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归隐山水是我国汉晋之际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人生追求,然而能够实现隐逸生活的人却少之又少.仲长统有隐逸高蹈之心却始终放不下世事,他的隐逸理想也不得实现;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将众多知识分子所希冀的隐逸理想变成了现实.仲长统的《乐志文》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是作者详述个人隐逸理想的文章,然而两篇文章所描述的隐逸生活却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仲长统和陶渊明的性格和思想意志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在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隐逸是其从政到从文的转志。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隐逸特征及诗文内容,来探讨其隐逸心态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从隐逸文化解读陶渊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逸文化有道家和儒家两个源头.魏晋玄学张扬体任自然,超乎世俗,希企隐逸,使隐逸文化空前繁荣.隐逸文化哺育了陶渊明,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桃花源记》的写作题材与汉末以来士大夫避乱隐居的事迹有关,更蕴含着作者本人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况味,是他借助想象希冀改变社会现实的不朽艺术杰作,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奇葩.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隐逸诗人形象是经过漫长选择的经典化结果,中国文人选择他而非其他隐者或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合乎中国文人对隐逸诗人的审美要求。本文通过陶渊明和孟浩然的比较,分析了陶渊明所具备的三方面素质,说明了他脱颖而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隐于山野林泉的隐士们的代表。分析陶渊明隐逸原因、隐逸思想和隐逸后的生活,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隐士,是中国古代隐士中最光辉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7.
王迎春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4):63-65,113
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因而士子隐逸成风,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及作品创作来阐释二人共同的隐逸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隐逸思想与其“仁”的思想同样浸润和影响着后世作家文人。本文从《论语》中所反映出的隐逸思想分析说明后世作家文人的隐逸情怀其源于此,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为例。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表现在白居易对待仕途折中于出入进退之间的"中隐"观念,通过比较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思想的异同,从中窥视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田玲 《文教资料》2009,(19):8-9
陶渊明的隐逸生涯显露出鲜明的狷者风度,狷与隐交织,难分因果.本文试对陶渊明的狷隐人格加以分析,以彰其节.  相似文献   

11.
萧统认定陶渊明的隐士身份,亦认定其作品的隐逸内容;但其编撰《文选》却不把陶渊明诗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艺文类聚》亦是如此。原因在于传统上隐逸诗作的品格是写山林,而陶渊明诗作则写自己在农村田园的生活,南北朝唐宋人编撰总集入陶渊明诗作于“田家”、“田园”类。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未被人们认可。  相似文献   

12.
隐逸诗是一种特殊的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回归自然的独得之乐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陶弘景、孟浩然、王维和陶渊明均是隐逸诗作家中的典型代表,陶渊明堪称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既不同于兼求权势与享乐的高门士人,也有别于矫励求名的隐士。陶渊明虽有及时行乐的倾向,却未走向贵族子弟的恣意纵欲。陶渊明的隐逸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精神,这一点源自庄子。  相似文献   

14.
林逋是宋初晚唐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高尚隐逸情操备受后世景仰。这种思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他接受了东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崇尚自然,不爱官场、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为林逋所继承,并成为其后来长期隐居孤山的精神支柱;同时林逋种梅、饮酒、抚琴等情趣,也明显受到了陶渊明隐逸时生活情趣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林逋也吸收了陶渊明创作手法,形成了“平淡邃美”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一直以隐逸、避世为后世推崇,在积极入世之外,他为后世留下了一条可以"独善其身"的出世之路。然而,陶渊明的避世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远离政治,事实上,陶渊明的"隐"中暗含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这在他对理想社会"桃花源"的勾画中便能看出。本文便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线索,试图展开隐藏在陶渊明隐逸背后的政治哲学,探寻陶渊明"隐"而不"避"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6.
在隐逸诗歌及隐逸文化史上,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出现,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之前,诗人们写隐逸诗大多只是抒发一种情怀,很少有人身体力行。对于隐逸,就只能成为他们雅咏的对象和生活中的消遣。因而崇尚隐逸的人很多,真正实践者极少。而陶渊明则不同,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诗。他笔下的田园隐逸诗歌,“有着渊明活的生命,有着渊明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从潘岳,陶渊明的诗文看他们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岳在《闲居赋》等作品中所表达的隐逸志的志向与他的所做所为有一定的矛盾,这引起了后入颇多非议,而陶渊明却与他的隐逸诗文一起为后人所敬仰。本文试图对他们诗文中所透露出的隐逸思想进行比照分析,以此观照汉魏六朝文人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是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先驱,他的诗歌开"千古平淡之宗";另一方面,其隐逸思想一直影响后世文人.李白就曾高呼:"何时到澎泽,狂歌五柳前."有人以陶诗的"平淡"及其隐逸思想为据,认为陶渊明是弃儒家而从"老庄"的再现.而我认为,陶渊明正是典型儒家观念的诗人.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我国晋代末的大诗人,他创作的大量隐逸诗篇,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无论他的人格境界,还是其田园派隐逸诗风,都受到了历代诗歌理论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和高度评价,本文主要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相对于他的文学而言,其开创的隐逸模式、高洁人格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处事态度。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唐代诗歌中的陶渊明形象和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以期展现不同时代、统治者、文体中对同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透视两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