍生活为主题的边塞诗应运而生,形成盛唐时期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派。岑参(公元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早岁独贫,从兄受书,能自砥砺,遍览经史。天宝三年中进士。安史之乱起,受杜甫等引荐,任右  相似文献   

8.
一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一说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郡望是昌黎(今北京市通县东),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其余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推崇儒学,力排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艳丽文风,主张以自由的散体来代替僵死的骈体,提倡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提出“辞  相似文献   

9.
吴兢(公元六七○——七四九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曾被唐人誉为“当今董狐”。他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一直流传至今,受到人们的重视。今年,是吴兢逝世一千二百三十周年。笔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示对他的一点纪念。  相似文献   

10.
李华 《语文知识》2000,(2):10-12
在学习韩愈《师说》(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一课时,课文下面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初读这段文字,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孟县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究竟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所谓“望”,就是望族,指那些  相似文献   

11.
三都东汉时的“三都”是东都雒(1uò)阳(今洛阳市东北),西都长安(今西安市西北),南都宛(今河南南阳市)。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今太原市),京都长安。  相似文献   

12.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768-842),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散文家、诗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韩愈当时为刑部  相似文献   

13.
课文对韩愈《师说》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望”就是  相似文献   

14.
“安史之乱”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扼守睢阳(在今河南商丘)的一群英雄,他们是: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其中的南霁云,以箭术高强著称,勇猛善射或许不在飞将军李广之下。两人风格看起来很像,李广“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南霁云则“见贼百步内乃发,无不应弦毙”。然而与李广相比,南霁云更以大局为重,较少逞个人英雄,他参加的几次重要作战,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敌将杨朝宗想夺取宁陵,断绝张巡的粮饷之路。南霁云、雷万春等与之战于宁陵北,斩杀敌将二十人,士卒万余人,尸体投进汴水,河水为之阻塞不流。杨…  相似文献   

15.
关学哲学大师张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载(1020—1077)北宋杰出的哲学家,关中学派的开山祖师。张载字子厚,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随父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成名之后即在横渠镇讲学,人称横渠先生。因弟子多为关中人,人称他的学派为“关学”,  相似文献   

16.
<正>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相似文献   

17.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后随父侨寓于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成名后即在横渠讲学,人称“横渠先生”。 张载生于国家遭受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入侵之时,目睹军政积弊、边防危机,他从小立下报国志,要为捍卫祖国边疆效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一台无人自动售货机诞生于后晋末年(约964年),它是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一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士发明的,人们尊他为“笔仙”。北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苏易简在《文房四普》一书中写到:“石(后)晋之末,汝州有一高士,不显姓名,每夜作笔十管,付其家室。至晓,阖户而出。而街  相似文献   

19.
韩愈籍贯,众说纷纭。《珩璜新论》的作者孔平仲认为,韩愈的籍贯是"晋启于南阳"的南阳,即今河南孟州市,而不是唐代邓州之南阳,即今河南南阳市。平仲又认为当时的南阳即是指修武县,则又不当矣。  相似文献   

20.
范缜     
范缜(公元150--515年),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沁阳)人,他生活于南朝齐、梁时代,这时期由于南北朝的对峙,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战争连绵不断,农民群众在重重的压迫和剥削下过着悲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