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2.
由于“年轻”与“年青”音同.意思也基本相同,又都是形容词。所以很容易混淆。请看以下两个例子:“年青力壮的小伙子,怎么就吃这点饭?”“大学生们正年轻,应该有很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两个句子中的“年轻”与“年青”都用错了.应该是“年轻力壮”和“大学生们正年青”才对。  相似文献   

3.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5.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6.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被判为“诡辩论”是历史的一大冤案。公孙龙的《白马论》实际上并不是指向“白马是马”判断命题的。所以,“白马非马”与“白马是马”,实际上是两个并行不悖、相互包含的判断命题。  相似文献   

7.
人们面对两种选择时,常常是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取”和“舍”。“取”和“舍”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各有特点,现将它们的常见的表达方式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幽雅”与“优雅”这两个词真像一对双胞胎,它们俩长得非常相像,都有一个“雅”字,而且它们的读音又相同,意思又非常相近,难怪许多小朋友把它们认错、用错。例如:“园中的迎华亭、翠微阁古朴( ),别具风格。”在这里究竟用哪一个词语呢?是“幽雅”,还是“优雅”?似乎两个都可以用。那么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分清它们呢?我们不仿仔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10.
薛吉辰 《语文知识》2005,(12):14-14
“雎”是形声字,从“且”得声,读作jǖ,在古籍中多用于人名和鸟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水鸟,古时常用来比喻女性。 战国时有两个人,一个叫范雎,也写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策》中有他  相似文献   

11.
“现代气息”与“文化氛围”应该不是两个互相抵触的概念。大至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小到一家单位,一个家庭,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可以处理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尤其作为“书香门第”的校园,这两者当中倘若少了一件或是出现明显的“瘸腿”总会使人感觉到更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12.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诗好说“为乐”、“作乐”是因为生活“无乐”;表示自己“极乐”有两个原因,除生活“无乐”之外,更兼有前途不能把握,命运不能自主的忧惧。并非堕落的“为乐”、“作乐”与“极乐”成了他痛苦的关键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驴”成为“自助旅行”的代名词.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驴”与“旅”谐音:二是自助旅行需要自己背负行装,足量征程,就像负重的驴子一样。“驴行”开始只指徒步自助游.后来只要是自助旅行都以“驴行”冠之。自助旅行都要背一大包随身用品,所以又有“背包之驴”的说法。自助旅行在国外早已有之.比如在新加坡,人们称自助旅行为“背包客”。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看书阅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这么两个词语:“唯一”和“惟一”。此时,有些读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困惑:到底是“唯一”,还是“惟一”?  相似文献   

16.
在王校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特制的笔记本。一本是大红封面的“功劳簿”,一本是白色封面的“欠账本”。这是怎么回事?翻开“功劳簿”,你就会发现,里面分类详细记录着本校教职工的“功绩”。大到政府部门的表彰,小到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小难题,内容涉及教职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职工做了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论大小,王校长都会把它们记在“功劳簿”上。“欠账本”是由教职工本人填写的,主要将个人的缺点、存在的问题等自觉记录上,以待改正。王校长说,学校设置“功劳簿”与“欠账本”已有多年,每学期一归档,…  相似文献   

17.
现实生活中,如果“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能引起可燃物的“自燃”。“自燃”由于是一种自发性的、不需要人为去点燃或加热的氧化反应,于是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许多同学经常把“缓慢氧化”等同于“自燃”,把它们当成是一回事,其实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是两种不同的化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子晨 《中文自修》2006,(1):56-56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两句绝佳的写景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弃官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尘网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其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那么,对全诗的意境而言,究竟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呢宁我们不妨结合这两个字的本义采加以剖析,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20.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